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9|回复: 3

[农家]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1田制门诗解2太社国社民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22 2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1田制门诗解2太社国社民社
题文诗:太社祭法,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
曰王社又,按唐郊祀,录云社坛,居东面北,
广五丈髙,五尺以五,色土为之,四面宫坎,
餙以方色.稷坛在西,如社之制.每于春秋,
二仲元辰,及腊各以,太牢祭焉.皇帝亲祀,
司农省牲,进熟司空,亚献司农,终献国社,
祭法: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立,
社曰侯社.其制度考,之朱文公,社稷坛记,
云坛方二,丈五尺崇,三尺其再,成方面皆,
杀尺崇四,分而去一,三成方杀,如之而崇,
不复杀用,三献礼祭,以少牢今,郡国祭社,
皆有定式,不复具载.民社古有,里社树以,
土地所宜,之木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
周人以栗,荘子见栎,社树之说,汉髙祖祷,
丰枌榆社,唐枫林社,以树为主.自朝廷至,
于郡县也,坛壝制度,皆有定例,惟民有社,
以立神树,春秋所报,群祭于,此考近代,
祭仪前一,日社正及,诸社人各,斋戒祭日,
未明三刻,烹牲于厨,掌馔者实,祭器掌事,
者以席入,设社神席,于神树下,设稷神席,
于神树西,俱北面祭;质明社正,以下,
再拜读祝,礼成而退.社坛,祭社稷神,
之所也社,五土之祗,稷五谷神,稷非土无,
以生土非,谷无以成,故祭社,必及稷观,
先王之制,其于社稷;春有祈歌,载芟之诗,
秋有报歌,良耜之诗,然自汉来,历代之祭,
虽有不同,春秋二仲,祈报皆不,废也尝考,
近代祭仪,社以后土,勾龙氏配;而稷以后,
稷氏配祭.社稷,坛记所谓:社坛必受,
霜露风雨,以达天地,气其表则,木松柏栗;
韩诗外传,云社主以,石为之准,五数长五,
尺凖阴之,二数方二,其上,以象物方;
其下以象,地体,半以根在,土中而便,
本末均也.礼考索云:自天子至,郡县下逮,
庶人莫不,通祭祝辞:社五土祗,稷五谷祖,
土谷生成,利用以叙.世感载育,礼从今古,
辟壝制坛,剡石为主,封以五方,所尚之土,
表以三代,所宜之树,北面而居,不屋其所;
用逹两间,阴阳寒暑,仍受四时,霜露风雨,
以相田农,以谷士女,去彼螟蝗,介我稷黍,
时惟二仲,祀事斯举,诗歌幽雅,乐奏土鼓,
有酒盈觞,有肴在爼,神其享之,愿降多祜.
《原文》太社
    太社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曰王社又按唐郊祀录社坛居东面北广五丈髙五尺以五色土为之四面宫坎餙以方色稷坛在西如社之制每于春秋二仲元辰及腊各以太牢祭焉皇帝亲祀则司农省牲进熟司空亚献司农终献《案太社及下条国社皆不别系歌诗总以后条民社下祝辞括之》
【译文】
太社
《[礼记:]祭法》说:“王为各姓立社叫做太社,给自已立社叫做王社。”又按《唐郊祀录》①说:社坛在东面,向北,坛五丈见方,
五尺高,用五种颜色的士筑成。四面的坎穴,饰以各该方颜色的土。稷坛在西面,规制如社坛。每年二月、八月吉日和十二月腊日,各用太牢②致祭。皇帝亲祭,司农视察三牲肥瘦,进熟肉;司空次献,司农终献③

①《唐郊祀录》:见原文校记②.②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栓全备,称为“太牢".后来也专指用牛为太牢,③祭时献牲三次,皇帝首献,司空次献,司农终献,所谓“三献礼”.司农:《通典卷四十五.社稷》原文作“司农卿",主管农业、钱粮的长官。司空;主管营造工程等的长官,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
《原文》
     国社祭法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立社曰侯社其制度考之朱文公社稷坛记坛方二丈五尺崇三尺其再成方面皆杀尺崇四分而去一三成方杀如之而崇不复杀用三献礼祭以少牢今郡国祭社皆有定式此不复具载
【译文】国社
《[礼记●]祭法》说:“诸侯为百姓立社叫做国社,给自己立社叫敞侯社。”它的制度,考查朱文公《社稷坛记》①说;坛二丈五尺见方,(一尺二寸)高;第二级四面都缩进一尺,高度比第一级低四分之一;第三级也缩进一尺,高度同第二级。祭祀用三献礼,用少牢致祭③。现今郡国举行社祭,都有规定仪式,这里不再具录。
《原文》
民社古有里社树以土地所宜之木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荘子见栎社树汉髙祖祷丰枌榆社唐有枫林社皆以树为主也自朝廷至于郡县坛壝制度皆有定例惟民有社以立神树春秋所报莫不群祭于此考近代祭仪前一日社正及诸社人各斋戒祭日未明三刻烹牲于厨掌馔者实祭器掌事者以席入设社神之席于神树之下设稷神之席于神树之西俱北面质明社正以下皆再拜读祝礼成而退
社坛祭社稷神之所也社五土之祗稷五谷之神稷非土无以生土非谷无以成故祭社必及稷观先王之制其于社稷;春有祈歌载芟之诗,秋有报歌良耜之诗,然自汉以来,历代之祭,虽有不同而春秋二仲祈报皆不废也.
尝考近代祭仪社以后土勾龙氏稷以后稷氏配按:社稷坛记所谓社坛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其表则木松柏栗是也韩诗外传社主以石为之准五数长五尺凖阴之二数方二尺剡),其上以象物方其下以象地体其半以根在土中而本末均也礼考索自天子至郡县下逮庶人莫不通祭祝辞云社五土祗稷五谷祖土谷生成利用以叙世感载育礼从今古辟壝制坛剡石为主封以五方所尚之土表以三代所宜之树北面而居不屋其所用逹两间阴阳寒暑仍受四时霜露风雨以相田农以谷士女去彼螟蝗介我稷黍时惟二仲祀事斯举诗歌幽雅乐奏土鼓有酒盈觞有肴在爼神其享之愿降多祜《案剡其上以象物考韩诗外传作以象物生盖误脱一字》
【译文】民社
古时有民社,社中栽植土地所宜的树木,例如夏后氏裁松,殷人栽柏,周人栽栗。《庄子》有“见到栎树社”的记载,汉高祖祈祷于丰邑的扮榆祉④,唐代有枫林社,都是以树为标志的。自朝廷至于郡县,坛和坛外矮墙的制度,都有定例。惟民间有社,栽树作为神的寄托,春种时祈祷,秋收时报答,大伙儿无不在这里设祭。考查近代祭社仪式;祭前一天,社正②和社中诸人都诚敬斋戒。祭的当天,天未亮前三刻,在厨下煮性肉。掌勺人把熟肉盛入祭器里,执事人搬进祭席,把社神的祭席设在神树下面,把稷神的祭席设在神树西面,都向北面而祭。天亮时,社正以下都到社前再次跪拜,读祝辞。祭礼完毕,各各退去。
按:社坛是祭社稷神的场所。社是五土的神,稷是五谷的神。稷没有土不能生长,土没有谷没有成就,所以祭社定必同时祭极。考察先王的制度,对于社稷,春播有祈求, 唱《(诗经●)载芟》的诗歌;秋收有报答,唱《(诗经●)良耜》的诗歌。自汉代以来,历代的祭祀,虽有不同,不过春秋二月、八月的祈求报答之祭,都是不废的。考查近代的祭仪,祭社以后土勾龙氏配祭,然稷以后稷氏配祭。
按:《社稷坛记》所谓:“社坛必然受到箱露风雨,天地之气滋润着它,它的象征就是松柏、粟的树木”,这就是(社树的制度)。《韩诗外传》说:社主的牌位用石头做成:依揩五的阳数,定为五尺长,依据二的阴数,定为二尺宽;上端尖锐象征物[的生长了,下面方平象征地的形体。把它的一半理在地下,表示根在上中,便地下部和地上部均平。《礼考索》⑧说:自天子以至郡县,下面到老百姓,无不统通祭祀。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9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邓帛 发表于 2025-5-14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田制门所载"太社、国社、民社"之制,实为考察中国古代农业礼制之重要文献。兹就经文要义,参稽典章,略作疏解如下:

一、社制源流考
《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立社曰王社",此即太社、王社之分野。郑玄注云:"大社为天下报功,王社为京师报功。"唐代沿古制,《大唐郊祀录》详载社坛规制:"广五丈,高五尺,五色土为之",其制暗合五行,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央覆以黄土,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观念。稷坛配祀西侧,取"社稷"并重之意,《白虎通》所谓"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是也。

二、建筑形制析
社坛"四面宫坎,餙以方色"之制,实为上古明堂遗法。考《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乃王城定制。唐代社坛方位"居东面北",暗合《周易》"帝出乎震"之说。其尺度取数五,既应五行,又合《尚书·洪范》"五曰土"之序。五色土非仅装饰,实为"封建"仪式之物质载体,《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即其渊源。

三、祭祀时序辨
"春秋二仲元辰"行祭,深具农事历法内涵。《月令》郑注:"仲春祈谷,仲秋报功。"元辰者,汉代已用干支择日,《后汉书·礼仪志》载"元辰躬耕"之制。王祯将此纳入农书,实因社祭本质乃"春祈秋报"的农耕仪轨,与《诗经·载芟》"春社祈谷"、《良耜》"秋报社稷"一脉相承。

四、田制礼治观
太社、国社、民社三级体系,映射"天子-诸侯-庶民"的农业治理结构。《通典》载:"太社以稷配,国社以句龙配,民社以田祖配。"王祯列此于"田制门",意在揭示土地制度与礼乐教化的深层关联。其诗解文体,恰合《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之旨。

要之,此篇虽简,然太社之制、五色之仪、二仲之祭,皆可窥见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政治哲学。社稷不仅是祭祀对象,更是土地制度、农耕技术与社会治理的物质载体,此即王祯将礼制纳入农书之深意。后世研究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于此等制度性设计,诚不可不察也。
于口 发表于 2025-8-2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田制门“太社、国社、民社”条,乃考述三代以降社制之要典。其文虽简,然深得古礼精义,不可不察。

按《祭法》所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曰王社”,此乃社制之根本区分。太社者,天子为天下万民所立,共祈丰稔之所,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王道;王社则专属王室,为一家之祈报。二者尊卑有别,功用殊异,郑玄注《礼记》已详辨之。

唐代社制尤备,据《唐郊祀录》所记,社坛居东面北,广五丈,高五尺,以五色土筑之。五色对应五行四方: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象征天子居中以驭四方。四面宫坎饰以方色,深合《周礼·大司徒》“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之古制。稷坛在西,规制如社,盖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谷生,二者相依,故《孝经纬》云“社,土地之主也;稷,五谷之主也”。

春秋二仲元辰行礼,乃承汉制而来。《白虎通·社稷》谓“岁再祭之何?春祈谷实,秋报功也”,此即“春社祈谷,秋社报赛”之传统。天子率百官行粢盛之礼,以勾龙配社,周弃配稷,体现“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之重农精神。

至若国社、民社,乃太社制度之延伸。诸侯立国社,大夫以下成群立民社,形成“天子太社—诸侯国社—州县民社”三级祭祀体系。此制不仅为礼法所载,更深入民间,如荆楚之地“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足见社祭已成为凝聚乡土社会之重要仪式。

王祯录此,非徒考据古制,实寓“劝农务本”之深意。社稷之祀,表面为礼仪形式,实则蕴含“授时颁政”、“课验丰歉”之农政功能。观其诗“祠官肃恪款真皇,雅奏鸣球荐奉璋”,可知其旨在重农尊天,使民知稼穑之艰、报本反始之义。

要之,社制乃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之制度结晶,既体现“天人合一”之哲学观,亦展现“国家-社会”互动之治理智慧。王祯将其载入农书,正可见农器不仅为物质之具,更承载着礼乐文明之精神内核。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