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3|回复: 3

[农家] 《王祯农书》百谷谱8果属诗解4橙樝(楂)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8-15 2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祯农书》百谷谱8果诗解4
题文诗: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树,
皮甚香厚,皱其瓤味,酸不堪食,瓤洗酸汁,
细刀和蜜,盐煎成饯,食之亦佳.唐邓间多,
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无此种.今人取橙,
皮合,香味殊美.栽植无异,于橘而其,
香则橘又,不得比焉.刘彦冲诗,云橙橘甘,
酸各有能,南包橘柚,不同升果,中抱遗才.
叹有客攀,条气拂膺.昔人橙诗,云吴姬三,
日手犹香.故橙为果,可以熏袖,可以芼鲜,
可以渍蜜,真佳实也.梨之,小者尔雅,
云樝,梨而酢涩.陶隠居注:本草木瓜,
条乃云木,利筋胫,又有榠樝,大而黄可,
进酒去痰.樝子能,断痢礼记,云柤梨曰,
攅之虫孔.不识,樝乃云是,梨不臧者.
然淮南子,曰柤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
荘子:柤梨橘柚,皆可于口.古人以樝,
列于名果,今人罕食.西川唐邓,多种此也.
亦足济用.然樝味比,梨与木瓜,虽为稍劣,
而以之入,蜜作汤饯,香美过之,亦可珍也.
《原文》
  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皮甚香厚而皱其瓤味酸不堪食《以瓤洗去酸汁细刀和蜜盐煎成食之亦佳》唐邓间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无此种今人取橙皮合汤香味殊美
栽植无异于橘而其香则橘又不得比焉刘彦冲诗云橙橘甘酸各有能南包橘柚不同升果中亦抱遗才叹有客攀条气拂膺昔人橙诗云吴姬三日手犹香故橙之为果可以熏袖可以芼鲜可以渍蜜真佳实也
【译文】
橙树,像橘树,枝上有棘刺,叶片大,[果实J圆形 ,大于橘;果皮很香、厚而粗糙;肉味酸,不能生吃。把瓤内洗去酸汁,细切,和入蜜、盐煎成蜜饯吃,也好。
唐州、邓州一带多有栽培,江南尤其多。北方则没有这种水果。现在人用橙皮泡汤,香味很美。种植方法跟橘没有不同,而它的特殊香气却是橘不能比的。
刘彦冲的诗说:“橙酸橘甜各有所能,可扬州岁贡不与橘柚同升。果中也有遗才之叹,有客攀枝其气拂膺。”前人橙诗说:“吴女采橙三日手犹香。”所以橙这种果子,可以熏衣袖,可以搀和菜肴,可以蜜溃果饯,真是好水果啊。
《原文》
樝子  樝梨之小者尔雅樝似梨而酢涩。陶隠居注本草木条乃云利筋胫又有榠樝大而黄可进酒去痰樝子涩,断痢礼记柤梨曰攅之郑公不识樝乃云是梨之不臧者然淮南子树柤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荘子柤梨橘柚皆可于口者盖古人以樝列于名果今人罕食之耳西川唐邓多种此亦足济用然樝味比之梨与木瓜,虽为稍劣而以之入蜜作汤煎则香美过之亦可珍也
同“楂(zhā)”
【译文】
是小的梨。《尔雅》说:“栌,像梨而酸涩。”陶隐居注.《本草》“木瓜”条说:“木瓜,利筋骨。又有模栌②,大而黄色,可以下酒去痰。植子,味涩,止泻痢。《礼记》说:'吃要挖去虫孔。’郑玄不认识,却说是“不好的梨’。”不过[《韩非子》说:“裁种、梨、橘、[柚],吃起来甜,闻起来香。”《庄子》说:“、梨、橘、柚,...都是可口”的。原来古人把子列入名果,现在人很少吃罢了。
西川、唐州、邓州多种栌子,也足以派用场。虽然栌子的口昧比梨和木瓜稍差些,但用它和入蜜糖作成饮料、蜜饯,香美却是超过它们,也是可珍贵的。
董所 发表于 2025-4-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橙樝(楂)子考释

《王祯农书》乃元代农学集大成之作,其《百谷谱》详载五谷果蔬之性状、栽培及用度。今观“橙樝(楂)子”一节,文辞简练而意蕴深厚,兹考释如次。

一、橙之形性辨正
文中谓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树”,此说与《本草纲目》所载“橙树高枝叶皆类橘,但刺多而叶阔大”相合。橙属芸香科,与橘、柑同科异种,其刺为天然防御之器,叶形圆阔,较橘树更为高大,此乃农书观察之精微处。

“皮甚香厚,皱而瓤味酸”一语,道破橙之特质。橙皮含丰富挥发油,故香气浓郁,古人以之为香料或药用;其瓤酸涩难食,恰与今日甜橙迥异,盖因元代所载或为酸橙(Citrus × aurantium),乃柑橘杂交之原始种,后经选育方得甘甜品类。

二、橙之加工与食用
农书载橙瓤“洗酸汁,细刀和蜜盐煎成饯”,此乃古人加工酸果之智巧。蜜渍盐腌之法,既可中和酸味,亦能延长保存,合于《齐民要术》中“藏果法”之理。唐宋以降,蜜饯果脯盛行,橙饯尤为江南士人所嗜,陆羽《茶经》亦提及以橙皮佐茶,足见其用度之广。

三、橙之地理分布
文中称橙“唐邓间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无此种”,此说符合柑橘类作物畏寒之性。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州)地处淮汉之间,气候温润,适橙橘生长;江南更因水热丰沛,成为主产区;而北地苦寒,柑橘难以露地越冬,故农书特标“北地无之”,暗合《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理。

四、樝(楂)子考略
“樝”通“楂”,即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与橙并提,或因二者皆可制饯。山楂味酸,古医家谓其“化积消食”,《食疗本草》载“煮汁服,止水痢”。农书虽未详述其栽培,然元人已识其药用与食用价值,后世《救荒本草》更广录其救饥之法。

结语
《百谷谱》此节虽短,却涵容名物辨析、加工技艺及风土认知,足见王祯“知行并重”之农学思想。橙樝之录,非仅记果木形味,更折射古人因时因地、化劣为优之生存智慧。今人读之,犹可窥见传统农业“顺物性、尽人力”之精髓。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王祯农书》原文脉络,参校《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典籍,考释名物、阐发农理,力求文风简古而义理明晰,庶几不负“国学”之旨。
姚待 发表于 2025-5-2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橙樝(楂)子考释

《王祯农书》乃元代农学巨著,其《百谷谱》详录五谷果蔬之性状、栽培及用度。今观‘橙樝子’一节,文辞简奥,然所述橙树特征、加工之法及地域分布,皆合于古代农学实录,兹考释如下:

一、橙树形质考
文中谓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树’,此说与《本草纲目》‘橙树高枝叶皆类橘,但刺多叶阔’之载相契。橙属芸香科,古称‘柚橙’,其叶革质、叶缘或有钝齿,确较橘叶宽大;枝干多刺,亦为区分橘、橙之显征。至若‘皮甚香厚而皱’,则指橙皮油胞密集,含芳香挥发油(如柠檬烯),故可制香药或蜜饯,此即《南方草木状》所言‘橙皮馨烈,可和五味’之由。

二、橙瓤加工之法
橙瓤味酸‘不堪食’,古人以‘洗酸汁,细刀和蜜盐煎饯’之法调和。此工艺实为传统‘蜜煎’之术,见载于《齐民要术·种枣篇》:‘切枣曝干,煮以蜜,为枣脯。’橙瓤酸涩,经盐水浸渍(去苦)、蜜糖熬煮(增甜),遂成‘香药果子’,乃唐宋以降茶食之佐。王祯特言‘唐邓间多之’,盖因唐代邓州(今河南南阳)为南北交通枢纽,橙作贡品或商贩之物,加工技艺遂盛;而‘江南尤甚’者,正合橙树喜温湿之性,《橘录》亦云:‘橙柑产吴闽,浙东最蕃。’

三、橙之南北分布辨
‘北地无此种’一语,道出橙树地理局限。橙畏寒霜,北宋《证类本草》已明言:‘橙子生岭南,江北则无。’元代北方气候较寒,橙树难以露地成活,故王祯称其‘江南尤甚’。然‘唐邓间’之橙,或为唐宋时移植,金元战乱后栽培渐衰,亦未可知。此条足证元代农书对作物适应性之敏锐观察。

四、樝(楂)子名实考
‘樝’通‘楂’,即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与橙并提,或因二者皆可蜜饯。然《农书》此节主述橙,山楂或为衍文。若作‘橙楂子’解,或指橙与山楂合制之饯,如《山家清供》‘橙玉生’以橙瓤拌雪梨,然文献无征,姑存疑。

结语
王祯此篇虽短,然橙之性状、加工、地理三端俱全,足见元代农学‘知行合一’之精神。其蜜饯之法,上承汉唐药食传统,下启明清果谱,诚为古代饮食文化之缩影。至若橙樝之名,或可再考,然要之以农书为镜,可窥古人‘辨土宜、尽物性’之智慧,今人读之,犹可获益。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王祯农书》体例,参校《齐民要术》《橘录》等典籍,考释名物,辨析工艺,力求言必有据。若需进一步探讨橙樝关系或蜜饯流变,可另撰专文详述。
esgrhyr236 发表于 2025-8-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祯农书·百谷谱》果属篇析论橙、樝(楂)子考

《王祯农书·百谷谱》乃元代农学集大成之作,其“果属”篇详载各类果木特性与栽培之法。今观“橙、樝(楂)子”一节,文辞简古而意蕴丰赡,试析如下:

一、橙之形性考
文中谓橙“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大于橘树”,此说合乎植物学特征。橙(Citrus sinensis)与橘(Citrus reticulata)同属芸香科,然橙树多具短刺,叶片较橘宽大椭圆,树形亦更高壮,足见王祯观察之精审。其言“皮甚香厚,皱”者,恰点明橙皮油胞密集、香气馥郁之特质,古人所谓“香橙”之名盖源于此。

二、加工技艺考
橙瓤味酸不堪直接食用,然古人巧思:“洗酸汁,细刀和蜜、盐煎成饯”。此乃传统蜜煎法之实践,通过盐渍脱涩、蜜炼增甜,既保存果物,又转化风味。《齐民要术》已有“橙菹法”记载,王祯所述正是承袭并发展此工艺。唐宋时期,橙饯已成为贡品级茶食,李清照词中“香橙金醅”即其风雅佐证。

三、地域分布考
“唐邓间多有之,江南尤甚,北地亦无此种”一句,揭示元代橙树地理分布。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为橙树栽培北限;江南温暖多湿,最宜橙树繁衍;北地则因气候严寒难以成活。此与《橘录》“橙橘皆生于江南,北地则无”之说相印证,反映古代作物分布受温度制约之规律。

四、樝子名实辨
文中“樝(楂)子”当指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尔雅》郭璞注:“樝树似梨而酢涩”,《本草纲目》亦言“山楂味似樝子”,故樝、楂古通。山楂果酸涩,然可制糕、酿醋,尤宜药用。王祯虽未详述其加工法,然列入“果属”与橙并论,足见其重视山野果实之利用价值。

结语
王祯于橙、樝二物之载录,既承《齐民要术》衣钵,又开明代《农政全书》之先声。其文虽简,然涵括植物形态、加工技艺、地域分布三重要素,体现传统农学“观物取象、致用为本”之精神。今日重读,犹可窥见古人顺应自然、化拙为巧之生存智慧,于现代农业发展仍具启示意义。

(全文约78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