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9|回復: 2

[董仲舒]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11至治真情春秋一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13 21: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11至治真情春秋一统
题文诗:
古之天下,今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
至治真情,真情所至,上下和睦,习俗美盛,
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无奸邪,民无盗贼,
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来集,
麒麟来游,以古准今,何不相逮,情假不真,
失于古道,诡于天理,迹于古,返之于天,
验以真情,倘可得见.春秋统一,统一至一,
至一至道,至道至情,至情伦常,人伦常在,
天地常经,古今通谊.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无持一统;法制数变,
不知所守.六艺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说息,统纪可一,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不得不从.儒者仁人,真情君子,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不计其功.
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先诈,
而后仁义,君子不为,五霸三王,犹石比玉.
正文: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1),悼王道之不昭(2),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议考问,将欲兴仁谊(义)之休德(3),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厪(仅)能勿失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4),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无)奸邪,民亡(无)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一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谬)戾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欤)?有所诡于天之理与(欤)(5)?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倘)可得见乎。
译文:陛下有圣明的德和美好的道,痛心世俗的衰薄,悲伤王道的不明,所以选举贤良方正的士人,议论考问,打算兴起仁义的美德,阐明帝王的法制,建立太平的治国之道。臣愚昧不肖,叙述曾听到的,背诵曾学过的,说的是老师教的道理,仅仅能够不忘记罢了。至于议论政事的得失,研究社会的兴盛和贫弱,这是大臣辅佐的职事,三公九卿的责任,不是臣下仲舒所能知道的。但是臣私下有感到奇怪的问题。古时候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现在的天下也就是古时候的天下,同是一样的天下,古时候天下太平,上下和睦,习俗美好,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没有奸邪,民间没有盗贼,牢狱空空,没有犯人,入主的恩德滋润了草木,普及到四海,凤凰飞来了,麒麟出现了,拿古时候的情况来衡量现在,怎么相差那么远呢?有什么错误致使衰落达到这样的地步?我想也许是违背了古代的治国之道吧?也许是违背了天理吧?尝试考察过去的事情,追溯到天理,或许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吧?
  (1)靡薄:浮华,轻薄。(2)昭:明也。(3)休:美也。(4)息耗:盈虚。(5)诡:违也。
【春秋】大一统者(1),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2),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译文:【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
  (1)大一统:颜师古云:『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2)六艺:指【诗】、【书】、【易】、【礼】、【乐】、【春秋】。
对既毕,天于以仲舒为江都相(1),事易王(2)。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义)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3):『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4),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5),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6)。桓公决疑于管仲(7),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8)。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9):「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10),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11)。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霸)(12),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于之门也。五伯(霸)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碔砆)之与美玉也(13)。』王曰:『善。』
译文:对策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辅助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乎素很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春秋时的齐桓公有疑难的事让管仲解答,我有疑问请您解说。』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解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僖公问鲁国大夫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色,说: 「我听说攻伐别的国家不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齐国为什么问我呢!,柳下惠衹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感到羞愧,何况是设谋诈降来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没有一位仁人。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裹,即使是尚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推崇欺诈武力不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实行不正当的诈术罢了,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块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讲得好。』
(1)江都:汉诸侯王国。(2)易王:江都易王刘非,景帝之子,见【景十三王传】。(3)王:指江都王。【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以为胶西王。(4)泄庸、种、蠡:泄庸(即舌庸,一作后庸)、文种、范蠡,皆越王勾践之臣。(5)『殷有三仁』:见【论语·微子篇】。谓商纣时有箕子、微子、王子比十三个贤臣。(6)越有三仁:即指越王勾践时之泄庸、文种、范蠡。【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云:『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这是以勾践、范蠡、文种为越之三仁。(7)桓公:齐桓公。(8)大对:谓对大问。(9)柳下惠:春秋时鲁大夫展禽,柳下为其封邑,惠为其谥。(10)徒:但也。(11)越本无一仁:杨树达以为,此句语意未了,当据【春秋繁露】补『而安得三仁』五字。(12)五霸:春秋五霸,各说不一。一般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13)碔砆:似玉之石。碔砆之与美玉:谓石与玉之别。
贾衣 發表於 2025-7-15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贤良三策与董仲舒的"春秋一统"思想发微》

董仲舒《贤良三策》所构建的"春秋大一统"理论体系,实为汉代政治哲学之圭臬。其"古之天下,今之天下"的时空观,非简单厚古薄今,而是以"至治真情"为内核的政教理想。本文试解其要义三端:

一、天人统序的政教本源
董子所言"共是天下",实本《公羊传》"王者无外"之义。其引《春秋》"王正月"为喻,确立"一元"宇宙观:天道→王道→治道三阶贯通。所谓"德润草木,泽被四海",正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政教展开。这种"以天统君"的思想,将秦汉以来的专制皇权纳入天道制约体系。

二、性情论的政治伦理
"真情所至"四字,可视为董学心性论枢机。其《深察名号》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故需王教成之。所谓"上下和睦",实为"王者承天意以成民性"的外化表现。这种以性情论为基础的政治设计,既区别于法家"以法为教",又超越原始儒家"性善论",形成"天道→人性→教化"的三维治理模式。

三、符号系统的治术实践
"凤凰来集"等祥瑞意象,乃董子"符应说"之体现。《春秋繁露》强调"同类相动",王者政美则天降祥瑞。此种象征系统,实为"春秋笔法"的政治运用:通过建构天人感应的符号体系,使"不令而行,不禁而止"的无为而治获得神圣合法性。班固《汉书》称"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正谓此也。

要之,董子三策非徒对策之文,实为熔铸《春秋》微言与黄老之术的政治哲学体系。其以"大一统"为纲,以"至治真情"为纬,既为汉武改制提供理论支撑,亦开中国两千年"外儒内法"政统之先河。今日重读,犹见其"囹圄空虚"的理想国图景,仍不失为反思现代治理的古典镜鉴。

(全文798字)
cl15816 發表於 2025-7-23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董子三策與「春秋一統」之義理闡微》

董仲舒《賢良三策》所構建的「春秋一統」思想體系,實為漢代經學政治哲學之樞紐。今觀帖文「至治真情」之說,深得董學精要,然尚有可申論者。

一、「古今天下」的經學詮釋
「古之天下,今之天下」非時空之別,乃《春秋》「通三統」之義法。董子《天人三策》明言:「《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其「共是天下」之論,實本《公羊傳》「王者無外」之旨,將三代之治納入「改正朔,易服色」的受命體系中。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三王之道若循環」正可與此互證。

二、「至治真情」的天人架構
帖文「真情所至」四字,暗合董子「天人相與之際」的感應理論。《春秋繁露·王道》云:「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所謂「德潤草木」,實為「以類相動」的天人機制。《漢書·董仲舒傳》載「刑錯不用」的理想,正是陰陽調和、「諸福之物畢至」的具體呈現。此非虛言,乃建立於「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宇宙秩序之上。

三、「春秋一統」的現實指向
「鳳凰來集」之象,在董學體系中具有特殊意義。《春秋》「西狩獲麟」的書法,暗示「受命之符」的出現。董子將此轉化為「更化」主張,其《對策》第三云:「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所謂「上下和睦」,必須通過「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整合方能實現。班固《漢書·禮樂志》所載「成康之隆」的描寫,正是董子構建的理想政治範式。

四、當代啟示
董學「大一統」思想,絕非簡單的政治統一,實為「天道—王道—治道」的三重辯證。今日重讀《賢良三策》,當注意其「以仁安人,以義正我」的倫理要求,與「正其誼不謀其利」的價值立場。蘇輿《春秋繁露義證》指出:「董子之學,歸本於仁。」此「真情」之說,正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漢代詮釋。

結語:
董仲舒之「春秋一統」,乃以經學框架重構政治合法性,其「至治」理想兼具歷史批判與現實建構雙重意義。讀者當透過「鳳鳥河圖」的祥瑞敘事,把握其「承天意以從事」的深刻哲思,方得漢代公羊學之真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