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7|回復: 1

[其他] 【商君书】卷17赏刑诗解1明赏不费至赏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26 20: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书】卷17赏刑诗解1明赏不费至赏无赏

题文诗:
圣人为国,壹赏壹刑,化.壹赏无敌,
壹刑令行,壹教听上.明赏不费,明刑不戮,
明教不变,民知,国无异俗.明赏之犹,
至于无赏,明刑之犹,至于无刑,明教之犹,
至于无教.所谓壹赏,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无有异施.夫固,贵贱勇怯,贤不肖皆,
尽胸臆,竭股肱力,生入,而为上用;
豪杰贤良,从如流水;故兵无敌,行天下.
万乘之国,,中原,战覆;
千乘之国,不敢捍城.若有捍城,攻凌其城.
战覆人军,攻凌人城,尽城有之,尽宾致之,
虽厚庆赏,何费?汤封赞茅,文王岐周,
方百里.汤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
战于牧野,大破九军,裂土封侯,士卒坐陈,
里有书社.车休不乘,纵马华山,纵牛农泽,
纵老不收.汤武之赏,茅周之粟,赏天下,
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得一钱.
百里之君,封侯其臣,大其旧国;因天下货,
赏天下人.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之国,
海内无害,天下大定,五库,五兵,
武事,文教,倒载干戈,笏为乐,
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
【原文】1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
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译文】1
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天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对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务怎么会浪费不足呢?
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钱。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物,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正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炎平 發表於 2025-4-17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书·赏刑》义疏:论法家至治之境的实现路径

《商君书·赏刑》篇以"壹赏、壹刑、壹教"三纲立论,构建起法家理想中的绝对秩序。此三"壹"非简单划一,实为通过制度设计达成"不赏而劝、不刑而威、不教而化"的治理至境。今就首段经义作疏解,以明法家治国之术的精微要旨。

一、三纲统摄的治理体系
"壹赏"谓爵禄之途专出于军功,此乃商鞅"利出一孔"思想的核心体现。篇中"利禄官爵抟出于兵"的表述,实为建立绝对量化的功绩评价体系,使"智愚贵贱"各阶层皆可通过标准化路径获取利益。这种制度设计消解了世袭特权,形成"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的人才流动机制。其精妙处在于将社会竞争导向对外战争,既解决内部资源分配矛盾,又实现"兵无敌而令行天下"的强国目标。

"壹刑"体系通过"刑无等级"打破宗法特权。商君以"战必覆军,攻必凌城"的极端案例,展示刑律的绝对性。这种"刑赏不察亲疏"的刚性法治,使法令获得超越人情的权威性,最终达成"明刑不戮"的威慑效果——非谓废除刑罚,而是令民众因畏惧而自律。

二、制度设计的辩证逻辑
"明赏不费"的悖论式命题,展现了法家深刻的经济理性。汤武"以百里封赏天下"的典故揭示:真正有效的赏赐不在物质多寡,而在建立"因天下货赏天下人"的分配机制。当赏赐与军功严格对应时,国家只需支付制度成本而非无限资源,此即"厚赏而不费"的治理智慧。

"明教不变"强调意识形态的稳定性。法家之"教"非儒家之道德教化,而是通过"民知于民务"的制度约束,使百姓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模式。这种"不变"的教化实为心理驯化,最终达到"赏禄不行而民整齐"的自动化治理状态。

三、至治之境的实现路径
篇末"倒载干戈,搢笏为乐"的图景,实为法家理想中的治理终极状态。这种表面看似儒家礼治的景象,内核仍是法家制度主义的胜利:当赏罚机制已内化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外在强制手段自然可以逐步消解。商君所谓"无赏""无刑""无教",绝非否定制度,而是指制度已完全渗透至社会肌理,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此篇要义在于揭示:有效治理不在于道德说教或资源堆砌,而在于建立刚性的制度框架。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仍具启示——制度的确定性远比统治者的个人德行更能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然其将人性简化为纯粹功利计算的缺陷,亦当为今人所警惕。真正的善治,当在法家制度理性与儒家价值关怀间寻求中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