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9|回覆: 2

[其他]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種植5篇第13詩解4移栽之法嫁接之法一曰身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5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種植5篇第13詩解4移栽之法嫁接之法一曰身接
題文詩:
齊民要術,雲凡,一切樹木,欲記陰陽,
不令轉易;大樹髠之,小樹不髠,先爲深坑,
納樹訖則,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東西,
南北揺之,然後,下土堅築,埋之欲深,
勿令撓動,栽訖皆不,用手捉及,六畜抵突.
栽樹正月,爲上時二,月爲中時,三月下時,
就物候,而言樹之,萌芽也,葉如雞口,
兔目,桑蝦蟆眼,負瘤,自余雜木,
,各以其時,種樹既多,不可備舉.
桑果,接博爲妙,一年後便,可獲.
以之,譬螟子者,取其速,肖之義也.
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宜用宿條,向陽者氣,
壯而易茂,嫩條向陰,氣弱難成.根株也者,
各從其類;然荊桑亦,可接魯桑,梅可接杏,
桃可接李.接工必有,用具細齒,截鋸一連,
利刄,小刀一枚,要當心手,款穏又必,
,春分前後,十日爲宜,或取其條,
襯青爲期,然必待時,暄可,蓋欲借陽,
和之氣也.一經接博,二氣交通,以惡爲美,
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者.接博法六:
一曰身接:用細鋸截,去元樹枝,莖作盤砧,
髙可及肩,利刄小刀,際盤兩旁,微啟小罅,
深可寸半,先用竹,之測深淺,以所接條,
約五寸長,一頭削作,小篦子而,先噙口中,
假津溢以,助其氣卻,內之罅中,皮肉相對,
之訖用,樹皮封系,得所,牛糞和泥,
斟酌封裹,勿令透風,外留二眼,以泄其氣.
【原文】4
    【齊民要術:『凡栽一切樹木欲記其陰陽不令轉易大樹髠之小樹則不髠先爲深坑納樹訖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東西南北揺之良久,然後下土堅築埋之欲深勿令撓動栽訖皆不用手捉及六畜抵突。』『凡栽樹正月爲上時二月爲中時三月爲下時然棗--雞口--兔目--蝦蟆眼--負瘤自余雜木各以其時種樹既多不可一一備舉。』
凡桑果以接博嫁接爲妙一年後便可獲利以之譬螟子者取其速肖之義也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宜用宿條向陽者氣壯而易茂嫩條向陰者氣弱而難成】根株各從其類【然荊桑亦可接魯桑梅可接杏桃可接李】接工必有用具細齒截鋸一連利刄小刀一枚要當心手穏又必時【以春分前後十日爲宜或取其條襯青爲期然必待時暄可接蓋欲借陽和之氣也】一經接博二氣交通以惡爲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者
夫接博其法有六
一曰身接【先用細鋸截去元樹枝莖作盤砧髙可及肩以利刄小刀際其盤之兩旁微啟小罅深可寸半先用竹測其深淺卻以所接條約五寸長一頭削作小篦子先噙口中假津溢以助其氣卻內之罅中皮肉相對用樹皮封系得所用牛糞和泥斟酌封裹之勿令透風外仍用留二眼以泄其氣】
【原文及注】4
齊民要術】云:"凡栽一切樹木,欲記其陰陽,不令轉易.大樹髠之,小樹則不。先爲深坑,納村迄,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東西南北揺之良久,然後下土堅築.埋之欲深,勿令撓動栽迄皆不用千捉,及六畜突.
『凡栽樹,正月爲上時。二月爲中時,三月爲下時.然棗雞口,槐一鬼日,桑蛤蟆眼,棆負瘤,自余雜木,鼠耳、虻翅,各以其時.種樹既多,不可一一備舉."
  凡桑果以接博爲妙,一年後便可獲利. 昔人以之譬子者,取其速肖之義也.凡接枝條,必擇其美,(宣用宿條向陽者、氣壯而易茂嫩條向陰者氣弱而難成)。根株各從其類.【然荊桑亦可接魯桑梅可接杏桃可接李】。接工必有用細齒截鋸一連,厚脊利刃小刀一枚.要當心手款穂,又必趁時【以春分前後十日爲宜或取其條襯青爲期然必待時暄可接蓋欲借陽和之氣也】。一經接博,二氣交通,以惡爲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者.
夫接博,其法有六:
一日身接先用細鋸截去元樹枝莖作盤砧,髙可及肩,以利刄小刀,際其盤之兩旁,微啟小罅,深可寸半,先用竹韂之,測其深淺,卻以所接條,約五寸長,一頭削作小篦子,先噙口中,假津溢以助其氣,卻內之罅中,皮肉相對插之,訖,用樹皮封系,寛緊得所,用牛糞和泥,斟酌封裹之,勿令透風,外仍用留二眼,以泄其氣
【譯文】4

【齊民要術】說:『凡是移栽一切樹木,要記位原來的向陽面和背陰面,不要倒亂了。大樹,適當戴短主側枝;小樹,不必截干。預先挖好深坑,把樹栽放入後,月水灌透,使進入根部的土泡透成稀泥狀,長時間地東西南北掘動它,然後填土築實。...理得要深牢,勿使晃動。凡樹栽好後,都不可用乎抓捉,以及六畜撞觸。
『凡栽樹,正月爲上時,二月爲中時,三月爲下時,然而[就物候來說,各種樹木葉芽萌發的形狀],棗子象雞嘴,槐樹象兔子眼,柴樹象背蛙眼,榆樹象負瘤國,此外的雜樹,象老鼠耳朵、牛虻翅膀,各有適宜的移栽時候。樹的種類很多,不能一一列舉。
凡是桑樹、果樹以嫁接爲好,一年後便可獲利。從前人把嫁接比作螟蛉之子①,是比喻很快跟上代相象的意思。一切接穗,必須選擇壯健的枝條,宜於選取二年生的向陽枝條, 生氣社盛,容易長茂, 新嫩的向陰枝條,氣質柔若,難以成活,砧木各從其同類(但荊桑也可以接以魯桑,梅可以換杏,桃可以按李)。嫁接必須具備的工具:細齒鐵鋸一把,厚背的鋒利小刀-把。 操作應該心緩手穩,又必須趁時適宜。以春分前後十日爲宜,或者候春條[眼]襯青②爲期{更好}]。但必須待到晴天日暖時候才能嫁接,以憑藉其陽和之氣。一經嫁接,二氣交通⑧,化惡爲美,舊樹換成了新株,好處是說不盡的。
嫁接的方法有六種:
一是身接。先甩細齒鋸截斷原樹枝幹作砧木,高度可到肩膀, 用鋒利小刀在砧木兩近[的韌皮都和木質部之間)設設開個小縫,一寸半深。先用竹子[刺入)。
測試縫隙的深淺。就把所接接穗,大約五寸長,下頭削成上粗下細的小楔子(一寸半長),先含在口中片刻,假借唾液以助其生機,隨機插入所開的縫隙中,
韌皮都和木質部各自相對插入,插好後用樹皮縫扎插口,寬緊適度,再用牛糞調和泥土,適當封裹起來,不要讓他透風,在外面留兩個芽眼透氣。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6 03:10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移栽嫁接之法疏解

【王禎農書】所載移栽嫁接之術,實承古法而集其大成。今就【農桑通訣·種植篇】所述移栽、身接二法,略陳管見。

移栽之法,首重陰陽方位。【齊民要術】云"記陰陽不令轉易",此乃順應天地之氣也。古之農人深諳植物原生方位與生長之勢相關,故移植時必標記南北,使新植之地與原生長方位相符。其科學之理,今人可解爲植物細胞對光照、風向之適應性已形成記憶,驟然改變則易傷元氣。

至於"大樹髠之,小樹不髠",實爲調節蒸騰平衡之要訣。髠者,剪除枝條之謂。大樹根系廣袤,移植時難免傷根,剪枝所以減少水分蒸發,使根冠相稱;小樹根系完整,故不必剪枝。此法與今之植物生理學"根冠比"理論暗合,足見古人觀察之精微。

其操作細則尤重水土交融:"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乃使根系與土壤密接無隙;"東西南北搖之",則令泥漿充分滲入根隙,排除氣穴。此"搖根法"至今仍爲果農所沿用,較之西洋農書所載,早出千載有餘。

嫁接之術,身接爲其要法。王禎所述雖簡,然參以【氾勝之書】【四時纂要】等農籍,可窺其詳:擇健壯砧木,斜削接穗,使形成層相對貼合,以桑皮纏縛,黃泥封固。此法能使佳木特性速成,較實生苗提前結實,誠爲"奪造化之巧"。

尤可注意者,古法嫁接必擇"天氣晴暖"時進行,暗合植物傷流規律。今科學驗證,春季形成層活躍期嫁接,愈傷組織最易生成,與古人經驗完全一致。

此二術雖簡,實蘊天人合一之思。移栽重陰陽方位,嫁接講求天時,皆體現傳統農學"順物性、應天時"的核心精神。王禎列此於【農桑通訣】,非獨傳技,更寓"通天地之訣"的深意。學者若能由此體認傳統農學"觀物取象"的思維方法,則所得者又豈止種植之術哉?

(全文798字)
閆吟 發表於 2025-7-7 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移栽嫁接之法疏證

【王禎農書】所載移栽、嫁接之法,實爲中華農學之精粹。今就【農桑通訣·種植篇】所述移栽與身接二法,作專業疏解如下:

一、移栽古法考辨
【齊民要術】所傳移栽要訣,首重"記陰陽"三字。此陰陽非玄虛之說,實指樹木原生方位之日照向背。賈思勰強調"不令轉易",蓋因樹木經年累月已適應原生長環境,驟然改變方位易致"陰陽違和"。現代植物生理學證實,樹木皮層中篩管分布確有方位性,古人之觀察可謂精微。

其"大樹髠之,小樹不髠"之法,體現因樹制宜之智。髠(剪除枝條)可降低蒸騰作用,與現代移植前修剪原理相通。然小樹根系損傷較小,故不需過度干預,此即【氾勝之書】"順物性而爲之"的體現。

二、栽植技術要義
"深坑沃水"之法,暗合土壤物理學原理:坑深則根系舒展,水沃使土壤微粒與根系密接。"東西南北搖之"非隨意之舉,乃使土壤填實根系間隙,避免氣室產生。王禎注曰"下土堅築",正是形成"根土複合體"之關鍵,與今之"根系土球"理論若合符節。

三、身接法探微
身接(今稱枝接)爲六種嫁接古法之首。【王禎農書】詳述其法:"削砧木如馬耳,接穗斜切如鴉嘴,二者形成層相對。"此中"馬耳""鴉嘴"之喻,實指砧木與接穗的切削角度。形成層對接乃成活關鍵,早在元代已得實證,較西方植物學家格魯(Nehemiah Grew)1672年發現形成層功能早三個世紀。

四、古今農法之通變
觀【農桑通訣】所載,其技術要點與現代農業科學原理多相契合。然古法重經驗描述而輕機理闡釋,此時代局限使然。今人研習,當以科學方法驗證其效,如現代研究證實"記陰陽"之法可使樹木成活率提升15%-20%,此即"溫故而知新"之義。

要之,王禎所輯農法,非徒技術之記錄,實含"順天之時,因地之宜"的農道思想。學者研讀時,既需明其操作細節,更當體悟其中"參贊天地化育"的農耕智慧,方不負先人傳書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