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5|回復: 2

[其他] 【商君书】卷1更法诗解1爱民便事非必法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21 21: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书】卷1更法诗解1爱民便事非必法故
题文诗:
孝公平画,公孙鞅及,甘龙杜挚,三大夫御.
虑世事变,讨正法本,求使民道.秦孝公曰:
君道代立,不忘社稷;臣行,务明主长.
吾欲,变法以治,更礼教民,恐天下议.
公孙鞅曰: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及,天下议之.
高人行固,见负于世;有独知虑,民必见骜.
:百姓不可,虑始,可与乐成.
笨也者,暗于成事;真情,远见卓识,
见于未萌,防微杜渐.郭偃法曰:论至德者,
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以爱民,
礼以便事.是以圣人,苟可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利民,不循其礼.甘龙曰否,臣闻圣教,
不易民俗,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
不劳功成;据法而治,吏习民安.今若变法,
不循秦故,更礼教民,议君,愿孰察之.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译文
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钱佟 發表於 2025-6-13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书·更法》义理抉微
《商君书·更法》开篇所载秦孝公与群臣议政之事,实为战国变法思想之关键对话。其核心命题在于「法古」与「适今」之辩,公孙鞅(商鞅)所倡「爱民便事,非必法故」一语,尤见法家变革哲学之精髓。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 变法之本质:因时立法的实践理性
孝公以「代立不忘社稷」为君道根本,而商鞅直指「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揭示法制之终极目的非固守陈规,而在「利民」「适世」。其「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之论,实承《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强调制度须随世情迁移而调整。此与儒家「法先王」传统形成张力,然二者皆以治国安民为归趋,唯方法论迥异耳。

二、 「便事」与「法故」的辩证
甘龙、杜挚主张「缘法而治」「法古无过」,乃典型保守主义思维;商鞅则斥「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直指法度若脱离现实需求,纵有古制背书亦成桎梏。其「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实用主义立场,实为法家「世异则事异」历史观之体现,与《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遥相呼应。

三、 「爱民」之真谛:以功用为检验
商鞅所言「爱民」,非儒家仁政之德性伦理,而是以「强国利民」为功效标准。此说看似功利,然其深层逻辑在于:唯有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方能于列国兼并中护佑生民。此种工具理性思维,恰为战国乱世中生存哲学的折射。后世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之论,亦可溯源于此。

结语:变革精神的现代启示
《更法》篇之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一场历史辩论,更在于揭示制度演进的基本规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今人读之,当思其「因时制宜」的智慧,而非拘泥于具体措施。商鞅之失或在矫枉过正(如《史记》评其「刻薄少恩」),然其直面变革阻力的勇气,仍足为后世镜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义理分析为主,兼顾文本语境与思想史脉络,力求呈现法家变革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意义。
凤杰 發表於 2025-7-2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书·更法》首章义疏:变法之本在利民循时

《商君书·更法》开篇载秦孝公与商鞅、甘龙、杜挚议政之事,实为战国变法思想之纲领。其文虽简,然「爱民便事,非必法故」八字,已揭橥法家变革之核心要义。今试析其理,以明先秦法制思想之精微。

一、 「代立不忘社稷」:君道之时变性
孝公所言「代立不忘社稷」,乃法家「世异则事异」之政治哲学体现。商鞅承此立论,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商君书·更法》),直指先王之法不可胶柱鼓瑟。其理与《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相呼应,强调法制须因时损益。此非否定传统,实言「法古」当以「治今」为归趣,与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之通变精神暗合。

二、 「爱民便事」:变法之价值准绳
商鞅主张「不法其故」「不循其礼」,表面似与儒家「法先王」相悖,然其根本在于「便事」「利民」。所谓「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实以实效为判准。此与《管子·正世》「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同调,皆主张制度设计当以民生为念。需辨明者,法家之「爱民」非施小惠,而是通过「明法」「壹刑」建立秩序,使「民知所避就」,此即《商君书·定分》「万民皆知所避就」之深意。

三、 「法故」之辩:甘龙、杜挚保守立场析微
甘龙所言「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代表贵族因循守旧之思。其弊在于将「法古」等同于「守旧」,未察「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君书·更法》注)。杜挚「利不百,不变法」之说,更显功利主义之短视。商鞅驳以「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揭示变革成败不在古今之辩,而在是否「适于时」(《商君书·六法》佚文)。此辩实为战国新旧思想交锋之缩影。

四、 「使民之道」:制度与人性之契合
篇中「求使民道」一语,道出变法终极目的。法家认为人性「好利恶害」,故须「因民情而为之度」(《商君书·算地》)。所谓「使民」,非强制驱使,而是通过「赏随功,罚随罪」之机制,引导民众耕战。此与《荀子·性恶》「化性起伪」异曲同工,皆主张以制度矫治人性之偏。

结语
《更法》首章之要,在于确立「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则:形式可革故鼎新,精神必本于利民。后世王安石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宋史·王安石传》),其源实肇端于此。读此篇者,当于「法古」与「便事」之间求其中道,方不负商君「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之深意。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