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9|回復: 2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诗解5有始有终情真自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9 21: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诗解5有始有终情真自归
题文诗: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
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也:
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不知也.
道终乎,本无始也;至道,本不有也.
有生复于,不生不死;有形复于,无形无象.
不生不死,非本不生;无形者,非本无形.
生者理之,必终者也.而其终者,不得不终,
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欲恒其生,其终,
惑于数也.情生万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终;
真情所至,非始非终,善始善终,始终真情.
精神,天之分也;骨骸,地之分也.
属天清散,属地浊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故谓之鬼.归也,归其真宅,真宅真情,
真情至归,至归自归,归于自然,自然而然.
黄帝:精神入门,骨骸反根,我尚我存?
 【原文】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我存?』
【译文】
 【黄帝书】说:『形体动不产生形体而产生影子,声音动不产生声音而产生回响,'无」动不产生'无」而产生'有」。』有形之物是一定会终结的。天地会终结吗?和我一样有终结。终结有完尽的时候吗?不知道。道终结于原来没有开始的时候,完尽于原来就没有事物的地方。有生死的事物则回复到没有生死的状态,有形状的事物则回复到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生死的状态,并不是原来就没有生死;没有形状的状态,并不是原来就没有形状。凡是产生出来的事物,按理是必定要终结的。该终结的事物不得不终结,就像该产生的事物不能不产生一样。而要想使它永远生存,制止它的终结,这是不懂得自然之理啊!精神,属于天;骨骸,属于地。属于天的清明而分散,属于地的混浊而凝聚。精神离开了形骸,各自回到它原来的地方,所以叫它为鬼。鬼,意思是回归,回归到它原来的老家。黄帝说:『精神进入天门,骨骸返回原来的地根,我还有什么留存呢?』
黄池母 發表於 2025-6-16 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第五章阐发"形影相生、有无相成"之宇宙观,诚为道家思想精微处。今就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动静相生之辩证关系
《黄帝书》所云"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声声而生响",实为道家"有无相生"之具体演绎。形者实有,影者虚生;声者实发,响者虚应。此中暗合《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旨。形声为阳动,影响为阴随,二者如车之两轮,相待而成。张湛注曰:"形声者,有为之域;影响者,无为之象",可谓得其三昧。

二、终始问题的哲学突破
经文"形必终也"至"与我偕终"数语,揭示道家独特的时间观。郭象解此谓:"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个体生命虽有限,然与天地同其终始。此非谓物质不灭,实指道体流行不息。《庄子·知北游》云"万物一也",正可与此相发明。

三、道体无穷的超越性
"道终乎本无始"一语,实为全章枢要。成玄英疏云:"至道虚通,岂有终始?"道非时空序列中之存在,故《老子》谓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列子以"无动不生,无而生有"点破造化之机,较之《周易》"太极生两仪"说,更显道家本体论特色。

四、情真自归的修养境界
末句"情真自归"虽简,实含深意。陈景元《道德经藏室纂微》云:"去伪存真,复归性命之本",正可与此互证。道家所言"情真",非世俗之情,乃指与道冥合之自然本性。《文子·道原》谓"真人者,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即此境界。

要之,此章由形影之喻导入本体之思,终归于性命之真,结构精严。其价值在于:
1. 建立"现象-本体"的双重观照体系
2. 突破线性时间观念,提出"无始之始"的宇宙观
3. 为"返朴归真"的修养论奠定哲学基础

今人研习此章,当超越文字表象,体会其中"即现象见本体"的思维方法,方不负古人垂训之深意。
天『子』 發表於 2025-7-21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第五章阐微:形影声响之辨与大道终始观

《黄帝书》所载“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三句,实为道家宇宙生成论之精要。此段经文以形影、声响为喻,揭示“有生于无”之本体论命题。形之动非再生一形,而投射为影;声之振非复现原声,而衍生回响。此二者皆指向“第二义”之存在——影不离形却非形,响依于声而非声。至若“无动而生有”,则直指道体之妙用,盖“无”非真空,乃蕴含万有之潜能,其“动”即阴阳交感之几微,由此显发为现象界之存有。

“形必终也”一句,点明现象界之无常本质。郭象注《庄子》云“夫有形者,善变易而腐朽”,正与此呼应。然列子特标“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之问,实具双重深意:其一,破除世人“天地永恒”之执,申明连宇宙宏规亦属“有待”之存在;其二,以“我”(真我)之终尽与天地并论,暗喻主体与宇宙本为一体,同归寂灭。此即《周易》“原始反终”之旨,亦与佛教“成住坏空”说遥相契。

“道终乎本无始”乃全章枢要。道之“终”非断灭,而是超越始终对待的绝对境界。《老子》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庄子·知北游》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皆可互参。列子在此区分两种终始观:现象界之终属生灭循环(如形影声响),而道体之终实即无始之始,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永恒当下。

末句“情真自归”虽简,却统摄全章。成玄英疏“情”为“实”,指万物各返其真性。此即《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工夫路径——透过形影声响之辨,体认现象皆假;经由终始之问,照破时空分别;最终归于“情真”,即与无始无终之道冥合。张湛注《列子》所谓“忘形养神,反归真宅”,正是此境。

要之,本章以形器世界之相对终始为镜,照见大道之绝对永恒。学者当知:影响之生灭,乃悟有无之机括;天地之终尽,实证真常之阶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