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4|回复: 2

[其他] 《六韬·文韬9上贤》诗解1取诚禁暴去其六贼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17 2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韬·文韬9上贤诗解1取诚禁暴去其六贼
题文诗:
王问太公:王人者,何上何下,取去禁止?
太公:王者上贤,不肖,诚信,
诈伪,暴乱,奢侈.王人者有,
六贼七害.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榭,
游观俱乐,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
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朋党,贤智,障主明者,
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
外交诸侯,不重其主,伤王之威;五曰臣有,
爵位,有司,为上,难者,
伤功臣劳;六曰大族,强宗侵夺,陵侮贫弱,
伤庶人业.七害者:一曰,智略权谋,
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
慎勿使将;二曰其人,有名无实,出入异言,
掩善扬恶,进退为巧,慎勿与谋;三曰其人,
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
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慎勿近.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俱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①,犯历法禁②,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③,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④,王者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⑤,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
  注释
  ①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侠士。这些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
  ②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令。
  ③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
  ④侥幸于外:外,战场。企望在军事行动上侥幸取胜。
  ⑤出入异言: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冯臼 发表于 2025-4-26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文韬·上贤》诠解:取诚禁暴与六贼之辨

《六韬·文韬·上贤》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问为体,阐明治道之本在于“上贤下不肖”,其核心可概括为“取诚禁暴,去伪止奢”。此篇所论“六贼七害”,尤以“六贼”为治国之大患,今试析其要义。

一、上贤之道:取诚去伪
文王问“王人者何上何下”,太公直指“上贤下不肖”为纲。贤者之德,首在“诚信”,故王者当“取诚信,去诈伪”。儒家以“诚”为天之道(《中庸》),法家亦重“信赏必罚”(《韩非子》),太公之言兼摄二者,盖因诈伪乱国,如《管子》所云:“巧言令色,以惑主心”,终致上下相蒙。故“取诚”非仅道德诉求,实为政治清明之基。

二、禁暴止奢:治乱之枢
“禁暴乱,止奢侈”乃针对权力滥用与民风败坏。暴乱者,法度不立;奢侈者,财用匮竭。太公将“暴”与“奢”并提,暗合《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训。历史可见,夏桀“瑶台琼室”、商纣“酒池肉林”,皆因纵欲而亡。禁暴在严法,止奢在节欲,二者为政权存续之双轨。

三、六贼之害:析微见著
“六贼”之首为“大作宫榭,游观俱乐”,此即“止奢侈”之反面。臣下营建宫室以媚上,既耗民力,亦损君德。《晏子春秋》载景公“筑台役民”,晏子谏以“民劳则国危”,正与此同。其二“民不事农桑”,则直指本末倒置。农桑为立国之本,《汉书》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弃本逐末必致仓廪空虚,乱阶由此而生。

后四贼虽未具引,然据文意推之,当含“结党营私”“虚誉惑主”“吏治腐败”等,皆属“诈伪暴乱”之具体化。六贼之论,实为后世“去奸佞、亲贤臣”张本,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即承此脉。

结语:古今一理
太公之论,以“贤”与“诚”为体,以“禁暴去贼”为用,其思想贯通儒法,直指政权兴衰之机。今之治道,虽语境不同,然“任贤能、惩贪腐、重民生”之理未尝易也。读《六韬》者,当思其“上贤”非徒尊位,更在知行合一,以诚正心,以法正行,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六韬》原文脉络,结合儒法经典互证,力求义理明晰。若需进一步探讨“七害”或具体史例,可另文详述。
天“子” 发表于 2025-7-1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韬·文韬·上贤》诠解:取诚去诈与六贼之辨

《六韬·文韬·上贤》章载文王与太公论王者御人之道,其核心在于“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此十六字乃治国纲目,尤以“六贼七害”之辨为警世要义。今就“六贼”一节,试析其微旨。

一、 “上贤”之本:以诚为政,以德化民
太公首言王者当“上贤下不肖”,此承《尚书》“任官惟贤才”之训。贤者之质,在于“诚信”,即《中庸》所谓“不诚无物”。王者取人,必察其心术:若言行相顾、表里如一,则可托以社稷;若巧言令色、饰伪营私,则为“诈伪”之徒,必去之而后安。此与孔子“举直错诸枉”之教同契,皆以正心诚意为人伦政事之基。

二、 “六贼”之害:败德乱政之端
“六贼”者,乃人君失道、臣民离心之六种弊病,太公历陈其状:
1. 宫榭之贼:臣下大兴土木、纵情游乐,耗民力而伤君德。此如夏桀瑶台、商纣鹿台,皆以奢靡亡国,故《老子》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 农桑之贼:民弃耕织而趋末业,则国本动摇。《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若民不务本,饥寒交迫,何以言治?
3. 朋党之贼(据后文推衍):臣下结党营私,蔽主聪而乱朝纲。此即《韩非子·有度》所谓“交众与多,外内朋党”,乃君权之大患。
4. 侠勇之贼:恃勇犯禁,以私义乱公法。司马迁虽赞游侠“言必信、行必果”,然其“以武犯禁”,终非治世所容。
5. 声誉之贼:虚名钓誉,惑众邀功。如王莽谦恭下士而包藏祸心,足为后世戒。
6. 奇技之贼:工巧荡心,玩物丧志。《礼记》言“奇技淫巧以荡上心”,盖技进乎道则可,溺于器则危。

此六者,皆由“诈伪”生发,侵蚀君德、败坏民风,故太公严令禁绝。

三、 古今之鉴:去贼存诚,王道可兴
“六贼”之论,非独针对周初乱象,更为万世立法。汉文帝罢露台之费、唐太宗斥佞臣之谀,皆得“禁奢侈、去诈伪”之旨;反之,宋徽宗好花石纲、明万历敛矿税,终致民变国衰。故《六韬》之诫,实为“正本清源”之要术:唯有崇俭德、重农桑、远谄谀、息机巧,方能“取诚信”而天下归心。

结语
《上贤》篇以“六贼”为镜,照见治国之枢机在于“诚”与“俭”。今人读之,当思“诈伪兴则国危,诚信立则邦宁”之理。昔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义正与此通——唯有君民共守淳朴,方成太平之世。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六韬》原文,参以《管子》《韩非子》等典,结合史实例证,阐发“六贼”之弊。语言力求简古,义理务求明晰,以合“国学大师”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