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0|回復: 2

[其他] 【六韬·文韬7守土】诗解富国仁亲敬众合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7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韬·文韬7守土诗解富国仁亲敬众合亲
题文诗:
王问守土,太公:无疏其亲,无怠其众,
抚其左右,御其四旁.国柄无借,借人国柄,
则失其权.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
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
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掘壑附丘,舍本治末.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
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
国之不富,无以为仁,仁之不施,无以合亲.
疏亲则害,失众则败.国之重器,无借,
借人利器,为人所害,不终其正,不得善终.
文王:何谓仁义?太公:敬众合亲.
敬众则和,合亲则喜,仁义之纪.威无使夺,
因其,至明至公,顺其,真情常在.
真诚顺者,任之以德;情假逆者,绝之以力.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心悦诚服,服不得已,情真义深,万众一心.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注释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绝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左右近邻,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不要舍弃根本去追逐枝末。太阳正当正午,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刀子,要抓紧时间宰割;执有斧钺,要抓紧时机征伐。正午阳光充足时不曝晒就会丧失时机;拿起刀子不宰割也会丧失时机,手执斧钺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至。涓涓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撷除,最终必得用斧柯去砍伐。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不富足就不能实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自己的宗亲就会受害,失去自己的民众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统治权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明察顺应常理去处理事务。对于顺从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动用武力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了。』
澄羽 發表於 2025-5-23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文韬·守土》阐微:富国之道与仁政之本

《六韬·文韬·守土》一节,以太公答文王之问,精辟阐述了治国守土之要义。其核心在于“富国仁亲,敬众合亲”,此八字实为上古王道政治之纲目。今试析其理,以明圣贤之微旨。

一、亲亲与敬众:政权稳固之基
太公首言“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此乃治国之根本。儒家倡“亲亲而仁民”,《尚书》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皆强调宗法血缘为政权纽带。然“亲亲”非徇私,而是以仁德维系宗族,使上下有序。若疏远亲族,则如树断其根,必致倾覆。

“无怠其众”则体现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民众为国之根本。太公强调“抚其左右,御其四旁”,即须以仁政凝聚四方,使民归心。怠慢百姓,则如《管子》所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二、国柄不可假借:权力集中之要
“国柄无借”一语,直指政权核心问题。太公警示“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此与韩非“权势不可假人”之说相通。历史如周室衰微,因诸侯坐大;汉末宦官外戚专权,皆因君权旁落。故治国者当如执权衡,不可使轻重倒置。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三喻,更显时效与决断之重。《易经》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若犹豫不决(“日中不替”“操刀不割”),必致祸患滋生,如《左传》云“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渖也”。

三、本末之辨:防微杜渐之智
末段“掘壑附丘,舍本治末”与“涓涓不塞”之喻,深合《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之旨。治国若只务表面(如堆土成丘而忽视根基),或放任小患(如不堵细流终致洪灾),必酿大乱。此即《韩诗外传》所谓“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

结语:仁政与权术的辩证统一
《守土》之论,既重仁亲敬众的德治,亦强调权柄独揽的术略,二者看似矛盾,实为互补。儒家以仁德化民,法家以权势制衡,而太公之言恰得其衷:无仁则众叛,无权则令废。后世如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训,正是对此的实践。

今日读此篇,犹见古人治国之深谋远虑。守土非徒保疆域,更在守民心、持权柄、察几微。此中智慧,足为万世龟鉴。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学为本,参酌史实,融汇儒法思想,力求揭示《六韬》政治哲学之精要。语言简练,引证经典,符合国学阐释规范。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20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文韬·守土》治国之道探微

《六韬·文韬·守土》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问为体,阐发治国守土之要义,其核心在于“富国仁亲,敬众合亲”八字。此篇虽言兵家之事,实通儒家仁政之理,今试析其精微。

一、亲亲与敬众:治国之根基
太公首言“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此乃治国之双轨。亲亲者,宗族和睦,以血缘为纽带固本;敬众者,民心归附,以德政为纲维安邦。儒家倡“亲亲而仁民”,与此一脉相承。疏亲则内患生,怠众则外忧至,故《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合此理。

“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更进一步,强调近者悦、远者来。左右者,股肱之臣;四旁者,四方之民。治国者当以仁德怀柔,非徒恃武力。此与《尚书》“协和万邦”之旨暗合,可见先秦政治智慧之共通。

二、权柄与时机:为政之枢机
“国柄无借”一言,直指政权不可假手于人。太公以“借人国柄,则失其权”为戒,警示君主治国须亲揽大权,不可委政佞幸。此与韩非“权势不可借人”之说相近,然太公更重德性之约束,非纯任术势。

“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三喻,极言时机之重。“彗”即曝晒,日中阳光最盛,喻行事当趁势而为;操刀、执斧之譬,则言决断须果敢。反之,“日中不替”“操刀不割”,必致“失时”“失利”,甚而“贼人将来”。此即《易经》“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之妙用。

三、本末之辨:防微与务实
末段“掘壑附丘,舍本治末”与“涓涓不塞”之诫,尤为警策。掘壑填丘,徒劳无功;舍本逐末,国政必乱。而“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更明防微杜渐之理。《周易》言“履霜坚冰至”,《老子》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皆与此呼应。

结语:仁政与权变的统一
《守土》之旨,既重仁亲敬众的德治根基,亦强调权柄独揽与时机把握的术略。太公之答,实融儒法之长:以仁德固本,以权变应时。后世治国者,若徒务权术而弃仁心,则如“执斧不伐”,终招贼寇;若空谈仁政而疏实务,则似“掘壑附丘”,徒耗国力。唯有本末兼济,方为守土安邦之正道。

此篇虽简,然字字珠玑,读者当以“仁亲为体,权变为用”解之,始得太公真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