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1|回復: 2

[其他] 【六韬·武韬3文伐】诗解2重亲大偷塞听迷诱 题文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5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韬·武韬3文伐】诗解2重亲大偷塞听迷诱
题文诗:
节之,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
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
有国而外,其地大败;节之,尊之以名,
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
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节之,
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
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塞之以道,闭敌君听,人臣无不,
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微输重宝,
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
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
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
安能有国?十二,养其乱臣,以迷君心,
美女,淫声惑之,遗良犬马,劳之;
时与大势,以诱,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察天察地,征见伐之.
原文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⑨;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⑩,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⑨国乃大偷:国事懈怠以致废弛。偷,苟且自安。
  ⑩咎(jiù):灾祸,祸患。
译文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是,用煊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感觉,顺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功绩。再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他必然会狂妄自大而荒废政事了。
  十是,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样必然获得他的信任人从而获得他的内情。秉承他的意志顺从他的要求,就象兄弟一般亲密。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象得到神助似地轻而易举把它消灭。
    十一是,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爱好富贵,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财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提高我方士气。要尽量满足这些人取得富贵的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敌国的豪杰、智士就转而成为我的党徒。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是,扶植敌国的奸臣,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送给良犬骏马,使其沉溺犬马声色以疲惫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以使他高枕无忧。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以上十二种方法正确运用之后,就可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到各种有利的征兆都已显现时,就可以兴兵讨伐了。』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7-4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伐》"重亲""大偷""塞听"三策疏解
《六韬·武韬》所载文伐十二节,乃以非武之力弱敌之要术。今就第八、九、十节"重亲""大偷""塞听"三策,析其精微,明其理致。

第八节"重亲"解
"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者,非徒货财之馈,实为"以利为钩"之术。《鬼谷子·谋篇》云:"因其情以制其术",此策之要,在使敌国权贵渐生亲附之心。其施行次第有三:先以珍器结其欢,继以共谋固其交,终以分利成其信。昔秦用张仪"连横"之策,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饵楚怀王,正此道也。太公所谓"有国而外,其地大败"者,谓执政者若内外勾结,则国土虽广必溃,如楚失汉中而国势遂衰,可为明鉴。

第九节"大偷"辨
"尊之以名,无难其身"者,乃"养骄"之术。《孙子兵法》言"卑而骄之",此则反用其道,以虚名崇之使其自堕。其妙处在于:外示尊崇如"微饰圣人",内纵其欲使国政弛废。齐人馈鲁以女乐,季桓子受之而孔子去,鲁国由此浸微,即"国乃大偷"之验。所谓"大偷",非谓窃物,乃指偷换其心志,使其君臣安于虚誉而忘实政,如《管子》所言"授有德则国安",反之则国将不国。

第十节"塞听"诠
"下之必信,以得其情"者,乃"惑心"之法。此节承前"重亲"而进,既得敌国信任,则"承意应事"以蔽其聪。其术有二端:一则厚结近臣使蔽主听,如秦间郭开以害李牧;二则助长谄谀之风,使忠谏之路绝。《荀子·君道》云:"墙之外,目不见也",人主既失耳目之察,则虽有大患而不能知。昔纣王囚箕子、杀比干,终成"聋瞽之君",此即"塞听"之效。

三策贯通论
此三节皆属"阴翦"之谋:"重亲"以移其忠,"大偷"以堕其志,"塞听"以蔽其明,三者相济,则敌国不战而自溃。然太公著此,本为吊民伐罪之资,非为诡诈之端。学者当以《孟子》"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之义参之,明"文伐"之用,终在止戈兴仁。若徒以权谋视之,则失圣贤述作之本怀矣。

(全文计798字)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1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武韬·文伐》第八至十节疏义

《六韬》所载文伐十二节,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乘韬略。今就第八至十节要义,析而论之:

第八节"重亲"之法,乃以利为饵、因势导之的连环计。《鬼谷子·谋篇》云:"因其势以成之",此节正得其要。所谓"赂以重宝",非徒财物之赠,实为"投其所好"(《孙子·九地》)之术。先以利结其心,复以谋固其交,终使其为我所用。昔秦以商於之地诱楚绝齐,即此策之验。然姜尚特申"有国而外"之戒,盖指若国君亲信敌国甚于己民,则国土虽广必败,此《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反喻也。

第九节"大偷"之策,乃精神层面的釜底抽薪。《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智慧,于此体现尤著。尊以虚名而损其实智,示以大势而夺其主见,恰如《韩非子·说难》所言"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所谓"微饰圣人",实为以谄谀之辞使其骄矜自满,终致国政懈怠(大偷)。齐人尊鲁仲连为"东海高士"而使齐王疏于政事,即此类也。

第十节"塞听"之术,堪称信息战之古法。《孙子·用间》强调"反间不可不厚",此节则进之以"养其乱臣"的具体操作。以美女惑其智,以厚赂结其党,形成"主暗臣蔽"(《荀子·君道》)之势。文中"苞苴"(贿赂)与"娱其乐"并举,暗合《礼记·乐记》"乱世之音怨以怒"之诫。越王献西施于吴,即此术之实践。

三节递进,构成完整的心理战体系:由物质腐蚀(重亲)至精神麻痹(大偷),终达认知操控(塞听)。其核心在于《周易·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迂回之道。然姜尚之智尤在于警示:运用此术者,当以"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自警,慎防反噬。后世苏秦"车裂而士不羞"、张仪"失宠而诸侯轻",皆昧于此理之祸也。

要之,文伐之术乃双刃之剑,用之存乎一心。今人研习,当以《大学》"明明德"为本,方不致堕入权谋窠臼。若徒效其形而失其神,则恐"谋及子孙者不足谋一时"(《盐铁论·非鞅》)之讥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