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4|回復: 2

[其他]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5五经书传文大天地之性人为贵其识夏贵于夷通仁义文知古今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6 19: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5五经书传文大天地之性人为贵其识夏贵于夷通仁义文知古今学
题文诗: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
比至日中,何事?圣人好学,且死不休,
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
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孔子以下,
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不说五经,则读书传.书传文大,
难以备之.卜卦占射,凶吉皆周,文武,
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东方朔,翼少君能,
达占射覆.道虽小亦,圣人之术,曾又不知.
人生,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于物.
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
肠为酒囊,是则物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
天地之性,人为贵也,贵其识知.闭暗脂塞,
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谓之为长,
而贵之乎?诸夏之人,所以贵于,夷狄者以,
其通仁义,之文知古,今之学也.如徒作其,
胸中之知,以取衣食,经历年月,白首没齿,
终无晓知,夷狄之次.观夫蜘蛛,之经丝以,
罔飞虫也,人之用诈,安能过之?任胸中知,
舞权利诈,以取富寿,之乐,古今之学,
蜘蛛之类.含血之虫,无饿死患,皆能以知,
求索饮食.华夏有情,有礼有义,夷狄无情.  
 
  【原文】

  38·11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1)。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书传文大,难以备之(2)。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有东方朔、翼少君能达占射覆(3)。道虽小,亦圣人之术也,曾又不知。  【注释】
  (1)商瞿:字子木。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学生,善占卜。
  (2)之:根据文意,疑是『知』同音而误。下文『曾又不知』与此相应为文,可证。
  (3)翼少君:翼奉,字少君。汉时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人。好律历阴阳之占。汉元帝时,官至谏议大夫。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猜预先盖好的东西。
  【译文】
孔子病重,商瞿占卜死期是中午。孔子说:『拿书来,不然到中午有什么事情可干呢?』圣人好学,快要死了都不休息,还惦念着经书,没有因为快死的缘故,而舍弃忘掉经学,他真算得上世世代代的圣人,被大家效法和学习,大概不假。从孔子以下,到汉朝的时候,有才能值得称颂的人,没有一个是整天吃饱了而不用心干事的,不是在讲说五经就是在阅读各种书籍。各种书籍内容庞大,很难全面掌握。用卜卦占卜来推测凶吉,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用过的办法,从前有商瞿能算卦,后代有东方朔、翼少君能通晓占卜射覆。这种办法虽是小伎,但也是圣人的方术,现在人却连这个都不懂。

  【原文】
  38·12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于物。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是则物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1)。天地之性,人为贵(2),贵其识知也。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3)?
  【注释】
  (1)参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2)参见【孝经·圣治章】。
  (3)上『而』字通『能』。

  【译文】
人生来就承受了仁、义、礼、智、信五常本性,喜爱道义乐于学习,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现在却不是这样,要吃得饱,喝得痛快,稍用心思就想睡觉,肚子成了饭坑,肠子成了酒袋,这就成了一般动物。没有羽毛鳞甲的三百六十种动物,人是它们的首领。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最为宝贵,宝贵在人懂得求知。如今愚昧无知,对学习没有一点爱好和要求,跟三百六十种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能说他们是无羽毛鳞甲动物的首领而尊贵他们吗?
  【原文】  38·13诸夏之人所以贵于夷狄者(1),以其通仁义之文,知古今之学也。如徒作其胸中之知以取衣食(2),经历年月,白首没齿,终无晓知,夷狄之次也(3)。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罔飞虫也(4),人之用作(5),安能过之?任胸中之知,舞权利之诈,以取富寿之乐,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含血之虫,无饿死之患,皆能以知求索饮食也。
  【注释】
  (1)诸夏:指住在中原的民族。夷狄:指住在边远地区的民族。
  (2)作:根据文意,疑是『任』字之误。下文『任胸中之知』,可证。任:凭借。知:通『智』。
  (3)次:行列。这里是同类的意思。
  (4)罔:同『网』,网罗。
  (5)作:根据文意,疑是『诈』字形近而误。下文『舞权利之诈』,即承此文,可一证。【太平御览】卷九四八引【论衡】文作『诈』,可二证。
  【译文】
中原地区的人所以比边远地区的人尊贵,是因为他们懂得仁义的规矩,知道古今的学问。如果仅仅凭借他们自身先天的智慧来谋取衣食,经过若干岁月,白头终生,最后没有了智慧,就和边远地区的人同类。看了蜘蛛织网来捕捉飞虫,那么人使用的欺骗手段怎么能超过它呢?凭借自身先天的智慧,玩弄权利去欺骗,以得到富贵长寿的快乐,没有古今的学问,这跟蜘蛛同类,有血动物,没有饿死的忧虑,都能用自身的智慧来寻找到食物。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5-3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衡·别通篇》释读:论圣学之不朽与人文之贵

王充《论衡》别通篇第五段,以孔子临终读经之典,揭示圣学传承之要义。此段文字虽简,然内涵丰赡,今试为诠解。

一、圣人之学至死不辍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一事,典出《论语》佚文。孔子临终犹命取书,曰"比至日中何事乎",此非寻常记事,实彰圣人"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之精神。王充特举此例,意在阐明:圣人之于道艺,非徒生时修习,虽临死生之际亦不敢废。此与《礼记·檀弓》载孔子"负手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泰山其颓乎"之事相映成趣,皆见圣人贯通生死之学问境界。

二、经书为百世之法式
"念在经书"四字,实为全篇文眼。王充所谓经书,非独指五经本文,更包含"书传文大"之传统。其《论衡·艺增》篇云:"经艺万世不易",与此处"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将"道艺"并称,暗合《周礼》"六艺"之教,体现汉儒通经致用之思想。班固《汉书·艺文志》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正可为此注脚。

三、人文之贵与夷夏之辨
"天地之性人为贵"一语,源自《孝经·圣治章》,而王充引申其义,强调"其识夏贵于夷"。此说反映汉代公羊家"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之观念。然王充之卓见在于将人文价值系于"通仁义文知古今学",非简单地域之辨。《论衡·超奇》篇云:"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可知其所谓"通",实指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四、古今之学与仁义之统
末句"通仁义文知古今学",乃全段理论归宿。王充在此构建三重维度:仁义为价值核心(内圣),文章为表现形式(外王),古今之学为知识基础(经史)。此与扬雄《法言·问道》"通天地人曰儒"之说一脉相承,而更强调历史维度。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将"知古今"置于"学"之范畴,暗合《论衡·谢短》篇"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的辩证思维。

结语:
此段虽仅七十余字,然王充以孔子事为经,以人文论为纬,织就汉儒文化理想之锦绣。其说上承董仲舒"明道正义"(《春秋繁露·重政》)之绪,下启颜之推"夫学者犹种树也"(《颜氏家训·勉学》)之思,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意义。读此篇者,当于圣人垂范处见精神,于文脉传承处见智慧,方不负王仲任著述之深心。
iceyue 發表於 2025-5-2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论衡·别通篇》帖文

王充《论衡·别通篇》此章,以孔子临终犹勤学之事为引,申明圣人之于经艺,死生不辍,其旨深远。今试析之。

一、圣学之极:生死以之
文中载孔子病笃,商瞿卜期,而孔子犹问“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此非徒记轶事,实彰圣人“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之极境。《论语》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而王充更进一层,谓其“且死不休”。盖圣人之于道艺,非为外饰,乃性命所系。故《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临殁而念经书,正见其以道为性命,死生如一。

二、经艺之重:贯古今通天人
篇中强调“五经书传文大”,又引《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理可参。五经者,先王之道术,天地之常经。王充谓“其识夏贵于夷”,非种族之辨,乃文明之衡。夷夏之别,在礼义之存废;而礼义之兴,赖经艺之传。故《春秋》严夷夏之防,实以文明为判。圣人通仁义、知古今,正由学贯经传,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三、别通之义:由学致道
“别通”者,辨异而会通也。王充以孔子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非虚誉也。圣人之学,非徒记诵,乃以明道。故《荀子·劝学》云“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论衡》此篇亦暗合其旨。学者若止于章句,则如入宝山空返;必如孔子“念在经书”,以生命践履,方得“通”之真谛。

结语
王充此章,以圣学为镜,照见俗学之陋。今人读书,或炫博以沽名,或辍卷于困厄,岂知“道艺”二字,乃终身之事?孔子垂范,示人以死生不贰;《论衡》立言,警世以通变守常。学者当思其义,勿负“天地之性人为贵”之训。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