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1|回复: 2

[其他]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3不通览者犹亳社类大人胸怀非一能博学问治百族乱孔子之徒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7-6 1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充《论衡》卷38别通篇诗解3不通览者犹亳社类大人胸怀非一能博学问治百族乱孔子之徒
题文诗:
武帝时,燕王,在明光宫,欲入所卧,
三户尽闭,使侍者二,十人开户,户不.
其后旦坐,谋反自杀.户闭燕王,旦死之状.
死者凶事,闭塞为占.庆封不通,六国大夫,
会而赋诗,庆封不晓,其后果有,楚灵之祸.
夫不开通,于学者尸,尚能行也.亡国之社,
其上,柴其下示,绝于天地.春秋,
周以为戒.经艺传书,人当览之,犹社当通,
气于天地.故人之不,通览者犹,社之类.
是故气不,天地,强壮人死,荣华物枯.
东海之中,可食之物,糅非一,以其大也.
水精气,渥盛,其生物也,众多奇异.
故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故于道术,
无所不包.学士同门,高业之生,众共宗之.
为之何则?知经,晓师言多.古今之事,
百家之言,其为深多,岂徒师门,高业生哉!
甘酒醴不,酤饴蜜未,为能知味.耕夫多殖,
嘉谷,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
学士之才,农夫之力,其质一也.能多种谷,
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上儒,但知,
牛之,不誉马速.誉手毁足,孰谓慧矣?
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
者必不由.血脉不通,人以甚病.夫不通者,
恶事也,故其祸变,致不善.是故盗贼,
宿于秽草,邪心生于,无道,无道术也.
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
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疾;大才怀,
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有.
众方孰若,巧之一伎?子贡:不得其门,
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盖以宗庙,
百官,孔子道也.孔子道美,故譬宗庙;
众多非一,故喻百官.由此言之,道达广博,
孔子徒.海纳百川,孔圣真情,有容乃大.

   《原文》

  38·5孝武皇帝时(1),燕王旦在明光宫(2),欲入所卧(3),户三百尽闭(4),使侍者二十人开户,户不开。其后,旦坐谋反自杀。夫户闭,燕王旦死之状也。死者,凶事也,故以闭塞为占(5)。齐庆封不通(6),六国大夫会而赋诗,庆封不晓(7),其后果有楚灵之祸也(8)。夫不开通于学者,尸尚能行者也。亡国之社(9),屋其上、柴其下者,示绝于天地。《春秋》薄社(10),周以为城(11)。夫经艺传书,人当览之,犹社当通气于天地也。故人之不通览者,薄社之类也。是故气不通者,强壮之人死,荣华之物枯。
  【注释】
  (1)孝武皇帝:汉武帝。下文言“燕王旦在明光宫,欲入所卧处,三户尽自闭”的事,发生在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其时汉武帝已死。故疑有误。
  (2)燕王旦:刘旦,汉武帝第四个儿子。封燕王。昭王时,与上官桀密谋:杀霍光,废帝自立,事情泄漏,自杀。明光官:即明光殿,燕王旦受封时的宫殿。
  (3)《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论衡》文“卧”下有“处”字,可从。
  (4)户三百:明光殿不可能有“户三百”,故疑有误。《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论衡》文“三户尽闭”,可知明光殿有“三户”。《汉书·武五子传·燕刺王刘旦》有:“殿上户自闭,不可开。”故疑“百”系“自”形近而误,又误置“尽”上。疑全句当为“三户尽自闭”。
  (5)占:占卜,预测。这里指预兆。
  (6)庆封:字子家,春秋时齐国大夫。不通:这里指没有学问。
  (7)六国大夫会而赋诗,庆封不晓:《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六月各国大夫到鲁国会盟,宴会上照例赋诗,但未言及庆封事。事出当年春,叔孙请庆封吃饭,庆封表现得不恭敬,叔孙就赋《相鼠》诗讥讽他不懂礼,他竟不明白。此疑王充记有误。
  (8)楚灵:楚灵王。参见9·9注(2)。楚灵之祸:鲁昭公四年(公元年538年)八月,庆封被楚灵王杀。
  (9)社:一指土地神。一指古代帝王和诸侯国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各国为要保有国土,必立社,于是社的存亡便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白虎通德论·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社是露天的,表示上通天,下通地。要是它上面盖顶,下面被堵,表示与天地隔绝,再也得不到天地的保祐。
  (10)薄:通“亳(bó伯)”。亳:商前期都城,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薄社:这里代表“亡国之社”。
  (11)城:章录杨校宋本、《初学记》卷十三、《艺文类聚》卷二十九引《论衡》文均作“戒”,可从。

  【译文】
汉武帝时,燕王刘旦在明光宫,想去卧室,三道门都自动关上,叫侍从二十个人去开门,门打不开。那以后,刘旦因为谋反而自杀。门会自动关上,是燕王刘旦要死的征兆。死,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关闭堵塞是预兆。齐国庆封没有学问,六国大夫会盟赋诗,庆封不会,所以他后来果然有被楚灵王杀死的灾祸。可见,没有弄通学问的人,跟行尸走肉一样。亡国的社,上面盖了屋顶,下面堵住了出口,表示与天地隔绝。《春秋》上说薄社是“亡国之社”,周朝以它作为借鉴。经书传书,人们应当经常看它,就像社应该与天地通气一样。所以人没有通晓博览经传,就像薄社之类一样。因此不跟天地通气,健康强壮的人会死,正在开花的植物要枯萎。

  《原文》

  38·6东海之中。可食之物,集糅非一(1),以其大也。夫水精气渥盛(2),故其生物也众多奇异。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3),才高知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学士同门,高业之生,众共宗之。何则?知经指深(4),晓师言多也。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为深多也,岂徒师门高业之生哉!甘酒醴,不酤饴蜜(5),未为能知味也。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学士之才,农夫之力,一也。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6),是称牛之服重,不誉马速也。誉手毁足,孰谓之慧矣?
  【注释】

  (1)集:通“杂”。
  (2)夫:递修本作“海”,可从。
  (3)大人:这里指通人。
  (4)指:通“旨”,意旨。
  (5)酤:在句中义难通,故疑是“酟”字形近而误。酟(tiān添):和,调味。
  (6)根据文意,疑“谓”上夺一“不”字。

  【译文】
 东海中,可吃的东西,混杂不只一种,因此它们很多。海水的精气浓厚旺盛,所以它产生的东西很多都不一般。因此通人胸中具有的学问不只一种,由于才智高超,所以他们在道义学问上没有不包括的。学生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学业好的学生,大家都尊敬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了解经书的意旨深刻,通晓老师的学说多。但对古今的事情,各家的学说,通人了解得又多又深,难道他们仅仅是老师门下的优秀学生可比吗!只知道甜酒甜,而不知道调入蜜糖更甜,不能算懂得味道。农夫能多种好谷子,称作上等农夫;那种得少的,称作下等农夫。读书人的才能,跟农夫的能力,是一样的。能多种谷子,称作上等农夫,能有广博学问,不称作鸿儒,这是只称赞牛能负重,而不赞扬马跑得快。要是有人称赞自己的手,却诋毁自己的脚,谁会说他聪明呢?

  《原文》

  38·7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故血脉不通,人以甚病。夫不通者,恶事也,故其祸变致不善。是故盗贼宿于秽草,邪心生于无道。无道者,无道术也。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众方(1),孰若巧之一伎(2)?子贡曰:“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3)。”盖以宗庙、百官喻孔子道也。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由此言之,道达广博者,孔子之徒也。
  【注释】
  (1)扁鹊:参见3·4注(13)。
  (2)根据文意,疑“巧”下夺一“医”字。上文言“医能治一病谓之巧”,可证。
  (3)引文参见《论语·子张》。

  【译文】
县城的路不通往农村,农村的路不到城镇,骑马坐船的人,一定不经过它们。所以血脉不通,人们认为是重病。看来,不通达,是件坏事,因为它向坏的方面变化会导致不好的后果。所以盗贼藏在杂草丛中,邪恶的心出自无道。无道的意思,就是没有道义学术。医师能治疗一种病称作巧医,能治疗各种各样的病称作良医。所以良医掌握了治各种病的药方,能治各种人的疾病;才能大的人胸怀各家学说,所以能治理各家族、宗族的变乱。以扁鹊能治各种病的本领,要是跟巧医只治一种病的本领相比,谁高明呢?子贡说:“如果找不到那道门走进去,就看不见宗庙的威严壮丽,各种房舍建筑的多样。”这大概是拿宗庙和各种房舍来比喻孔子的学术思想。孔子的学术思想精深,所以拿宗庙的威严壮丽来比喻;它博大不是一种,所以拿各种房舍建筑的多样来比喻。这样说来,学术思想达到广博的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了。
子彧 发表于 2025-6-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衡·别通篇》释读:论闭塞不通之征与圣贤博学之德

王充《论衡·别通篇》所载燕王旦事,实为汉代谶纬术数与政治凶兆交织之典型案例。其文曰:"汉武帝时,燕王旦在明光宫,欲入所卧,三户尽闭,使侍者二十人开户,户不开。其后旦坐谋反自杀。"此段文字虽简,却深具天人感应之思辨。考《汉书·武五子传》,燕王旦确因谋逆事败自裁,然《论衡》特增"户闭"异象为前兆,此乃王充批判俗儒附会灾异之说的重要例证——门户闭塞本为物理现象,世人强解为"死者凶事,闭塞为占",恰显其认知局限。

王充进而以"庆封不通"为喻,直指闭塞之害。庆封者,春秋齐大夫,其专权蔽塞终致族灭(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六国大夫之败,亦多因闭目塞听。此二者与燕王旦事相映,构成"不通者必凶"的认知链条。然王氏笔锋一转,引出"大人胸怀非一"的圣贤标准:真正通达者当如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其学能"治百族之乱",正因其"多闻阙疑""敏而好学"的开放胸襟。

细究文本结构,王充采用"现象—批判—立论"三重递进:先述怪异现象引发俗儒附会,再析其认知谬误,终确立"博通"之真知标准。其引《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暗讽闭塞者如亳社之木(《左传·哀公四年》载亳社灾象征亡国),徒具形骸而生机尽绝;而通儒则似"百川学海",终能"至乎圣人之海"(扬雄《法言》语)。

今观此篇,于当代犹具镜鉴:知识垄断、思想封闭终将导向衰亡,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方是文明存续之道。王充破除迷信的理性精神与倡导开放的学术态度,实为汉代思想史上一炬明火。读者当超越字面占验之说,领会其"通万物之理,明古今之变"的深层诉求。
+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6-9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衡·别通篇》释读:论闭塞不通之征与圣贤博学之旨

王充《论衡·别通篇》所载燕王旦事,实为汉代谶纬文化之典型例证。其文曰燕王旦于明光宫"三户尽闭",纵遣二十侍者犹不能启,后竟坐谋反自杀。此段文字须从三个层面解析:其一,门户闭塞作为凶兆的象征体系,乃汉代天人感应思想之体现;其二,庆封"不通"与六国大夫之对比,暗喻政治格局之闭塞与开放;其三,孔子之徒的博学气象,则彰显王充对"通儒"理想之推崇。

考《汉书·武五子传》,燕王旦谋反事在元凤元年(前80年),其"闭户"异象当属后世附会之说。然王充采此典故,实为建构其"闭塞为占"的认知框架。汉代灾异学说中,《洪范五行传》明言:"门户闭塞,奸谋将起",此即燕王事象的思想根源。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将物理空间的闭塞引申为认知层面的壅滞,所谓"不通览者犹亳社类",正是批评那些固守一隅、不窥堂奥的浅见之徒。

文中"大人胸怀非一能"之论,直指学问之道的核心。《白虎通义·圣人篇》有云:"圣人所以能独见前睹,与神通精者,盖皆天所生也。"而王充反其道而论之,强调"博学问治百族乱"的实践理性。其列举孔子之徒七十子"任卿相之用",非谓儒者必居高位,而在阐明通经致用的真谛——如子贡之通达政事、子路之擅长军旅,皆因"通一艺以上"(《汉书·儒林传》语)而能应变无穷。

"庆封不通"之典尤具深意。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庆封奔吴后"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终因不通礼法而灭族。王充以此对照六国大夫之纵横捭阖,实则在讨论知识体系的开放性问题。汉代经学发展至东汉,已有"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后汉书·儒林传》)之弊,王氏此论,恰是对章句之学流弊的针砭。

末段论孔子之徒"或习礼乐,或讲道德",暗合《论语·先进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分。王充将"别通"之义升华至"治百族乱"的高度,实已超越单纯的知识论范畴,而触及士人精神之根本——真正的"通",在于破除认知藩篱,达致"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境界。这种思想在东汉谶纬盛行的背景下,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要之,此篇文字虽简,却蕴含王充思想之精粹:以实证精神破除迷信,以博通理念对抗固陋,最终指向一种兼收并蓄、经世致用的学术理想。今日读来,于信息爆炸而认知碎片化的时代,尤显其警醒价值。学者当以此为镜,既避免燕王旦式的"户闭"之愚,亦警惕庆封式的"不通"之厄,方能成就真正的通儒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