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7|回復: 2

[其他] 王充【论衡】卷13本性篇诗解1制礼以适宜性作乐以通敬情世子性有善恶孟子性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2 16: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论衡】卷13本性篇诗解1制礼以适宜性作乐以通敬情世子性有善恶孟子性善
题文诗:
情性,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
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
辞让,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
哀乐故作,乐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
者情与性.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
莫能实定,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举人善性,养而致之,则善;性恶养而,
致之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
养焉,世子,养书一篇.密子贱与,
漆雕开及,公孙尼子,亦论情性,与世子相,
出入皆言,性有善恶.孟子,性善篇以,
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于,
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放纵悖乱,
不善日生.若孟子言,人幼小时,无有不善.
微子曰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纣为孩子,
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
长大为乱,不变故云.羊舌食我,初生之时,
叔姬视之,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
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但,灭羊舌氏,
遂不肯见.及长祁胜,为乱食我,与焉国人,
杀食我,羊舌氏故,由是灭矣.纣之恶在,
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声.孩子始生,
未与物接,谁令悖者?丹朱土于.唐宫商均,
生于虞室.唐虞之时,可比屋封,所与接者,
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也.然丹朱慠,
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孟子相人,
以眸子焉,心清眸瞭,心浊眸眊.人生目辄,
,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
时瞭长大,与人接而,乃更眊也.性本自然,
善恶有质.孟子之言,情性未为,然而,
性善之论,亦有所缘.或仁或义,性术乖也.
动作趋翔,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
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
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恶,
禀之异也.一岁婴儿,无争夺心,长大之后,
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天性童真,
情有真假,真情不假,化性起伪,返璞归真.

  【原文】
  13·1情性者(1),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2),礼为之防,乐为之节(3)。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4);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5)。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
  【注释】

  (1)情:这里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王充认为,情和性都是人在娘胎里承受厚薄不同的气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参见【白虎通德论·礼乐】。
  (4)宜:和顺,亲善。
  (5)通:传达。敬:恭敬。这里是严肃的意思。
  【译文】
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礼乐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来的。特意分析了情性发展到极端的后果,然后用礼来作为防范,用乐来作为节制。性有卑谦辞让,所以制礼以便适合其亲善;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所以作乐以便得到严肃的表达。制礼作乐的根据,是人的情和性。过去的儒生,写文章,没有不论说的,却没有一个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原文】

  13·2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1),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2),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3),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4)。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5),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6)。
  【注释】
  (1)世硕:春秋时陈国人,孔门七十弟子之一。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2)性恶:疑『恶性』之误倒。【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作『恶性』,可一证。又『善性』『恶性』对文,可二证。
  (3)【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性』前有『情』字,可从。阴阳:这里指情性的善恶。
  (4)世子:指世硕。【养书】:【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作【养性书】,可从。【养性书】已失传。
  (5)密:【颜氏家训·书证】作『虙』,可从。虙(f*伏)子贱:虙不齐,字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称他作君子。曾作单父宰,后世追封为单父侯。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姓漆雕,名启,字子开。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习【尚书】,不愿做官,以德行著称。著【漆雕子】十三篇。公孙尼子:战国初人,孔子的再传弟子。著【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今不传。
  (6)上言『亦论情性』故疑『性』前脱一『情』字。
  【译文】
周朝人世硕认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有恶的两方面,取人的善良本性,通过培养、引导,好的品行就会滋长起来;取人的恶劣本性,加以培养、引导,那坏的品行就会发展下去。像这样,原来情性就会各有善恶,而是善是恶,在于培养的方向。所以世硕作【养性书】一篇。虙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这些人,也论述过情性,与世硕相互有出入,但都说人的情性中有善恶两个方面。

  【原文】

  13·3孟子作【性善】之篇(1),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  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2),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3):『我旧云孩子,王子不出(4)。』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叔姬视之(5),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灭羊舌氏。』遂不肯见。及长,祁胜为乱(6),食我与焉。国人杀食我,羊舌氏由是灭矣(7)。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孩子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者?丹朱土于唐宫(8),商均生于虞室。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
二帝之旁,必多贤也。然而丹朱慠,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孟子相人以眸子焉(9),心清而眸子瞭,心浊而眸子(10)。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瞭,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11)。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或仁或义(12),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恶禀之异也。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13),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注释】
  (1)【性善】:据说是【孟子】中的一篇,一般人认为是后人的伪作,今已失传。这里王充引用的内容与今本【孟子】中关于性善的思想是一致的。

  (2)悖:违背。乱:祸乱。
  (3)微子:参见2·5注(16)。【尚书·微子】载有他与太师、少师的问答之辞。引文参见【尚书·微子】。
  (4)王子:这里指商纣王。
  (5)叔姬:羊舌食我的祖母。
  (6)祁胜: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属官。
  (7)以上事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8)土:下文有『商均生于虞室』,故疑『土』当作『生』。递修本亦作『生』,可证。
  (9)眸子:眼珠。
  (10)眊:眼睛失神,昏乱。以上说法参见【孟子·离娄上】。
 (11)质:本质、性质。这里指人所承受的性质。
  (12)『或仁或义。。天性然也』四十字,与本篇末段重复,按文意不该在此。后『皆知水土物器。。禀之异也』十九字,按文意疑应随上句移至本篇末段。
  (13)渐:浸渍。

  【译文】
孟子作【性善】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至于他们不好的东西,是受了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说人由天地所生,都禀受了善良的本性,长大以后与外界事物接触,放纵自己,胡作非为,恶劣品质日渐滋长。像孟子说的,人幼小的时候,没有不善良的。但微子说:『我过去评论孩子时说过,纣王没有一般孩子好。』因为纣王做孩子的时候,微子就看出了他不良的本性。其禀性恶劣,不如一般人,长大之后为非作歹,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禀性,所以他这样说。羊舌食我刚生的时候,祖母叔姬去看他,刚走到堂屋,听见他啼哭的声音就往回走,说:『他啼哭的声音,像豺狼号叫。狼子野心,不认六亲,只有这个孩子,才会灭我羊舌氏族。』始终不肯去看他。等他长大以后,祁胜作乱,羊舌食我参与其中。国人杀了羊舌食我,羊舌氏因此灭亡。纣王的恶劣品质,表现在孩子的时候;羊舌食我参与作乱,显现在刚生时啼哭的声音。孩子刚生下来,还没有与外界事物接触,谁会叫他胡来?丹朱在尧的宫里出生,商均在舜屋里出生。尧、舜的时候,挨家挨户都有品德高尚可以受封的人,所被接触到的人,肯定大多是善良的百姓。
尧舜二帝的身旁,肯定大多是贤能的大臣。然而丹朱傲慢,商均暴虐,都失去了帝位,历代成为人们的教训。再说孟子是根据对方的瞳人来观察人的好坏,心地清明眼珠就明亮,心地混浊眼珠就昏乱。人生下来眼睛总有昏乱与明亮,这种昏乱与明亮是从上天禀受来的,是承受了不同的气形成的,并不是幼小的时候明亮,长大之后与人接触,才变得昏乱的。生性原本自然就如此,它的善恶是由承受的气的性质决定的。孟子说的人情天性,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人天性善良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一岁的婴儿,没有你争我夺的心,长大之后,有的逐渐浸染了自私与情欲,于是放纵胡为,由此而产生。
昨天的泪 發表於 2025-6-3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衡·本性篇》义理发微——王充性情论与先儒学说之辨正

王充《论衡·本性篇》开宗明义提出"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的命题,此说实承《礼记·乐记》"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而来,然其理论建构更具系统性。今就篇中要旨,分疏如次:

一、礼乐制度与情性之关系
王充谓"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此论实本荀子"礼者养也"(《荀子·礼论》)之说而深化之。其"制礼以适宜性"之主张,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形成对话:礼非桎梏人性,乃因循人性之自然等差而设。至若"作乐以通敬情",则暗合《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义,揭示音乐乃情感之理性化表达。

二、世子"性有善恶"说考辨
篇中所引世子(世硕)之说,见《玉函山房辑佚书》所录《世子》二十一篇残文。其"性有善有恶"论实为董仲舒"性三品"说之先导。王充在《本性篇》后文详述:"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可见此说在战国秦汉之际自成脉络,与孟子性善说形成张力。

三、孟子性善说之再审视
王充虽引孟子之说,然在《论衡·率性篇》中已提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的修正观点。此与《孟子·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的潜在论证形成微妙差异:孟子强调本善之端绪,王充则关注善恶之转化条件,此乃受荀子"化性起伪"说影响之明证。

四、情性论之思想史定位
王充以"性有卑谦辞让"释礼之源,以"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明乐之本,实综合了先秦两汉性情论之大成。其说既不同于《白虎通义》纯以阴阳释性情("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亦异于扬雄"人之性也善恶混"的折衷立场,而展现出经验主义的理论特质。

要之,王充《本性篇》之价值,在于将礼乐制度还原为情性之外显,使抽象的道德命题获得具象的人性基础。其兼采孟荀而自成体系的论述方式,为汉魏之际的人性论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此正钱穆先生所谓"两汉思想之结穴,魏晋玄学之先声"者也。学者欲究中国性情论之发展,于此篇不可不三致意焉。
戴威 發表於 2025-7-5 0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衡·本性篇》析义:礼乐制度与人性情性之辩证

王充《论衡》卷十三《本性篇》开宗明义,以"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立论,实乃承先秦儒家"因人情而制礼"之传统。今就经义要旨,分三重析之:

一、礼乐本源论
"原情性之极"四句,揭示礼乐制度之哲学基础。礼之为"防",取《礼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之义,如郑玄注《周礼》所谓"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乐之为"节",则本《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之说。王充熔铸二经,指出礼乐实为情性之两极:礼主差异以序人伦,乐主和同以通人心。

二、性情体用说
"性有卑谦辞让"与"情有好恶喜怒哀乐"对举,暗合《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体用观。值得注意的是,王充将"卑谦辞让"归为性德,而将"好恶喜怒"划入情用,此与孟子"四端说"(《公孙丑上》)相发明。其"制礼以适其宜"的实践智慧,实乃荀子"称情而立文"(《礼论》)思想之发展。

三、善恶论衡
篇题特标"世子性有善恶,孟子性善",揭示汉代性情论争之焦点。考《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性比于禾,善比于米",董仲舒已开性有善质说。王充在此问题上持论平实,既承认"性有善有恶"(《本性篇》后文引周人世硕说),又肯定孟子性善论之教化意义,此正体现其"疾虚妄"而"务实诚"的学术品格。

要之,此段经义实为两汉性情论之枢机:以礼乐为教化之器,以性情为教化之本,既承荀子"化性起伪"之功,又启宋儒"存理遏欲"之思。王充之卓见,在于将抽象性情论落实于具体礼乐制度,使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贯通无碍,此即《论衡》"衡"字真义所在。学者若能于此参透性情与礼乐之辩证关系,则于整部《本性篇》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