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1|回覆: 2

[其他] 王充【論衡】卷2累害篇詩解1福非己力禍不由我未進身被三累己用身蒙三害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7 21: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充論衡卷2累害篇詩解1非己力不由我未進身被三累己用身蒙三害
題文詩:
凡仕宦有,稽留不進,行節,毀傷不全,
罪過,累積不除,聲名,暗昧不明,
才非下也,行非悖也,又知非昏,策非昧也,
逢遭外禍,累害之也.非唯人行,凡物皆然.
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
不本累害,所從生起,徒歸責於,被累害者,
智不明,暗塞於理.物以春生,人保之以,
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馬踐,刀鐮割莖,
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
不得生也.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與彼,
不污者鈞,以鼠爲害,棄而不御.君子之,
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
俱由外來,故爲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
戰慄戒慎,不能避禍.禍福之至,幸不幸也.
此而:得非己力,故謂之福;來不由我,
故謂之禍.不由我者,謂之何由?由鄉里與,
朝廷夫鄉,里有三累,朝有三害.累生鄉里,
害發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
何謂三累?凡人操行,不慎擇友,同心恩篤,
異心疏薄,疏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
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並進,高者得榮,
下者慚恚,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遊,
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疏遠,疏遠怨恨,
毀傷其行,三累三害:位少人眾,仕者爭進,
進者爭位,見將相毀,增加傅致,將昧不明,
然納其言,一害也.將吏異好,清濁殊操.
清吏,鬱郁之白,舉涓涓言,濁吏懷恨,
徐求其過,因纖微謗,被以罪罰,二害也.
將或幸,佐吏之身,納信其言.吏非清節,
拔人越次,迕失其意,毀之過度.清正之仕,
抗行伸志,遂爲所憎,毀傷於將,三害也.
夫未進也,身被三累,用也,身蒙三害,
墨翟,雖不能免,顏回曾參,不能全身. 
【原文】

  2·1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1),行節有毀傷不全,罪過有累積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2),才非下,行非悖也(3),又知非昏(4),策非昧也(5),逢遭外禍,累害之也(6)。非唯人行(7),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8)。累害自外,不由其內。夫不本累害所從生起(9),而徒歸責於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於理者也(10)。物以春生,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11),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12),以鼠爲害,棄而不御(13)。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14)。俱由外來,故爲累害。  【注釋】
  (1)稽留:停留。(2)暗昧:昏暗。(3)悖(b8i倍):違背。
  (4)知:通『智』。昏:糊塗。(5)策:計謀。昧:愚昧。
  (6)累:毀傷,禍害。(7)行:實行,施行。(8)咸:全都。
  (9)本:探究,推原。(10)暗塞:愚昧不明。
(11)卒(cu促):同『猝』。卒然:突然。
  (12)鈞:通『均』,同樣的。(13)御:進食,食用。(14)實:等。
  【譯文】
 一般人做官常有保持原狀不被提升的,品行節操有遭到毀謗而不完美的,罪過有累積而不能免除的,名聲有不清白的,這不是由於他們才能低下,也不是品行違反情理,更不是頭腦糊塗,主意不高明,而是碰上了外來的災禍,接連受到損害的緣故。這種遭變累害的情況,不僅在人類中存在,但凡有萬物的地方都是如此。只要有生命能活動的東西,都全會被毀傷損害。這些毀傷損害都來自外界,並非從他們自身產生。人們不去追究累害從何產生,而只是把責任歸罪於被累害者,真是些頭腦糊塗,不明事理的人啊。使作物在春天萌芽生長,是人力可以保證的;但是到秋天一定要有好的收成,卻是人力未必能保證的。不知何時牛馬踐踏了作物的根,鐮刀割斷了作物的莖,長得好好的卻不結實,到秋天沒有收成。沒有收成的作物,是遭受禍害發育不順利,未能長成的緣故。老鼠爬進飯中,只好扔掉不吃。其實扔掉的飯的味道,跟那些沒有被弄髒的飯,味道是同樣的,只是由於老鼠的損害,只好拋棄不吃。受毀謗損害的君子,跟那些不成熟的作物,不吃的飯,是同等的。受害因素都從外界而來,所以稱爲『累害』。

  【原文】

  2·2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慄戒慎,不能避禍。禍福之至,幸不幸也。故曰:得非己力,故謂之福;來不由我,故謂之禍。不由我者,謂之何由?由鄉里與朝廷也。夫鄉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生於鄉里,害發於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何謂三累三害?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友同心恩篤(1),異心疏薄,疏薄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並進(2),高者得榮,下者慚恚(3),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遊,不能常歡(4)。歡則相親,忿則疏遠,疏遠怨恨,毀傷其行,三累也。位少人眾,仕者爭進,進者爭位。見將相毀(5),增加傅致(6),將昧不明,然納其言(7),一害也。將吏異好(8),清濁殊操(9)。清吏增鬱郁之白(10),舉涓涓之言(11),濁吏懷恚恨,徐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12),二害也。將或幸佐吏之身,納信其言。佐吏非清節,必拔人越次(13),迕失其意(14),毀之過度。清正之仕(15),抗行伸志(16),遂爲所憎,毀傷於將,三害也。夫未進也,身被三累,己用也,身蒙三害,雖孔丘、墨翟不能自免(17),顏回、曾參不能全身也(18)。
  【注釋】
  (1)篤(du堵):厚。恩篤:感情深厚。
  (2)並進:這裡指一起去做官。
  (3)恚(hui會):怨恨。
  (4)歡:喜悅,快樂。這裡指感情融洽。
  (5)將:指東漢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太守,因爲大守同時又兼管軍事,當時習慣上稱『將』。
  (6)傅:通『附』,附蓋,增益,過分。致:達到。
  (7)然:認爲是對的。
  (8)將吏:將的下級官吏。異好(hao號):不同的愛好。
  (9)清:清高,這裡指品德好。濁:污濁,這裡指品德壞。
  (10)鬱郁:茂盛的樣子,這裡形容品行非常清白。
  (11)涓涓:美好。這裡指高明。
  (12)被:加。
  (13)越次:不遵照常規,任意提拔。
  (14)迕(wu伍):違背,牴觸。失:改變,不符合。
  (15)仕:通『士』,這裡指官吏。
  (16)抗:通『亢』,高尚。伸:展開。
  (17)墨翟(di敵):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傳說是宋國人,長期居住在魯國,曾做過宋國大夫,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又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18)顏回(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淵,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學生。孔子極稱讚他的德行,後來歷史上尊爲『復聖』。曾參(sh5n身):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武城(今山東省費縣),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史記】說他『能通孝道』,作【孝經】。後來歷史上尊爲『宗聖』。

  【譯文】
 修養身心端正品行,不能得福;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不能躲避禍害。禍福的到來,只是幸運與不幸運。所以說:得到好處,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所以稱它是福;災難的到來,不是由於本身原因,所以稱它是禍。不是由於自身原因,說說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鄉里與朝廷。鄉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產生在鄉里,害發生在朝廷,古往今來才能洪大品行賢淑的人,遇到這些情況多了。什麼叫三累三害?就一般人的操行來看,不能慎重選擇朋友。朋友之間同一條心,感情就深厚,不能同一條心感情就會疏遠淡薄,一疏遠冷淡就產生怨恨,就毀謗傷害朋友的品行,這是一累。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不可能等同。同時一起去做官,才能高的得到榮升,才能低的(由於沒當上高官)就慚愧怨恨,就毀謗傷害朋友的品行,這是二累。人之間互相來往,不可能總是感情融洽。歡喜的時候就相親相愛,忿恨的時候就疏遠冷淡,一疏遠怨恨,就毀謗傷害朋友的品行,這是三累。
 職位少而想做官的人多,當官的都爭著要進升,升官的又要爭地位。於是見到郡守就相互詆毀,過分誇大和捏造事實,郡守糊糊塗塗還沒有弄清真相,就相信並接受了那些意見,這是一害。郡守下面的官吏愛好不樣一操行的好壞也不一樣。操行高尚的官吏,名聲越來越清白,不斷提出高明的建議,操行惡劣的官吏,心裡藏著私憤,慢慢等待時機,找別人的過錯,憑著一些小誹謗,就給別人加上罪名進行懲罰,這是二害。郡守有的寵信輔佐官吏的品節,就相信並接納其意見。輔佐的官吏操作不清白,一定會任意提拔親近的人,對不順從、不符合他們心意的,就大肆詆毀。清廉端正的官吏,品行高尚,志向遠大,於是被他們所憎恨,就在郡守面前詆毀傷害他們,這是三害。唉,還沒有做官,自己就遭受三累,當了官,自己又要蒙受三害,即使是孔丘、墨翟也不可能避免,顏回、曾參也不可能保全自己。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6-20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衡·累害篇】義理探微——論王充之禍福觀與三累三害說

王充【論衡·累害篇】以冷峻之筆剖析世道困厄,其言"福非己力,禍不由我"者,非謂人力全無作爲,實指個體命運常爲外在累害所縛。此篇直指東漢士人仕進之艱,揭示"三累三害"之說,實爲漢代政治生態之病理切片,亦爲千古才士不遇之痛作註腳。

一、禍福非主:天命與人事之辯證
王氏開篇即言"凡仕宦有稽留不進,行節有毀傷不全",明指士人困躓非盡由己過。其"才非下,行非悖,知非昏,策非昧"四重否定,實爲才德與際遇背離之現象立判。此論承襲荀子"蔽於一曲"之思,而更強調外部環境之壓迫性。然需辨明者,王充非持宿命論,其【逢遇篇】已言"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此處"禍不由我"特指惡緣橫加,非謂放棄主觀修爲。

二、三累三害:結構性壓迫之解剖
所謂"未進身被三累,己用身蒙三害",實爲漢代官僚體系之沉疴寫照。細究之:
1. 三累(未仕之困):
世俗毀謗("行節毀傷")
權貴壓制("稽留不進")
制度僵化("累積不除")
2. 三害(既仕之厄):
同僚傾軋("聲名暗昧")
政令無常("罪過疊加")
時勢動盪("外禍逢遭")

此六端皆非個體所能全控,恰如【韓非子·孤憤】所言"法術之士獨蒙惡名",揭示體制性排斥賢能之痼疾。王充以"凡物皆然"擴展此理,暗合【莊子·山木】"材與不材"之喻,體現其對普遍生存困境的洞察。

三、歷史迴響與當代啟示
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評屈原有"累害"之嘆,正可與王氏此篇互證。然王充之深刻,在於指出累害非特例而爲常態,此見較王符【潛夫論】之批判更顯冷峻。今人觀之,其說警示組織管理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亦爲個體提供超然視角——既知外緣不可控,則當如【論衡·自紀篇】所言"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於不可爲中守其可爲。

要之,王充此篇撕破"天道福善禍淫"之表象,暴露出命運中的荒誕性。然其終極關懷,仍在呼籲"明己之才"與"察世之變"的統一,此乃漢代思想中難得的清醒之音。讀【累害篇】,當於悲憫中見其抗爭,於批判中得其智慧。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7-10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論衡·累害篇】詩解

王充【論衡·累害篇】所論,實爲人生際遇之深刻洞察。其言『福非己力,禍不由我』,乃揭示世事變幻,非盡人力所能掌控。此篇以『三累』『三害』爲綱,剖析仕途困頓、德行受損之由,頗具哲思。

所謂『三累』,乃未進身時所受之困:一爲仕宦稽留不進,二爲行節毀傷不全,三爲罪過累積不除。此三者,非才德之不足,實外緣之累害。人之才學、德行、智慮,縱無瑕疵,然外禍猝至,聲名暗昧,進退維谷。此即王充所謂『才非下,行非悖,知非昏,策非昧』,而終遭困厄者,乃外累所致。

至於『三害』,則爲己用身時所蒙之患:一爲讒言中傷,二爲世情妒忌,三爲時勢乖舛。此三者,如影隨形,雖賢者難免。王充以『凡物皆然』申論,不僅人事如此,萬物皆受外緣牽累。譬如美玉蒙塵,明珠投暗,非玉珠之過,乃際遇使然。

此篇之要義,在於點明人生禍福,非盡由己。然王充並非消極宿命論者,其意在警示世人:當明辨累害之源,既不自矜其能,亦不自咎其命。君子處世,當『知命不憂』,修身以俟時,如此方能超然於外累之外。

今讀此篇,尤當深思:人生困頓,或非己過;然砥礪德行,守正不移,終可待雲開月明。此即王充『累害』之說,予後世之啟益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