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1|回覆: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1上義11義君情真修正積德詩解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4 21: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1上義11義君情真修正積德詩解
題文詩:
國所以強,必死者,必死者義,仁至義盡,
義所以行,有以致,故令以文,齊之以武,
是謂必取,威義並行,是謂必強,不得不強.
白刃交接,矢石若雨,士爭光者,賞信罰明.
上下有情,有情有義,視下,必王四海;
事上,必政天下;視下,難為之死;
事上,難為之亡.父子兄弟,天下一家,
萬兵一心,雖敵不懼,雖死不顧.情義所至,
非死非生,起死回生,捨生忘死,能死能生.
義君真情,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於邪,
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饑飽,戰期有日,
之加,視死若歸.情通天地,義薄雲天,
恩義所感,無遠不至,真情所至,情通千古.
正文:
  老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並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光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斗。是故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饑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義也。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並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先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斗。有君如此,則天下如一家。萬兵共一心,則雖敵不懼,雖死不顧。恩義所感,則視死如歸。豈有見父有危急而子吝其生而不救,君有難而臣懼於死而不忠者也?是故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饑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信義立,雖死不顧。恩威治,無遠不至。
參考譯文:
     老子認為:國家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必死之人的護持,所以有必死之人是因為有仁義作為基礎,所以仁義所加的地方就可以使人心齊一而有強大的威勢,因此發號施令是用文德進行教化,兵力相加是武德進行勸止,這就是行仁義才能必勝的道理;君王能夠有仁有義,人民一定有勇有力,這就是仁義必然強大的道理。所以白刃交接時,即使冒着如雨般的箭矢石頭,還是能夠人人奮勇爭先,這是因為賞罰分明的原因。因此,如果上視下如子,那麼下事上如父,如果上視下如弟,那麼下事上如兄;如果做到上視下如子,那麼君王一定可以威加四海,如果做到下事上如父,那麼君王一定可以一統天下,如果能夠做到上視下如弟,那麼就會輕易做到為之死,如果能夠做到下事上如兄,那麼就會輕易做到為之亡,所以如果遇到父子兄弟一般的軍隊,切忌,不要與之戰鬥。所以仁義之君能夠做到內修其政,然後可以積德行善,外塞奸邪,遏惡揚善,那麼就可以明確治國之大勢,再加上如果察其老弱勞逸加以特別的關懷,能夠知敵我饑飽之情和戰鬥力之強弱,那麼到了需要決勝的時候,就可以做到全軍上下視死若歸,這就是行仁義施恩德的必然結果。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5-6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義】篇義理闡微

【文子】卷十一【上義】章以"義君情真"為樞要,揭示治國強兵之本在於"威義並行"。此段經文雖簡,然內涵三代王政精義,今試為析論。

一、必死之義與仁政根基
"國所以強,有必死者"者,非謂窮兵黷武,實指"仁至義盡"之效。【禮記·表記】云"義者,天下之制也",必死者乃為義而死,非為利而亡。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義之為用,在使民知所赴。然此義必本於仁,【孟子】言"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君必先積仁德,而後義有所附。

二、威義並行之治術
"令以文,齊之以武"實本【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申之。文武之道,張弛有度:文令所以明教化,武備所以立綱紀。【吳子·論將】云"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治國亦然。威非暴虐,乃"賞信罰明"之公;義非空談,乃"白刃交接"時士爭赴之誠。此即【司馬法】"仁本""義戰"之旨。

三、不得不強之辯證
末句"不得不強"尤具深意。【老子】云"柔弱勝剛強",而【文子】謂"不得不強",看似相悖,實則相通。黃老之學貴因循,當弱則弱,當強則強。如【淮南子】釋此:"因民之欲,乘民之力,強其所不得不強。"此強非刻意為之,乃義德充盈後自然之勢,猶孟子言"仁者無敵"。

結語
通觀全章,義君之真,在情發於誠;修正積德,在知行合一。今人治國,當鑒此義:制度設計需"令以文"明其理,執行落實須"齊之以武"盡其用。至若"士爭光"之效,終歸本於【大學】"明德新民"之道。威義二者,猶陰陽之相濟,偏廢則道裂,並行則國強。

(全文798字)
牛皮風味 發表於 2025-5-9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義】章句析義——論威義並行之治國要道

【文子】卷十一【上義】篇所載『義君情真修正積德』之論,實為黃老學說中『刑德相養』思想之精微體現。今就經文『國所以強』至『賞信罰明』一節,析其義理如次:

一、必死之義與仁道極致
『國所以強,有必死者』者,非謂窮兵黷武,乃指士民願為義而死。【禮記·表記】云『義者,天下之制也』,此『必死』實為義理內化之精神氣節。後文『仁至義盡』四字尤需着眼——仁為體,義為用,必待仁德充溢而後義行方得其正。管子所謂『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中『禮義廉恥』之『義』,正與此處『必死者義』互為表里。

二、威義並行之治術辯證
『義所以行,有威以致』揭示義政實施之雙重維度:
1. 文令:即【論語】『道之以德』之教化,如【周禮】六典之制
2. 武齊:類【司馬法】『以戰止戰』之威懾,然須合於『軍禮』規範
此二者實本於【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辯證思維。威而不義則暴,義而不威則懦,故『必取』『必強』之效,必待『威義並行』而後成。

三、賞罰明信與士氣激發
末句『白刃交接…賞信罰明』非單純兵家言,實承【尚書·甘誓】『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之古義。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有云『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正可與此互證。然需注意:
賞之本在『信』,如商鞅徙木立信
罰之要在『明』,類【韓非子·主道】所謂『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結語
【文子】此章將儒家『仁義』說與法家『刑賞』論熔於一爐,展現戰國末期黃老學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特點。其言簡意賅處,暗合【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之義,而『威義並行』之論,又與【荀子·議兵】『仁人之兵』說遙相呼應。讀此篇者,當於剛柔並濟、德刑相成處深味治國之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