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0|回復: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1上义8至治正心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4 2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1上义8至治正心诗解
题文诗:
为国之道,真情无形,上无苛令,官无烦治,
士无伪行,工无淫巧,事任不扰,器完不饰.
乱世不然,追名逐利,其为行者,相揭以高;
其为礼者,相矜以伪;车极雕琢,器遂刻镂;
富者求争,难得之货;诋文者急,逐烦挠;
事为诡辩,久稽不决,无益于治,有益于乱,
工为奇器,历岁后成,不周于用,不利于民.
神农之法:丁壮不耕,有受饥者,妇人不织,
有受寒者,亲耕亲织,为天下先,真情导民,
不贵难得,不重无用.耕者不强,无以养生,
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
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
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错其威.
真情至治,至治自治,自治治心,心正风清.
正文:
  老子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即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遂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逐烦挠以为急,事为诡辩,久稽而不决,无益于治,有益于乱,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错其威。
(默希子注)
老子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此至治之世也。乱世即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於雕琢,器用遂於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音底)文者,逐烦挠以为急;事为诡辩,久稽而不决,无益於治,有益於乱;此衰世之理也。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於用。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亲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故天子耕田所以劝农,皇后亲蚤所以劝织,而况匹夫匹妇惰於耕织而受於饥寒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错其威。智以救危,勇以止暴。危暴不作,何用之有?
参考译文:
   老子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于:君王不要制定过于繁苛的法令,官员就不会陷于琐碎的事物,士人就能够仗义直行,工匠不去制作奇巧的器物,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任劳而不滋扰,器物完好而无淫饰。乱世则刚好相反,特立独行者相互标榜自己,虚情假意者矜持高傲,车马装饰得美轮美奂,实则败絮其中,器物镂刻得玲珑剔透而不实用,有钱者争相抢夺难得之物以为宝贝,刀笔吏深文刻薄以为急务,于是事事都藏污纳垢,内有玄机,问题拖延不得解决,这样无益于治,有益于乱的事情层出不穷,再加上工匠好为奇巧之器,耗费经年累月的时间,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无利于治国治民。所以神农氏制定法令:男人丁壮不耕田地,天下就会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布匹,天下就会有受其寒者。所以神农氏亲自耕田,他的妻子亲自织布,以作为天下人的倡导,神农氏引导人民俭朴节约,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所以如果耕者不能勤劳耕作,就没有粮食养生糊口,如果织者不能努力纺织,就没有布匹制衣蔽形,财货有余或者不足,最后都会影响自身,因此能够做到衣食丰饶富裕,就可以奸邪不生,天下人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会和平了,智者也就无所用其计谋,勇者也就无所措其蛮力。
江步 發表於 2025-5-29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义》治国至道发微
——论"至治正心"的形上根基与实践维度

《文子》卷十一"上义"篇所载治国箴言,实为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之精粹。其言"为国之道,真情无形"者,乃揭示道体发用之根本法则。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道治之本:无为而真情自显
"上无苛令,官无烦治"非谓废弛纲纪,实指政令合于天道自然之序。黄老之学以"道生法"为枢机,《黄帝四经》云"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正与此章相发明。所谓"真情无形",即《老子》"大制不割"之境,统治者当若"道"之生化万物而不居功,使士农工商各安其性。北宋张伯端《悟真篇》谓"道自虚无生一气",此"真情"即道体流行之显现。

二、乱世之征:人为造作失其真
文中痛陈乱世"追名逐利"诸相,实为对战国末世之针砭。车器雕镂、礼文相矜,皆属《庄子·天地》篇所斥"丧己于物"之病。尤值注意者,"诋文者急逐文烦挠"一句,暗合《周易·贲卦》"上九,白贲无咎"之旨——过饰则失真,此管子"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立政》)之深诫。

三、器用之辨:完器不饰的治理智慧
"器完不饰"四字尤见黄老家法。《淮南子·齐俗训》引申此义:"玉璞不琢,美珠不文",其本质全则外饰自去。此与儒家"文质彬彬"形成微妙对话:道家更强调内在质地的完整性,认为过度礼文规范反伤本性。北宋陈景元《文子注》点明:"器完者天道,饰巧者人道",深得经义。

要之,此章以"真情"统摄治道,上承《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旨,下启《淮南子》"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之论。其价值不在具体施政方略,而在确立"道—器"关系的根本原则。当今治学者当透过文字表象,体认其中"执一应万"的治理哲学,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發表於 2025-5-31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义》治国正心本真探微

《文子》卷十一《上义》篇所载"至治正心"之论,诚为黄老治道精要。其言"为国之道,真情无形",实契《老子》"大音希声"之旨,而"上无苛令,官无烦治"云云,更与《淮南子·主术训》"上多故则下多诈"相发明。今试析其义理,以窥道家政教之本真。

一、至治之境:形上真情与形下简朴
"真情无形"四字,乃全章枢要。此"情"非情绪之情,乃《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的本然状态。道家以"道"为体,以"德"为用,而"真情"即道德在人伦政事中的自然流露。其"无形"特质,恰如《管子·心术》所言"虚无无形谓之道",政令简静方能合道。下文"器完不饰"正是此理的具象化,《老子》"大巧若拙"、《庄子·天地》"灭文章,散五采"皆可互证。

二、乱世之征:名伪相高与礼文异化
篇中痛陈乱世"追名逐利"之弊,实针砭战国时风。所谓"相揭以高""相矜以伪",直指《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的士风堕落。尤值注意的是"车极雕琢"与"器遂刻镂"的批判,此非仅反对工艺,乃如《墨子·辞过》所斥"暴夺民衣食之财",更暗合《礼记·檀弓》"仲尼曰'毋乃太简乎'"的礼制反思,揭示器物过度修饰必致礼义本质的异化。

三、治道辩证:无为而治与有为正心
表面观之,本章似主"无为",然细绎"士无伪行"等语,实含积极教化意涵。此与《文子·道德》篇"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相通,强调建立使人自然向善的治理框架。南宋林希逸《庄子口义》解"无为"为"非漠然不为",正可移注此处。所谓"正心",非儒家式克己复礼,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如"无苛令")使人复归本真,此即《黄帝四经·经法》"形名出声,声实调和"的刑名之术。

结语
《上义》此章以"真情"统摄治道,上承《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思,下启《淮南子》"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之论。其批判工具理性异化的思想,在今日消费主义盛行之世尤具镜鉴意义。然须辨明:道家所言"无为"绝非放任,而是如苏轼《盖公堂记》所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更高维度有为。读此章者,当于"无形"处见真常,于"不饰"中观大美,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