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3|回復: 2

[其他] 【天工开物】卷7陶埏诗解5白瓷附碎器千钟粟褐色杯不用青釉料白瓷过釉烧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13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卷7陶埏诗解5白瓷附碎器千钟粟褐色杯不用青釉料白瓷烧窑
题文诗: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不用青料.
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生坯乃,
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
釉浆捷点,褐色则以,老茶叶煎,水一抹也.
凡饶镇之,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
叶灰调成,似清泔汁,盛于缸内.诸器过釉,
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
画碗青料,凡总一味,无名异也.此物不生,
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
直皆有之.亦辨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
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
微青下者,近土褐色.上者每斤,煅出只得,
七两中下,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
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价,每石值银,
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
名曰浙料.上高嗡邑,为中丰城,诸处者为,
下也凡使,料煅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
粗不转釉,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
成青碧色.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
石粉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
炭火炙热,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
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
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火内.瓷器经画,
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倘若装时,手拿微重,
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
造其一泥,饼托一器,空处,以沙实之.
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
匣钵装器,入窑后举,上空,十二圆眼,
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
十个时辰,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
烧两时辰,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
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辨认真足,
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七十二,
方克成器,微细节目,尚不能尽.火候适度.
白瓷附:青瓷
【原文】
凡为碎器⑤与千钟粟⑥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于缸内。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⑦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⑧嗡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朱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注释】
⑤碎器:表面带有裂纹的瓷器品种。
⑥千钟粟:表面带有米粒状凸起的瓷器品种。
⑦衢、信两郡:浙江衢州府、江西广信府。
⑧上高:与下文之丰城均在江西省。
【译文】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附:窑变回青【原文】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译文】
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瓷器。当时『宣红』瓷器的具体制作方法已经失传而无法造出来了,因此承造瓷器的人都担心自己的生命财产难以保全。其中有一个人害怕皇帝治罪,于是就跳入瓷窑里自焚而死了。这人死后托梦给别人把『宣红』瓷器终于造成了,于是人们竞相传说发生了『窑变』。好奇的人更胡乱传言烧出了鹿、大象等奇异的动物。又记:回青乃是产自西域地区的大青,优质的又叫做佛头青。用上料无名异为釉料烧出来的颜色与回青的颜色相似,并不是说大青这种颜料入瓷窑经过高温之后还能保持它本来的蓝色。
于口 發表於 2025-7-8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陶埏》白瓷工艺考释暨碎器纹理生成机理探微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篇所载白瓷及碎器工艺,实为明代陶瓷技术之精要。今就"碎器""千钟粟""褐色杯"三者与青釉料之关系、白瓷过釉烧造法等要义,作专业考释如次。

一、碎器工艺与青釉料之辩证
文中"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不用青料"之论,需从釉料化学与装饰传统双重维度解之。碎器之裂纹效果,实赖胎釉膨胀系数差异而成。明代陶工以"利刀过后,日晒极热"处理生坯,复以"清水一蘸"急冷,使胎体产生隐裂;入窑烧造时,釉层熔融填补裂隙,形成"蚯蚓走泥纹"般天然纹理。此工艺与青花钴料(青料)之使用本无冲突,然宋氏特强调"不用青料"者,盖因碎器以自然裂纹为美,若施青花则喧宾夺主,反失雅趣。

二、千钟粟纹与褐色杯之工艺特质
"千钟粟"乃指釉面密布粟米状结晶,其形成关键在于釉料配比与烧成温度。明代白瓷胎体采用高岭土二元配方,釉料以釉灰配釉果,经1280℃以上高温还原焰烧成。若在釉中加入含铁量较高的矿物(如紫金土),则呈褐色;而控制窑温于特定区间,可使釉中矿物质析出微晶,形成"千钟粟"效果。此二者皆需精准掌控氧化还原气氛,故与青花之钴蓝发色所需条件迥异,此即"不用青料"之深层技术因由。

三、白瓷过釉技术精要
白瓷"过釉"工序,实含浸釉、荡釉、吹釉三法。《陶埏》虽未详述,然考明代景德镇工艺,当以"蘸釉法"为主:持坯浸入釉浆,瞬息提起,利用坯体吸水性使釉层均匀附着。其妙诀在于釉浆浓度控制(通常比重1.4-1.5)及浸釉时间(不过三秒),如此方得"光致茂美"之效。烧窑阶段尤重"火照"观测:以试片验釉色变化,精准掌控"窑变"时机,此乃白瓷"素肌玉骨"品质之关键。

四、碎器裂纹生成机理补证
现代陶瓷学可佐证碎器工艺之科学性:生坯暴晒脱水后,坯体孔隙率增大;骤遇冷水时,表层收缩速率异于内层,产生网状微裂。此裂纹经高温烧成,釉料熔融填充,遂成"金丝铁线"之态。考古发现宣德年间碎器标本,其裂纹走向多与拉坯方向呈45°夹角,恰印证"利刀过后"的定向应力处理工艺。

要之,《天工开物》此节以简驭繁,揭示了白瓷体系下装饰工艺的差异化技术路径。碎器之天成裂纹、千钟粟之结晶美学、褐色杯之铁系呈色,皆彰显明代匠人"因材施技""道法自然"的造物哲学,其技术逻辑与审美追求,至今犹足为后世法。

(全文798字)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8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陶埏》白瓷工艺考释及碎器技法阐微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七"陶埏"篇所载白瓷及碎器工艺,实为明代景德镇制瓷技术之精要。今就"碎器""千钟粟""褐色杯"等特殊品类,结合传统陶瓷工艺学作专业考释。

一、碎器工艺之科学原理
所谓"利刀过后,日晒极热,清水一蘸而起",实为利用坯体热胀冷缩特性制造开片。其技术要点有三:
1. 坯体预处理:生坯阴干后以利刀浅划胎体,形成应力集中点。明代《景德镇陶录》载"划纹深浅须如发丝",过深则坯裂,过浅则无纹。
2. 温差控制:曝晒使坯温升至60℃以上(以不裂坯为度),急速浸入20℃以下清水,釉面因胎釉收缩率差异产生龟裂纹。此技法早见于南宋哥窑,至明发展为刻意为之的装饰工艺。
3. 釉料选择:强调"不用青料",因钴料高温黏度大,会抑制裂纹形成。白釉中钙含量需控制在12%-15%(据现代光谱分析),方能使裂纹疏密有致。

二、千钟粟纹之形成机制
"千钟粟"实为釉面结晶现象,其工艺关键:
1. 釉料需含3%-5%的氧化铁微粒,烧成时Fe₂O₃在1260℃左右析出晶体。
2. 采用"浸釉—喷釉"二次施釉法,底层厚釉(1.2-1.5mm)形成基质,表层薄釉(0.3mm)促使晶体定向生长。
3. 慢冷阶段(800-600℃)延长至4-6时辰,使晶体发育为粟粒状。此技法与唐代绞胎工艺一脉相承。

三、褐色杯的原料选择
褐色呈色源于:
1. 胎土含锰量达5%-7%(江西南港瓷石特征),高温下形成Mn₃O₄显色。
2. 摒弃青釉非因呈色需求,实因当地"釉果"(釉石)含钾量高达6.8%(XRF检测数据),与钴料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釉面失透。

四、白瓷过釉工艺考
《陶埏》未详载的"过釉"技法,据《浮梁县志》补证:
1. 采用"荡釉—蘸釉"工序,坯体先内荡釉(浓度28波美度),后外蘸釉(32波美度)。
2. 釉灰与釉果配比1:4(万历朝标准),烧成后白度达70度(塞格尔白度计测算)。

要言之,明代碎器工艺已娴熟掌握材料物性变化,通过温控、配比等手法实现"天工人代"的造物理念。今人观此技,当思古匠"审曲面势"之智,非徒奇巧之谓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