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1|回覆: 2

[道家人物] 微明5仁人所慕【 文 子 】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0 17: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微明5仁人所慕【 文 子 】詩解


題文詩
仁人所慕,義人所高,身死國亡,不周於時;
不知世權,不達於道.知天知人,知俗知時,
以治世,可以道游.直志適情,堅強賊之,
以身役物,陰陽食之.至道至情,真情守內,
內以全身,至情至化,不化而化,外以知人,
能屈能伸,與物推移,萬舉不陷,俗莫得害,
世莫得羈.至情至宜,至宜至適,至適至變,
變以適時,適時而變,變而不變,至宜至一,
真情不變,常能應變.至道虛無,至無至情,
至情無爲.有物有我,即是有爲,有爲事起,
事起患生,道無常容,事無常順,爲是逆之,
是非紛然,禍患所作,執者失之,爲者敗之.
物我之間,居然已泯,寂寞之卿,自然而神,
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
寂寞之中,獨有照焉,至用不用,不用而用,
至知不知,不知而知,至無而有,至虛而實,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天地覆載,日月照明,
陰陽所煦,雨露所潤,道德所扶,一情所通.
正文: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爲人所慕,爲人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於時也,故知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於道也。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也否同非譽俗趨行等逆順左右。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於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爲人所慕,爲人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於時也。故知仁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於道也。徒高仁義之風,不識機權之變,無救敗亡,豈爲周達者也?五帝貴德,無爲而治三王用義,誅暴寧民。五伯任力,任智力也。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否同,非譽在俗,趨行等,逆順在時。言時代既異,治化不同,當五伯之時,行太古之道,猶膠柱調瑟,瘵渴飲鴆,實亦難矣。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於世矣。經,治常也。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知天知人,知俗知時,可以治世,可以道游也。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適我志即乖彼心,必爲強堅者所忤。徇於物即勞其體,猶冰炭之相攻,陰陽之躁靜也。
      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爲於物也,不以有爲於己也,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爲也,道之所施也。
     ( 默希子注 :)  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得道之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動靜失時,卷舒在我,故俗莫得而害,世莫得而羈。故尼父見老君,其猶龍乎。變化無方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既滯一方,寧論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爲於物也,不以有爲於己也。物我之間,居然已泯。寂寞之卿,自然而神。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爲也,道之所施也。道本無爲,今雲順道,即是有爲。有爲即事起,事起即患生。且道無常容,事無常順,爲是逆之,則是非紛然,禍患所作,故云非道者所爲也。施者,設也。言外設程科,是道儀表,非其真實,不可執之。執者失之,爲者敗之。理可明也。
      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詞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圓者履大方,鏡大清者視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於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於有形,是故真人托期於靈台,而歸居於物之初,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後能知之也。
    ( 默希子注 :) 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圓者履大方,謂人戴天履地。鏡太清者視大明,謂睹日見月也。立太平者處大堂,謂在宇宙之間。能游於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於有形,是故真人托期於靈台,而歸居於物之初。反未生也。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言 真人在天地之間,睹日月之光,游乎太平,則何往不適?居乎大堂,而無不容於冥冥之中,曉乎無聲,而眾聲應寂寞之內,照乎無形而群形見,則與天地相保,日月同明,寄託靈台,含藏至精,謂之真人也。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後能知之也。前已釋。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5-29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微明第五】仁德之慕與大道之真詮

【文子·微明】此章以「仁人所慕,義人所高」發端,直指儒家核心價值,然筆鋒陡轉,揭示「身死國亡」之困局,蓋因「不周於時」——此語實承黃老「因循時勢」之要義。所謂仁者慕德、義者尚節,若拘泥名相而不知權變,則終爲世道所棄。文中「不知世權,不達於道」八字,誠爲警策!

一、知天人之際,通權變之機
「知天知人,知俗知時」四知之說,實爲黃老治國之綱目。天者,陰陽消長之理;人者,性情好惡之本;俗者,風化習染之流;時者,窮通損益之會。四者兼備,方可「治世」「道游」。此與【周易】「與時偕行」、【孟子】「執中有權」暗合,然文子更重「直志適情」——心志剛直而不失性情之真,此即「內以全身」之旨。

二、剛強之弊與物役之患
「堅強賊之」一語,直指儒家「殺身成仁」之弊。剛強易折,如子路結纓而死,雖合於義,卻違「全身」之道。至若「以身役物」,則墮入楊朱「物累」之譏。陰陽二氣,本爲生生之源,然執著外物者,反爲陰陽所蝕(「陰陽食之」)。此段深得老子「柔弱勝剛強」之喻,亦暗合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之哲思。

三、至情守內與不化之化
末句「真情守內」爲全章眼目。黃老之學以「內葆真神,外應萬物」爲宗,此處「內以全身」即【道德經】「長生久視」之道;「外以知人」則如【管子】「靜因之道」,以虛靜察物。最妙在「不化而化」——非刻意教化,而自然成俗,此即【淮南子】所謂「漠然無爲而天下和」的境界。

結語
【微明】此章,表面論仁義,實則闡揚黃老「因時爲業」「抱真守柔」之旨。仁慕義高,須以通權達變爲用;真情內守,終致不化而化之功。文子之學,誠爲戰國儒道交融之典範,讀者當於字外求其深意焉。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黃老思想體系解讀,兼顧文本訓詁與義理闡發,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0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微明】第五篇「仁人所慕」章闡發甚深,今試爲析義。
【文子】此章以「仁義」爲綱,而歸本於「時權」與「道化」。首言「仁人所慕,義人所高」,然筆鋒陡轉,直指「身死國亡」之危,此非否定仁義,乃警示拘泥名相而「不周於時」之弊。戰國策士常以仁義爲號,而文子獨揭「世權」與「道」爲樞機——「知天知人」爲體,「知俗知時」爲用,體用相濟,方足「治世」「道游」。

「直志適情」四字尤精微。莊子言「內直者與天爲徒」,而文子更進一層:剛強守志反爲「賊之」,此即【道德經】「堅強者死之徒」之演繹。蓋執仁義若太甚,則「以身役物」,陰陽二氣反成消蝕之刃(「食之」)。老子云「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文子以「真情守內」解之:內不化者非頑固,乃「至情至化」之自然,如赤子雖柔而德全;外能知人者非權謀,乃「不化而化」之感通,如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末句「外以知人」當與【淮南子·主術訓】互參:「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文子之「仁義」實爲道術之顯用,非教條可囿。昔宋襄公持仁而敗,勾踐審時而霸,正應「不周於時」之誡。此章微明之義,在於破執:仁義若離時權,猶舟無楫;道化若無真情,似鑒無光。學者當於「堅強賊之」處惕然,於「不化而化」處默會,始得黃老之真髓。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