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2|回复: 2

[道家人物] 《文子》诗解微明2道无正而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6-10 17: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子》诗解微明2道无正而正
题文诗:
至道至无,至无而有,至状无状,至象无象,
至道至正,非正而正,无声有声,无转能转,
无声之声,而曲节成,无转之转,乃能致远;
瑟瑟不鸣,弦以声应;轴不己运,卅辐各旋;
至有至无,至正非正,知书德衰,知数仁衰,
知契信衰,知机实衰.小德害义,小善害道,
小辩害治,苛悄伤德,小见忘大,得利忘害.
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
至忠复素,民无伪匿.上有平正,下无险诐;
上有清简,下无巧伪,至无至情,至情至简,
至简至朴,至朴至素,朴素之至,非思非虑,
重关之内,冥冥之外.仁者爱人,大爱无疆,
人犹己,则刑不滥,智者知人,知人尽诚,
以诚相通,真情精诚,至精至诚,若天与地,
地久天长,真情所至,通无化有,其政无乱.
(诐 (诐) bì 偏颇,邪僻:诐行。诐辞。)
正文:
     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大道无正出于道,犹山林非材而材出于山林。自云雨已下,言不及道者,以其无状无象,故能包罗万有,总括群方。唯体道者知变化无穷。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故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于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使有转力者,乃无转也。上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造恩,谓制立教也。故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一信衰;知机械而实衰。斯数者,皆由失道而后兴。随时而立制,制之逾谨,违之逾切。是知实信衰而机械设,政教兴。而奸滥甚矣。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于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使有转者,乃无转也。瑟无声,声在于弦。轴不转,转在于轮。是无声而能有声,无转而能有转,故无声之声而曲节成,无转之转乃能致远。上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冠不可践于足,臣不可尊于君,上下乖乱,亡。无日矣。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矜小惠而蔽大道,纵小忿而伤至德。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上有平正,下无险诐,上有清简,下无巧伪。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则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圣人先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忘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则功臣叛。狱讼相引,无辜方受其怨。爵位减默,有功者怀其叛。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治乱者,谓垂拱无为之堂,非督责之吏所知。庙战者,谓决胜之术在方寸之地,非一卒之能晓。圣人先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重关之内,冥冥之外,谓无祸福之场。绝思虑之境,自非圣人,孰能玄鉴也?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忘于彼。小见忘大,得利忘害,速到之甚,非愚若何。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爱人犹己,则刑不滥
+
任逸然 发表于 2025-5-2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子》"道无正而正"义疏

《文子·微明》此章以"至道至无"发端,实承《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旨,而别开生面。今试为疏解其义理脉络:

一、道体之辩证性
"至无而有"四句,揭示道体具有"即无即有"的双重性。《道德经》言"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文子更进一层提出"至正非正"的命题。此非逻辑矛盾,乃指道之正非世俗标准之正,犹庄子所谓"因是因非"的超越性。河上公注《老子》"正言若反"云:"此乃道之玄妙",正可与此互证。

二、作用之玄妙性
"无声有声"四句,以音律、车轴为喻,暗合《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理。瑟弦之喻尤精:弦不自动而五音和,犹《乐记》"大乐必易"之意。轴辐之喻则本《考工记》"轮辐三十,以象日月",而赋予新解——道体虽寂然,而万象自运,此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形态。

三、认知之吊诡性
末四句转折甚妙。"知书德衰"二句,与《庄子·天地》"机械生而机心存"同调,揭示文明异化现象。然文子独特处在于将"至有""至无"并置,形成认知的辩证结构:真正的"正"必包含对"非正"的超越,此即"正复为奇"(《老子》五十八章)的深层意蕴。

要言之,此章通过"无-有""正-非正"的多重辩证,构建起"道"的动态认知模型。其价值在于:
1. 突破二元对立思维,展现中国哲学特有的"即体即用"智慧
2. 为"无为而治"提供认识论基础
3. 警示文明发展中的异化风险

学者当于此体会:道之"正",正在其能容纳"非正"的超越性。这种辩证思维,对于当代处理传统与现代性之关系,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
崔泓 发表于 2025-7-2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子》"道无正而正"义疏

《文子·微明》此章以悖论式表达揭示道体之超越性,其核心命题"至道至正,非正而正"实为道家认识论之精微所在。今试析其三重辩证:

一、体用相即之玄境
"至无而有"者,非谓有无二元对立,乃指道体在"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中显发大用。犹如《老子》"大音希声"之喻,瑟弦之"不鸣"恰成众音之本,车轴之"不运"实为众辐之枢。此中暗合王弼"体无"之说,道体虽超越形名,却能在"曲节成""致远行"中展现其用。

二、认知范式之倒转
"知书德衰"四句揭示认知的吊诡:当世人执着于"正"的规范时,恰恰背离了道的本真。此与《庄子·应帝王》"浑沌之死"寓言同调,说明机械的"正名"体系反成遮蔽。真正的"正"存在于"非正"的自我否定中,犹如车轮之"转"源于轴心之"不转"。

三、实践智慧之维度
"无声之声""无转之转"实为黄老"因循"哲学的形象表述。《淮南子·主术训》解此云:"圣人不为物先而物自应",正是对"道无正而正"的政治哲学演绎。在治国层面,表现为"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运作机制;在修身层面,则体现为"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

要言之,此章通过系列意象群构建了道家特有的否定性思维:道之"正"恰在于不执着任何既定规范,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对于当代克服教条主义思维仍具启示。读者当超越文字表象,在"卅辐共毂"的隐喻中体认那使万物"自正"的无形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