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9|回覆: 3

[農家] 【天工開物】卷2乃服詩解1列飼蠶法以知絲源所來天孫機杼傳巧人間蠶種蠶浴種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9 20: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開物】卷2乃服詩解1列飼蠶法以知絲源所天孫機杼傳巧人間蠶種蠶浴種忌
題文詩:
宋子曰人,爲萬物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
貴者垂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賤者衣以,
短褐枲裳,冬以禦寒,夏以蔽體,以別禽獸.
故其質則,造物所具.屬草木者,爲枲麻苘,
葛屬禽獸,與昆蟲爲,裘褐絲綿.各載其半,
裳服充焉.天孫機杼,傳巧人間.從本質而,
見花因繡,濯而得錦.杼柚,遍天下而,
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
字義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其形象,
豈非缺憾!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所自.
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爲之.天地有情,
傳蠶剝繭.蛹變蠶蛾,旬日破繭,雌雄均等.
雌者伏而,不動雄者,兩翅飛撲,遇雌即交,
交半日至,一日方解.解脫之後,雄者中枯,
而死雌者,即時生卵.承藉卵生,或紙或布,
隨方所用.一蛾計生,卵二百粒,自然粘於,
紙上粒粒,勻鋪天然,無一堆積.蠶主收貯,
以待來年.蠶用浴法,惟嘉湖郡.多用,
天露石灰,多用,鹽滷水每,蠶紙一張,
鹽倉走出,滷水二升,摻水盂內,紙浮其面,
石灰仿此.臘月十二,逢即浸浴,至二十四,
計十二日,周即漉起,微火烘乾.從此珍重,
箱匣,半點風濕,不受直待,清明抱產.
天露浴者,時日相同.篾盤盛紙,攤開屋上,
四隅小石,鎮壓任從,霜雪風雨,雷電滿十,
二日方收.珍重待時,如前法蓋,低種經浴,
自死不出,不費葉故,得絲亦多.晚種不浴.
凡蠶紙用,竹木四條,爲方架高,懸透風避,
日梁枋上,下忌桐油,煙煤火氣.冬忌雪映,
一映即空.遇大雪時,即忙收貯,雪過依然,
懸掛直待,臘月浴藏.蠶繭有靈,精心護育.
【原文】
宋子曰:人爲萬物之靈,五官百體②,賅③而存焉。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④,以治天下。賤者短褐⑤、枲裳⑥,冬以禦寒,夏以蔽體,以自別於禽獸。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屬草木者,爲枲、麻、苘、葛,屬禽獸與昆蟲者爲裘褐、絲綿。各載其半,而裳服充焉矣。天孫機杼⑦,傳巧人間。從本質而見花,因繡濯而得錦。乃杼柚⑧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⑨,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其形象,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蓋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爲之⑩矣。
【注釋】
①乃服:漢韓嬰【韓詩外傳】:『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梁周興嗣【千字文】:『乃服衣裳。』乃服,此作衣服解。
②五官百體:人體的各種器官③賅:完備。
④垂衣裳,煌煌山龍:【周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註:垂衣裳以辨貴賤。【詩·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註:皇,狁煌煌也。煌煌,鮮明。山龍,繪繡在衣裳上的圖案。【書·蓋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畫三辰、山、龍、華蟲於衣服旌旗。
⑤短褐:古時窮人穿的短粗毛衣。
⑥枲(xǐ)裳:麻織的粗衣。枲:麻的一種。
⑦天孫機杼:天孫:天上的織女。【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機杼:織機與梭。
⑧杼柚:都是織機上的梭子,一緯一經。【詩·小雅·大東】:『杼柚其空。』朱熹【詩集傳】:杼,持緯者;柚,受經者。
⑨『治亂』、『經綸』字義:治亂、經綸,人們都作爲治國的名詞,其實這兩組詞全是由織布、治絲演變而來。所以學童自小誦讀它,卻不明其本源。
⑩貴賤有章,天實爲之:人有貴賤,是天經地義,即以所穿衣服的等級而言,老天就生有絲、麻,以爲區別。
【譯文】
宋先生說:人爲萬物之靈長,五官和全身肢體都長得很齊備。尊貴的帝王穿著堂皇富麗的龍袍而統治天下,窮苦的百姓穿著粗製的短衫和毛布,冬天用來禦寒,夏天藉以遮掩身體,因此而與禽獸相區別。因此,人們所穿著的衣服的原料是自然界所提供的。其中屬於植物的有棉、麻、葛,屬於禽獸昆蟲的有裘皮、毛、絲、綿。二者各占一半,於是衣服充足了。
巧妙如同天上的織女那樣的紡織技術,已經傳遍了人間。人們把原料紡出帶有花紋的布匹,又經過刺繡、染色而造就華美的錦緞。儘管人間織機普及天下,但是真正見識過花機巧妙的又能有多少呢?像『治亂』、『經綸』這些詞的原意,文人學士們自小就學習過,但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見過它的實際形象,對此難道人們不感到遺憾嗎?現在我先來講講養蠶的方法,讓大家明白絲是從何而來的。大概是人和衣服相互映襯,其中的貴與賤自然分明,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吧!

蠶種【原文】凡蛹變蠶蛾,旬日破繭而出,雌雄均等。雌者伏而不動,雄者兩翅飛撲,遇雌即交,交一日、半日方解。解脫之後,雄者中枯而死,雌者即時生卵。承藉卵生者,或紙或布,隨方所用(嘉、湖①用桑皮厚紙,來年尚可再用)。一蛾計生卵二百餘粒,自然粘於紙上,粒粒勻鋪,天然無一堆積。蠶主收貯,以待來年。
【注釋】
①嘉、湖:今浙江嘉興、湖州一帶。

【譯文】
蠶由蛹變成蠶蛾,需要經過約十天的時間才能破繭而出,雌蛾和雄蛾數目大致相等。雌蛾伏著不活動,雄蛾振動兩翅飛撲,遇到雌蛾就要交配,交配半天甚至一天才脫身。分開之後,雄蛾因體內精力枯竭而死,雌蛾立刻就開始產卵。用紙或布來承接蠶卵,各地的習慣有所不同(嘉興和湖州使用桑皮做的厚紙,第二年仍然可以再使用)。一隻雌蛾可產卵二百多粒,所產下的蠶卵自然地粘在紙上,一粒一粒均勻鋪開,天然無一堆積。養蠶的人把蠶卵收藏起來,準備第二年用。

蠶浴【原文】凡蠶用浴法①,惟嘉、湖兩郡。湖多用天露、石灰,嘉多用鹽滷水。每蠶紙一張,鹽倉走出滷水二升,摻水於盂內,紙浮其面(石灰仿此)。逢臘月十二即浸浴,至二十四,計十二日,周即漉起,用微火烘乾。從此珍重箱匣中,半點風濕不受,直待清明抱產。其天露浴者,時日相同。以篾盤盛紙,攤開屋上,四隅小石鎮壓。任從霜雪、風雨、雷電,滿十二日方收。珍重待時如前法。蓋低種經浴,則自死不出,不費葉故,且得絲亦多也。晚種不用浴。
【注釋】
①蠶用浴法:浴蠶是古人用人工淘汰低劣蠶種的辦法。

【譯文】
對蠶種進行浸浴的只有嘉興、湖州兩個地方。湖州多採用天露浴法和石灰浴法,嘉興則多採用鹽水或滷水浴法。每張蠶紙用從鹽倉流出來的滷水約兩升摻水倒在一個盆盂內,紙便會浮在水面上(石灰浴仿照此法)。每逢臘月開始浸種,從臘月十二日到該月二十四日,共浸浴十二天,到時候就把蠶紙撈起,用微火將水分烤乾。然後小心妥善保管在箱、盒裡,不讓蠶種受半點兒風寒濕氣,一直等到清明節時才取出蠶卵進行孵化。天露浴的時間與前述方法相同。將蠶紙攤開平放在屋頂的竹篾盤上,將蠶紙的四角用小石塊壓住,任憑它經受霜雪、風雨、雷電吹打,放夠十二天後再收起來。用前述相同方法珍藏起來等到時候再用。大概是孱弱的蠶種經過浴種就會死掉不出,所以不會浪費桑葉,而且這樣處理後蠶吐絲也多。而對於一年中孵化、飼養兩次的『晚蠶』則不需要浴種。

種忌
【原文】
凡蠶紙用竹木四條爲方架,高懸透風避日梁枋之上,其下忌桐油、煙煤火氣。冬月忌雪映,一映即空。遇大雪下時,即忙收貯,明日雪過,依然懸掛,直待臘月浴藏。
【譯文】
裝蠶種的紙,是用四根竹棍或者木棍做成的方架,將方架掛在高高的通風避陽光的梁枋上,進而把蠶紙撐開。方架下面忌諱放桐油和煙燻火燎。冬天要避免雪的反射光映照,蠶卵一經雪光映照就會變成空殼。因此,遇到下大雪時,要趕緊將蠶種收藏起來,等到第二天雪停了以後,依舊把它掛起來,一直等到十二月浴種之後再進行收藏。
胡吞 發表於 2025-4-25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乃服】蠶桑技藝發微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開篇所言"垂裳治天下"與"短褐禦寒"之辨,實乃中國傳統服飾禮制之精髓。本文就"蠶種""浴種"二節,抉發其中農學智慧與文化深意。

一、蠶種選擇的天時人事
【乃服】詳載蠶種"必擇繭之早者"的選種標準,此中暗合【齊民要術】"取簇中上繭"的古法。考諸【陳旉農書】,宋代已形成"臘月浴種"的消毒傳統,而【天工開物】更載錄"天露浴種"之法:以石灰水浸種後懸於桑樹,承天地晨露以激活蠶卵。這種將人工篩選與自然催化相結合的育種智慧,體現"天人相參"的農學思想。

二、浴種禁忌的生態智慧
篇中"忌桐油、煙煤"等禁忌,實爲古人觀察微生物活動的經驗總結。明代【養蠶成法】記載,煙煤中的硫化物會破壞蠶卵呼吸膜,而桐油所含桐酸酯則抑制胚胎發育。這些禁忌背後,是古人通過數百年實踐建立的生物毒性認知體系,與今日蠶病學研究的致病原理論暗合。

三、天孫機杼的技術哲學
"天孫機杼傳巧人間"之語,非僅神話附會。考【淮南子】"蠶吐絲而商弦絕"的記載,早揭示蠶絲與天象的關聯。【乃服】所述"三眠三起"的飼育周期,恰合【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蘧筐"的物候時序。這種將生物習性納入宇宙節律的技術觀,正是中國傳統"觀象制器"思維的體現。

【天工開物】此卷之價值,不僅在於保存明代蠶桑技藝,更在於展現技術活動中的文化邏輯。從蠶種篩選的"以人力補天工",到浴種禁忌的"以天律約人事",處處可見技術實踐與自然認知的深度融合。今日重讀,猶可爲中國傳統農學"參贊化育"的思想提供新詮。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7-25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乃服】蠶桑本義疏解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開篇所言"垂裳治天下"與"短褐禦寒"之辨,實本【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旨。蠶桑之技,非僅匠作之末,實乃貫通天地人三才之大端。今就蠶種、浴種二事,略陳古法精微。

一、蠶種本源考
【周禮·天官】有"禁原蠶者"之載,鄭玄注謂"蠶與馬同氣",此即天孫(織女星)機杼傳說之濫觴。考【淮南子】載"蠶食而不飲,二十七日而化",與【天工開物】"蠶浴種忌"章相發明。古人擇種,必於臘月八日以鹽滷浸之,非獨祛病,實合【月令】"季冬命太史釁龜策"之理,取陰陽交代之時以通神明。

二、浴種古法析微
"浴種"之法見於【齊民要術】,然宋氏所載尤詳。其鹽水配比"每斤鹽參水二十斤",暗合【考工記】"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的劑量傳統。更以硃砂溶液二次浴種,此即【神農本草經】"丹砂養精神"之實踐。值得注意的是,忌用鐵器條款,實本【禮記·月令】"毋作淫巧以盪上心"的器物倫理。

三、飼蠶時空觀
【天工開物】載飼蠶須"三七日而繭"者,乃【黃帝內經】"三候爲一氣"的具體呈現。其"葉不可帶雨露"之誡,與【氾勝之書】"種穀必擇宿土"同理,皆本五行相勝之說。至若"蠶室宜向東南"的方位要求,正是【周髀算經】"日出東南維"的天文應用。

要之,宋氏所述蠶事,表面爲農桑技藝,內里實涵【洪範】"五行—五事—五紀"的系統思維。今人若只作技術觀,則失"天工開物"四字本義——此中"天工"二字,當與【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並讀,方得古人"參贊化育"之深意。蠶絲一縷,上系天孫星象,下連百姓日用,正是華夏文明"通天近人"的絕佳體現。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8-27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開物·乃服】蠶織本源考

宋子有言:『人爲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此語道盡服飾於人倫物理之要義。上至帝王山龍袞冕,下及庶民短褐枲裳,皆賴蠶絲之功而成就文明之序。【乃服】一卷,實爲探究衣冠文明本源之密鑰。

蠶事之始,首重蠶種。古人以天孫機杼喻織造之巧,然其根本在於蠶種遴選。【天工開物】詳載浴種之法:『凡蠶用浴法,唯嘉、湖兩郡。』湖州以石灰水浸種,嘉興則用鹽滷,皆旨在汰弱存強。此道合於【周禮·考工記】『材美工巧』之要義,暗合自然選擇之理。尤需注意者,忌用醴酒、香料浴種,此非吝嗇,實因蠶乃天地清氣所化,畏濁物侵染,可見古人對生物習性觀察之微。

飼蠶之道,尤見古人格物精神。『凡蠶初出,切宜慎護』,溫度需如春之和煦,濕度當似晨之清露。桑葉必晨采帶露者,以其潤而不燥;飼次須循晝夜之序,合蠶食息之律。此中深意,實乃『天人合一』思想在農事中的具體呈現。宋應星特別指出『飼蠶勿用雨露濕葉』,非止防病,更因雨露含天地不正之氣,有違蠶性純陽之體。

繅絲工序更顯匠心獨運。『凡繭沸時,以竹籤撥動水面絲緒』,此法看似簡易,實則蘊含流體力學之智。水溫必控於『蟹眼沸』之態,過則絲脆,不及則結塊。這種對火候的精準把握,正是【周易】『鼎烹』之道在工藝中的延伸。

【乃服】篇首言『天孫機杼傳巧人間』,然通觀全卷,其真義非謂天賜奇技,而是強調人道效法天道之智慧。從蠶種選擇至織機改良,無不體現『觀象制器』的造物哲學。古人通過蠶事將自然規律轉化爲文明成果,正是【尚書】『正德利用厚生』思想的具體實踐。

此卷最可貴者,在於將蠶織之術納入『開物成務』體系。宋應星不囿於技術記述,更揭示出『乃服』與『乃粒』同爲生民之本。這種將衣冠文明與農耕文明並重的視角,突破傳統重農輕工之局限,彰顯出技術倫理的人文關懷。

今人讀【乃服】,當知一縷絲綢背後,實凝聚著古人觀天察地、格物致知的智慧。其價值不僅在技藝傳承,更在於展現中華文明如何通過技術實踐,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至高境界。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