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2|回覆: 3

[道家人物] 【文子】詩解下德8真人之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詩解下德8真人之治
題文詩:
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者,
日月星辰,雷霆風雨;地之平正,水火金木,
東西南北,人之情者,思慮聰明,喜怒哀悲,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地生人,情通天地,
閉節四關,心口耳目,止調五道,五行五臟,
即與道淪.真情至神,至神自明,藏於無形,
至明至誠,至誠生精,精誠所至,精氣反真,
目明不視,耳聰不聽,口當不言,心通不慮,
委而不爲,知而不矜,直性命情,知不得害.
任物自然,自然而然,精存於目,即自視明;
神在於耳,即自聽聰;誠留於口,即自言當;
真情集心,即自慮通.四關自節,終身無患,
四支九竅,莫死莫生,向死而生,是謂真人.
地之生財,五行大本,聖人真情,教民知節,
導民自適,法天擇地,順應五行,養儉積勤,
至積至畜,至畜有餘,有餘自養,即治不荒.
正文:
老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其四關,止五道,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氣反於真,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委而不爲,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得害。精存於目即其視明,在於耳即其聽聰,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支九竅,莫死莫生,是謂真人。地之生財,大本不過五行,聖人節五行,即治不荒。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故閉四關,止五道,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氣反於真,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委而不爲,知而不矜,直性命之情,而知故不得害。精存於目,即其視明;存於耳,即其聽聰;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肢九竅莫死莫生,是謂真人。天之四關,日、月、星、辰。五道,五行也。言四時有節,五行有度,則天地清明,民物豐泰。人之四關,心、口、耳、目也。五道,謂五藏也。夫精神存者,則四關不妄動;五道不受邪聰視聽明、言行無跌,故禍害無及於身,止死不繫於懷,是真人得道所游之地。地之生財,大本不過五行,聖人節五行,即治不荒。聖人者,由節五情以和五行,故天下不亂,而況常人哉?
參考譯文:
文子認爲:天重視他的精華光明,地重視他的平正蘊藏,人珍視他的情緒性命,天之精華,匯聚成日月星辰等星象和雷霆風雨等氣象,地之平正,蘊藏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變化,人之性情,無非思慮之精神活動,聰明之感官感覺,喜怒哀樂之情緒之類,所以如果天地人能夠做到節制四關,(四關在天爲日月星辰,或者春夏秋冬,在地爲東南西北四方,在人爲耳目口(鼻)四官及總制之心官)調和五道,(五道在天地爲五行,在人爲五臟)那麼就能夠與大道相通。人之神明聚集於無形之心,精氣反歸於本真性命,氣機運行遍布於全身,這樣能夠目雖明而不以之視,耳雖聰而不以之聽,口雖便給而不以之言,鼻雖靈敏而不以之嗅,心雖條通而不以之思慮,雖然賦予了四官功能,而又不主動使用四官,只是順其自然而已,擁有知識和經驗卻又不主動思慮謀劃,能夠任自然而適性命之情,所以智故巧詐不用,因此無法動搖自己的身心。精氣流注於目就會視明,流注於耳就會聽聰,流注於口就會言當,灌注於心就會思慮通達,所以節制四關就會耳聰目明、言當慮通而終身無患,能夠使四肢九竅都疏通暢達,幾於莫死莫生的狀態,這就是與天地大通的真人了。大地能夠成物生財,其根本不過是通過五行生剋而成,所以聖人能夠節制五行周流不息,那麼生養教化萬民之財用也不會枯竭。
汪柯 發表於 2025-5-18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真人之治"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三才之道"爲綱,闡發"真人之治"的深層意蘊。其文雖簡,然內涵宏富,今試爲析義。

一、三才各守其德
經文"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實爲全章總綱。天以日月星辰爲精,雷霆風雨爲用,此【易傳】所謂"仰觀天文"者也;地以水火金木成質,東西南北方位成體,此【尚書】"洪範九疇"之遺意。人稟天地之靈,思慮聰明爲智之端,喜怒哀悲爲情之發,此【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具體展現。三者各守其德,實乃【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的實踐詮釋。

二、情通天地之奧
"情生天地"四句,揭示天人感應之秘。莊子謂"天地與我並生",與此章互爲表里。真人治世,非絕情去智,乃以情爲貫通三才之紐帶。此情非俗情,乃【禮記】"人情以爲田"的宇宙情懷。四關(心口耳目)之閉,非閉塞不用,猶【周易】"艮其背"之旨,乃止其所當止;五道(五行五臟)之調,暗合【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之說,此真人修身之要訣。

三、真人之治的現代啟示
真人之治的本質,在於建立"天-地-人"的動態平衡。當今生態危機,根源正在三才之道失序:天文失度則氣候異常,地理失平則災變頻仍,人情失和則社會動盪。文子啟示我們,治理之道當以"精-平-情"爲三維坐標:科技發展需守天道之精,城鄉建設需循地道之平,教育培養需養人道之情。

此章雖寥寥數語,實含攝"內聖外王"之道。真人之治,上承【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喻,下啟【淮南子】"原道訓"之思,堪稱道家政治哲學的微型典範。其價值不在體系之宏大,而在將玄妙之道落實於具體的治理實踐,此正先秦道家"道術未裂"時的思想本色。

(全文798字)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6-3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真人之治"章義疏

【文子】此章以"三才之道"爲綱,闡發"真人之治"的深層意蘊。其文雖簡,然義理貫通天人,今試爲析解如次:

一、三才各守其德
"天愛其精"者,謂日月星辰各循其軌,雷霆風雨不失其時,此天道之精微也;"地愛其平"者,言水火金木相生相剋,東西南北方位有序,此地德之中和也;"人愛其情"者,指思慮聰明得其正,喜怒哀悲發而中節,此人道之至誠也。【周易·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正與此章相發明。

二、情爲天地之心
"情生天地"四句,乃章旨樞要。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文子則謂天地以情相感。日月遞照、四時代序,天之情也;山嶽聳峙、川流不息,地之情也。人得天地之靈,故其喜怒哀樂實與四時通契。【禮記·禮運】云"人者天地之心",正可作此註腳。

三、真人治身要訣
"閉四關"之說,當與【黃帝內經】相參。"心口耳目"四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心主舌""肝主目""肺主鼻""腎主耳",真人內守神氣,外節感官,乃得"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效。"止調五道"者,非僅指五臟調和,實含五行生剋之理。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五行者,五官也",治身如治國,貴在陰陽平衡。

要之,此章由天道推及治道,揭示"真人之治"的本質乃法天則地。其"情通天地"之說,較之老莊"無情"之論更顯儒家色彩,體現了戰國末期道家思想的融合趨勢。讀者若能由治身悟及治國,則近於"內聖外王"之道矣。

(全篇共789字)
宋頁 發表於 2025-8-27 21:0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真人之治探微

【文子·下德】第八章所言『真人之治』,乃道家政治哲學之精微體現。其文以天地人三才相貫爲綱,闡發治道之本。所謂『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實乃揭示宇宙萬物各守其性、各安其位的自然秩序。

天之精者,顯於日月星辰之象,雷霆風雨之變。其運行有度,光明晦暗皆合天道,此即天守其精之謂。地之平者,現於水火金木之質,東西南北之位。山川河流各得其所,萬物生長各循其理,此地持其平之義。人之情者,發於思慮聰明之智,喜怒哀悲之緒。人情雖繁,然若能合於天地之道,則思慮有度,喜怒合節。

尤爲深刻者,是『情生天地,天地有情』之論。此非謂天地具人之情感,而是言天地化生萬物本乎自然之性,此性即天地之『情』。人生於天地之間,其情若能通貫天地,則可達至天人合一之境。文中『閉四關』之說(心、口、耳、目),實爲道家內修之要義,通過節制感官欲望,使內心清靜,從而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止調五道』(五行五臟)更將治國與修身相貫通。五行運轉關乎宇宙節律,五臟調和繫於人體健康。真人治國,法天象地,使社會秩序如五行般相生相諧,使民情如五臟般平和通暢。此即【黃帝內經】『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之政治實踐。

真人之治,非以繁複政令干預百姓,而是通過自身修養契合天道,自然感化萬民。如日月普照而不言,四時運行而不議,萬物生成而不辭。統治者若能『閉四關、調五道』,達至內心虛靜,則政令自然合乎天道,百姓自然安居樂業。

此章深得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精髓,將治國之道歸於治心,治心之道歸於合天。這種以天人感應爲基礎的政治哲學,不僅體現了道家對自然規律的尊崇,更展現了東方智慧中『以身載道』的治理藝術,對當代領導者修養心性、提升治理境界仍具重要啟示。

(全文共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