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7|回覆: 3

[道家人物] 【 文 子 】詩釋下德5清靜之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詩釋下德5清靜之治
題文詩:
清靜之治,和順寂寞,質真素樸,閒靜不躁,
在內合道,出外同義,言略循理,行悅順情,
心和不偽,事素不飾,至素至朴,至朴情真,
真情所至,不謀所始,不議所終,非始非終,
能始能終,善始善終.安則即留,激則即行,
通體天地,同精陰陽,一和四時,明朗日月,
真情至治,與道同化,機械詐偽,莫載乎心.
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有序,風雨不虐,
日月清明,靜而揚光,五星有度,不失其行,
至清至靜,至靜生精,至精至誠,至誠至明,
至明至公,至公至平,至平至正,心平氣和,
神清氣正,精誠所至,不治而治,至治無爲.
正文:
       老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即即留,激即行,通體乎天地,同精乎陰陽,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爲人,機械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爲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靜之所明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即留,激即行。通體乎天地,同精乎陰陽,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爲人。此明清靜素樸同乎天而合乎道,謂真人。機巧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爲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靜之所明也。真人之治,感於天地。故日月清明而不武,凶悖不作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說:清靜之治,諧和順暢而空廓寂靜,本質天真而簡樸無華,閒靜而不躁動,在內心合乎於道,在外踐行而於義齊同,其言語簡要而遵循理數,其行動愉快而順應性情,其心意和睦而無虛偽狡詐,其事物素樸而沒有巧飾。不謀劃開始,不算計結果,安定就留身,不安定就離身而去,於天地通體,與陰陽同精,與四時同一,於日月同明,人與道相合,任其自化,與道爲人,故天地日月合明其德,機巧詐偽不裝載在心。因此天以德覆,地以樂載,四季不失次序,風雨不亂爲殘虐,日月清靜而光亮,金木水火土五星不喪失其運行的軌跡,這就是清靜無爲所帶來的光明。
江決 發表於 2025-5-14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清靜之治義疏

【文子】此章闡發"清靜之治"要義,實承黃老道家"無爲而治"之統緒,其思想脈絡可上溯【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之教,下啟【淮南子】"漠然無爲而無不爲"之論。今試分三重義理疏解之:

一、本體論維度
"質真素樸"四字乃清靜之本。河上公注【老子】"見素抱樸"云:"素者純也,朴者質也",此正與【文子】"至素至朴"相發明。道家以"朴"喻道體未散之狀,【莊子·應帝王】所謂"雕琢復朴"即此意。文中"非始非終"之說,實暗合【老子】"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恆道觀,揭示清靜之治當效法道體自然無爲之性。

二、工夫論要訣
"閒靜不躁"至"行悅順情"諸句,實爲修養工夫次第。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言道家"去健羨,絀聰明",正可與此處"心和不偽,事素不飾"互證。尤當注意"在內合道,出外同義"二語,此乃黃老學派特有之"內聖外王"路徑,【黃帝四經】所謂"王術"與"道術"相濟之理,於此可見端倪。

三、境界論闡微
"不謀所始,不議所終"乃得道者境界。【莊子·大宗師】"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與此同趣。末句"安則即留,激則即行"暗含【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變通智慧,王弼注【易】所謂"動靜不失其時"者,正可爲此作注。

要之,此章以清靜爲體,以素樸爲用,將治國之道與修身之理熔於一爐。其思想價值在於:既守道家虛靜之本,又納儒家仁義之跡,典型體現了戰國末期黃老學派的思想特徵。讀者若能於"和順寂寞"處體認道妙,在"至朴情真"中涵養心性,庶幾可窺見中華政道傳統中"無爲而治"的真精神。
胡姚 發表於 2025-6-10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清靜之治"義疏

【文子】此章以"清靜之治"爲綱,實承黃老之學要義,其思想脈絡可溯至【老子】"清靜爲天下正"(第四十五章)、【莊子】"虛靜恬淡寂漠無爲"(【天道】篇)之旨。今試分三重解析其精微:

一、治道之本在素樸
"質真素樸"四字乃全章樞要。【淮南子·本經訓】云:"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正與此處相發明。所謂"在內合道",即【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出外同義"則如【莊子·刻意】所言"不爲福先,不爲禍始",體現"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的處世智慧。此種境界,非刻意爲之,乃修養至"心和不偽"時的自然流露。

二、言行之度在順理
"言略循理"暗合【周易·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時中之道。值得注意的是"行悅順情"之"情",非私慾之情,乃【禮記·禮運】"人情者,聖王之田也"的天然人情。此與【文子·道原】篇"因物之自然"說相通,強調治理當順應人性本真,而非強加雕琢。

三、始終之要在自然
"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八字,深得道家"無爲"三昧。【老子】云"萬物作焉而不辭"(第二章),【莊子】謂"不將不迎"(【應帝王】),皆此意也。末句"安則即留,激則即行",實化用【周易·繫辭】"變通者,趣時者也"的智慧,展現隨順時勢而不失其宗的境界。

要言之,此章將治國與修身熔爲一爐,其"至素至朴"的理想,既是對戰國紛爭的反思,亦爲後世提供"無爲而治"的實踐綱目。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道家"以虛無爲本,以因循爲用",正可作此章註腳。學者當於"閒靜不躁"處體認道體,在"行悅順情"中踐履德用,方得黃老學問真諦。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8-27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清靜之治章闡微

【文子·下德】所言『清靜之治』,實承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之旨,融攝黃老治術精要。其言『和順寂寞,質真素樸』,非謂枯寂無爲,乃指君主心性修養與治國方略之至高境界。

清靜之治首重內在合道。所謂『在內合道,出外同義』,暗合【中庸】『合內外之道』之思。君主內養虛靜之心,外施無爲之道,使政令合於自然法則。如【淮南子】所言『非漠然不見其民也』,而是以『言略循理,行悅順情』爲施政準則,摒棄繁文縟節,直指本真。

『心和不偽,事素不飾』尤見道家反樸歸真之要義。此與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形成互補,皆斥虛飾而崇質直。然道家更進一層,主張『至素至朴』非僅道德要求,實爲天地萬物之本然狀態。【文子】特強調『真情所至』,乃指超越人爲造作之自然真情,此情通於天地生生之德。

『不謀所始,不議所終』深得道家宇宙觀精髓。蓋道體運行本無終始,【莊子】謂『日夜無隙而不知其終始』,治國者若能體此境界,則能『善始善終』。此非否定謀劃,而是超越機械預定之局限,隨物應化。如四季更替非有意安排,卻自然成歲功。

末句『安則即留,激則即行』暗含黃老家『因循』之術。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稱道家『以因循爲用』,即隨百姓之情而導之。水靜則聽其自澄,水濁則導其流通,此乃清靜之治的動態平衡智慧。

通觀全章,文子將個人修養與治國理政熔於一爐,展現道家『治身即治國』的一體觀。其清靜之治非消極避世,實乃通過主體心性之修養,達致天人合一之政治理想,誠爲中華治道中極富智慧的治理範式。

(全文共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