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4|回復: 2

[道家人物] 【 文 子 】卷9下德诗解4神清意平正己正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7 18: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卷9下德诗解4神清意平正己正物
题文诗:

治物以和,治和以人,治人以君,治君以欲,

治欲以性,治性以德,至德真情,至情至道,

治德以道.道本人性,天性童真,无邪无秽,

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若性.衣食礼俗,

非人之性,所受于外;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唯有道者,遗物返己.有以自鉴,不失物情;

无以自鉴,动而惑营.纵欲失性,动未尝正,

治生失身,治国乱人,不闻道者,无以返性.

古圣真情,内得诸己,令行禁止,举事必先,

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于诽誉,

目淫彩色,事正难得,是以贵虚.水激波起,

不可为平;气乱智昏,不可为正.圣王执一,

执一精诚,达性畅情,情通万物,理物情性.

一者情真,真情至贵,无所不适,情通天下,

圣王至正,非偏非私,托于无适,为天下命.

【原文】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即合于若性。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古者圣人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下,圣王托于无适,故为天下命。

【译文】

    老子说:治物的时候,不用物用和;治和的时候,不用和用人;治人的时候,不用人用君;治君的时候,不用君用欲;治欲的时候,不用欲用性;治性的时候,不用性用德;治德的时候,不用德用道。用道来衡量人的本性,则本性就不邪恶污浊,长久地浸淫于外物就会忘记其本性,忘记其本性就合于他性了。衣食和礼俗,不是人的本性,是本性之所接受的东西,所以人性欲平静,嗜欲和爱好就伤害它,只有体道之人能够放弃外物返回到性的根本上来。以道自鉴,保持心性的平静,万物的性素就无所染污,不能以道自鉴,心性的平静遭到破坏,则物来迷乱举动失正。放纵欲望丧失本性,举动失正,用其来治性就丧失自身,用其来治国就引发动乱,所以不体道的人,就不能返归本性。古代的圣人得到自己的本性,其身正,故令行禁止,大凡举事者,必须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事物才能平正。听言于是非之间,目淫于彩色之中,而想要使事物平正就困难了,因此要以虚无为珍贵。水激就起波纹,气乱就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纹不可以为平,所以圣明之王执道,以其来治理事物的情性。道这个东西,对于天下来说是至为珍贵和没有偏颇、无所厚薄的,圣明之王托承了道对于天下没有偏颇、无所厚薄的特点,所以能号令天下的百姓,顺正天下的万物。

(通玄真经注卷之九)

老子曰:治物者,不以物以和;治和者,不以和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以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非和无以治物,非君无以治人,非性无以通德,非德无以明道。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久湛於物,即忌其本即合於若性。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於外也。道所以安神,物所以养性。性者,内也。物者,外也。以内性求外物,至而应其性,以为性之常然。故有道者能遗物反己。反己者,见本性之衷欲,即万类都息也。故人性欲平,嗜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有以自鉴,则不失物之情;无以自鉴,则动而惑营。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自於治物至於修道,未尝正者。病起於欲。夫欲者,凶之根,祸之门,非明道德无以复其真也。古者圣人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听失於非誉,目淫於采色,而欲得事正,即难矣,是以贵虚。故水激则波起,炁乱则智昏;昏智不可以为正,波水不可以为平。故圣王执一以理物之情性。夫一者至贵,无适於天下,圣王托於无适,故为天下命。得诸己者,在於平意。意之平者,心不私外物,目不视采色,一其精神,和其喜怒,故得情尘不起,欲浪不翻。人皆反性,而天下莫不承令也。
儁雄 發表於 2025-7-26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神清意平”章义疏

章旨提要
本章以“道—德—性—欲”为体用次第,阐明治世之本在于返性合道。其要义有三:
一、立“治物七阶”说,揭示外王之学当以道统摄万物(“治物→和→人→君→欲→性→德→道”);
二、辨人性本真与外染之别,指陈嗜欲乱性之害(“衣食礼俗者,非人之性也,所受于外也”);
三、标举圣王“执一贵虚”之功,阐明正己正物之枢机在于神清意平(“平意清神,物乃可正”)。

经义阐微
1. 治道次第的逆向建构
“不以物以和”至“不以德以道”七重递进,实为《老子》“失道而后德”思想之展开。其独特处在于将政治治理(治物、治人)与心性修养(治欲、治性)贯通为有机整体。治世之极必归于治心,此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相发明。

2. 性德之辨的深层意蕴
“以道本人之性”句尤须着眼。文子以“无邪秽”定义本性,暗合《孟子》“性善”说,而“久湛于物即忘其本”则近于《荀子》“化性起伪”之忧。其关键在“合于若性”之“若”字——此非真性,乃习染成性(“衣食礼俗”云云即《乐记》“物至而人化物”之义)。

3. 圣王工夫的实践路径
“平意清神”四字乃全章眼目。《淮南子·精神训》解此云:“使神清意平,物乃可正形。”其要在于:
虚静为本(“贵虚”对应“水激则波起”之喻);
执一为用(“一者至贵”即《老子》“天得一以清”之“一”);
无适为宗(“托于无适”犹庄子“无待”之境)。

当代启示
本章对治世者有三重镜鉴:
其一,制度设计当以养护人性为本(“治欲以性”);
其二,决策过程须超越感官干扰(“目淫彩色则事难得正”);
其三,领导核心须持守精神主体性(“圣王执一”)。此三者,实为传统“内圣外王”之道在现代治理中的创造性转化。

(全文798字,依经解义,谨守学术规范)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2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章句疏义:论性德之本与圣王治道

经文要旨
《文子·下德》此章以层递推衍之法,剖判治道之本末,其言曰:“治物以和,治和以人,治人以君,治君以欲,治欲以性,治性以德,治德以道。”此九转连环之论,实为道家“反本复性”思想之精粹。老子谓“道”为终极依归,而人性本净,受外物浸染则失其真,故圣王当执一理物,以全天下之情性。

一、治道次第:从外物到本性的逆向溯源
1. 以和治物:万物纷纭,当以“和”调之。《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此即“治物不以物”之妙义。物之纷争,源于失和,故调和为先。
2. 以性治欲:欲者,性之动也。《礼记·乐记》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故治欲必溯其性。
3. 以道治德:德者,道之显也。王弼注《老子》“失道而后德”,谓德乃道之散殊,故修道则德自彰。

此层层递进之序,揭示“道→德→性→欲→君→人→和→物”之逆向修持路径,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相契,皆强调返本为治世之基。

二、人性本真与外染之辨
经文直指人性本净:“以道本人之性,无邪秽。”此说承《孟子·告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然更近道家“素朴”之论。《庄子·刻意》云“无所于忤,虚之至也”,即言本性虚静。然“久湛于物即忘其本”,恰如《楞严经》“迷己为物”之喻,众生逐外物而失真性。

“衣食礼俗非人之性”一语尤警策。盖礼俗乃后天所制,若《荀子·性恶》谓“伪起而生礼义”,然文子更进一步,指出此非本性,而须以“道”涤除嗜欲之蔽,方能“遗物反己”。

三、圣王执一:虚静平意的治术
圣王治国之要,在“平意清神”。此说与《管子·心术》“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相通。何以故?
1. 神清则物正:水激则波涌,智昏则政乱。圣王如止水,虚而待物,故能“理物之情性”。
2. 执一无适:“一”者,道之别称。《老子》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文子申之曰“至贵无适”,谓道通万物而无偏执,故可为“天下命”。

昔尧舜“允执厥中”,黄帝“垂裳而治”,皆此道之体现。若秦皇纵欲失性,汉武目淫神仙,皆背离“反己”之训,终致“动而惑营”。

结语
《下德》此章,实为道家政治哲学之纲目。其以“道→性→治”为脉络,既申人性本净之体,复明虚静应物之用。今人读之,当思“治生”“治国”皆需以“返性”为基。若人人能“自鉴”而不失物情,则天下何患不平?此即黄老“无为而治”之真谛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经解经,参合老庄荀孟之说,既析文子本义,亦贯通诸子,冀显道家心性论与治术之关联。学者若欲深究,当循“道—性—欲—物”四维细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