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9|回覆: 3

[道家人物] 【 文 子 】詩釋下德5清靜之治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7 18:2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詩釋下德5清靜之治
題文詩:
清靜之治,和順寂寞,質真素樸,閒靜不躁,
在內合道,出外同義,言略循理,行悅順情,
心和不偽,事素不飾,至素至朴,至朴情真,
真情所至,不謀所始,不議所終,非始非終,
能始能終,善始善終.安則即留,激則即行,
通體天地,同精陰陽,一和四時,明朗日月,
真情至治,與道同化,機械詐偽,莫載乎心.
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有序,風雨不虐,
日月清明,靜而揚光,五星有度,不失其行,
至清至靜,至靜生精,至精至誠,至誠至明,
至明至公,至公至平,至平至正,心平氣和,
神清氣正,精誠所至,不治而治,至治無為.
正文:
       老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即即留,激即行,通體乎天地,同精乎陰陽,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為人,機械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為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靜之所明也。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清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真而素樸,閒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安即留,激即行。通體乎天地,同精乎陰陽,一和乎四時,明朗乎日月,與道化者為人。此明清靜素樸同乎天而合乎道,謂真人。機巧詐偽,莫載乎心。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序,風雨不為虐,日月清靜而揚光,五星不失其行,此清靜之所明也。真人之治,感於天地。故日月清明而不武,凶悖不作也。
參考譯文:
老子說:清靜之治,諧和順暢而空廓寂靜,本質天真而簡樸無華,閒靜而不躁動,在內心合乎於道,在外踐行而於義齊同,其言語簡要而遵循理數,其行動愉快而順應性情,其心意和睦而無虛偽狡詐,其事物素樸而沒有巧飾。不謀劃開始,不算計結果,安定就留身,不安定就離身而去,於天地通體,與陰陽同精,與四時同一,於日月同明,人與道相合,任其自化,與道為人,故天地日月合明其德,機巧詐偽不裝載在心。因此天以德覆,地以樂載,四季不失次序,風雨不亂為殘虐,日月清靜而光亮,金木水火土五星不喪失其運行的軌跡,這就是清靜無為所帶來的光明。
趙委 發表於 2025-6-15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清靜之治"章句詮解

【文子】承黃老之學脈,此章以"清靜之治"為綱,闡發道家政治哲學之精微。其文辭簡奧,義理深邃,今試為疏解。

首言"清靜之治"四字,實為全章樞要。【道德經】云"清靜為天下正",此處"清靜"非止心境,乃指政治之根本法則。"和順寂寞"者,謂陰陽調和而無乖戾,【淮南子】釋為"陰陽交接,乃能成和",此乃道化流行之自然狀態。"質真素樸"承【莊子】"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之旨,指去除機巧偽飾的政治本真。

次論內外之修:"在內合道"言心性修養須契於天道,"出外同義"謂施政舉措當合於時宜。此二者實本末一貫,猶【大學】"明明德"與"親民"之關係。"言略循理"者,暗合【周易】"簡則易從"之理;"行悅順情"則體現道家"因民之性"的治術思想。

"心和不偽"至"至朴情真"數句,層層遞進,揭示政治清明的本源。【文子·道原】篇言"真人者,通於靈府",與此處"心和不偽"相發明。所謂"素""朴",皆指未雕未琢之本然狀態,政治之極境,即在返璞歸真。

末段"不謀所始"等語,深得道家無為精髓。【老子】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此即"非始非終"之真諦。所謂"善始善終",非刻意為之,乃自然成之。末句"安則即留,激則即行",活用【周易】"隨時之義",闡發因勢利導的政治智慧。

要之,此章以清靜為本,以素樸為用,將心性修養與政治實踐熔於一爐。其思想脈絡,上承【老子】"無為而治",下啟【淮南子】"因循為用",在黃老學派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讀此章者,當於文字之外,體會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湛智慧。
wbg10 發表於 2025-7-20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清靜之治義疏

【文子】此章以"清靜之治"為綱,實承黃老"無為而治"之要義。今試為疏解其理趣:

一、體用相濟的治理境界
"清靜之治"四字已含體用雙彰之妙。"清靜"為體,言聖人內養虛明;"治"為用,顯外王之功。此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相呼應,然更強調由內聖開外王的具體實踐。"和順寂寞"者,非枯槁之寂,乃【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用。其"質真素樸"之說,實本【莊子·天道】"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的政道理想。

二、內外相應的修養工夫
"在內合道,出外同義"二句,暗合【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旨。內修以合天道之自然,外行以應人倫之大義。其"言略循理"者,非不言也,乃【周易·繫辭】"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的慎言之道;"行悅順情"者,非縱慾也,實【中庸】"率性之謂道"的實踐智慧。此中可見黃老學說對儒道兩家的融攝。

三、始終不二的終極境界
"至素至朴"四句,揭示治理最高境界。其"不謀所始,不議所終"之論,深得【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三昧。非謂廢棄謀慮,乃指超越機械計劃,達至【周易】"窮神知化"的自然而然。末句"安則即留,激則即行",尤合【孫子兵法】"踐墨隨敵"的應變智慧,展現道家"因循為用"的政治藝術。

要言之,此章以清靜為體,以因循為用,將道家心性修養與治國理政熔於一爐。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出"無為而治"的理想,更在於指明通過主體修養達致此境的具體路徑。今日治道,猶可從中汲取超越機械管理的智慧,建立更具彈性的治理範式。

(全文798字)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8-27 22:04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清靜之治章義疏

【文子·下德】所言『清靜之治』,實承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之旨,闡發黃老治道之精微。其言『和順寂寞,質真素樸』,非謂枯寂無為,乃指聖人法天之道,去甚去奢,使萬物各復其根。此八言者,實為清靜之治體用之總綱。

『在內合道,出外同義』二句,深符【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旨。內養其心合於虛靜之道,外應世事通於時中之義,此即【莊子】所謂『內聖外王』之實踐。言略循理則【易·繫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之謂,行悅順情乃【孟子】『民之所好好之』之延伸。

『心和不偽』至『至朴情真』四句,尤見黃老學說精髓。【淮南子·本經訓】云:『太清之始也,和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心之和者,陰陽調暢;事之素者,不染機巧。此非廢絕文明,乃欲返璞歸真,使性情復歸天然之正。昔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正是此境。

『不謀所始,不議所終』實暗合【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之誡。聖人因物之自然,不妄作籌度,故能『始乎無始,卒乎無卒』(【文子·自然】)。此非棄絕謀議,乃謂不以私智逆天常,如禹治水順其性而導之。

末言『安則即留,激則即行』,深得道家應變之妙。【管子·心術】謂『動則失位,靜乃自得』,然非固守靜寂,乃如【周易】震卦『笑言啞啞』之象,靜可處默,動能應機。此即孔子『無可無不可』之化境,亦【文子·上仁】『隨時而動,因資而立』之真義。

通觀全章,清靜之治非避世獨善,實乃『無為而無不為』之治世大道。其要在於聖人虛心體道,使百姓『自均』『自賓』,如日月照臨而萬物自化。此種政治智慧,於今世紛擾之治道,猶有清泉滌塵之效。

(全文共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