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6|回復: 1

[其他]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1恭敬忠信士致民附君明吏贤民治待士之道以敬士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3 18: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1恭敬忠信士致民附君明吏贤民治待士之道以敬士居
题文诗:
易使,难使,者宜为君.识人之功,
忘人之罪,者宜为贵.故曰刑罚,不可慈民,
泄不,可以得士.故欲以,刑罚慈民,
辟其犹以,鞭狎狗也,虽久弗亲.故欲以简,
泄得士,辟其犹以,弧怵鸟也,虽久弗得.
故夫士者,弗敬弗至.故夫民者,弗爱弗附.
欲求士必,民必附,惟恭与敬,与信,
古今毋易.渚泽,枯水而国,无枯士矣.
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士也.
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故,
君明吏贤,吏贤民治.故见其民,而知其吏,
见其吏而,知其君矣.故君功,见于选吏,
吏功见于,治民故劝,之上者由,其下睹上,
此道之谓.故治国者,行道之谓,国家必宁,
信道不为,国家必空.故政不可,不慎而吏,
不可不选,道不可离,呜呼戒之!离道灾至.
无世无圣,或不得知,无国无士,或弗能得.
故世未尝,无圣而圣,不得圣王,则弗起也.
未尝,无士也由,不得君子,则弗助也.
圣明则士,闇饰矣故,圣王上位,则士百里,
而有一人,则犹无有.故王者衰,则士没矣.
暴乱在位,则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
国有不幸,而无明君.君明也则,国无不幸,
无贤士矣.故自古而,至于今也,泽有无水,
国无无士,故士易得,而难求也,易致难留.
故求士而,不以,周遍境内,不得一人;
故求士而,以道则国,中多有之,此谓士易,
得而难求.待士以敬,士必居矣;待士而不,
以道则士,必去矣此,谓士易致,而难留也.
【原文】
易使喜,难使怒者,宜为君。识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宜为贵。故曰:『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得士。』故欲以刑罚慈民,辟其犹以鞭狎狗也,虽久弗亲矣。故欲以简泄得士,辟其犹以弧怵鸟也,虽久弗得矣。故夫士者,弗敬则弗至。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故欲求士必至,民必附,惟恭与敬,忠与信,古今毋易矣。渚泽有枯水,而国无枯士矣。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士。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贤矣,吏贤而民治矣。故见其民而知其吏,见其吏而知其君矣。故君功见于选吏,吏功见于治民。故劝之其上者,由其下而上睹矣,此道之谓也。故治国家者,行道之谓,国家必宁,信道而不为,国家必空。故政不可不慎也,而吏不可不选也,而道不可离也。呜呼,戒之哉!离道而灾至矣。无世而无圣,或不得知也,无国而无士,或弗能得也。故世未尝无圣也,而圣不得圣王,则弗起也。国未尝无士也,不得君子,则弗助也。圣明则士闇饰矣。故圣王在上位,则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故王者衰,则士没矣。故暴乱在位,则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故国者有不幸,而无明君。君明也,则国无不幸而无贤士矣。故自古而至于今,泽有无水,国无无士,故士易得而难求也,易致而难留也。故求士而不以道,周遍境内不能得一人焉;故求士而以道,则国中多有之,此之谓士易得而难求也。故待士而以敬,则士必居矣;待士而不以道,则士必去矣,此之谓士易致而难留也。【注释】
1易使喜、难使怒者,宜为君。识人之功而忘人之罪者,宜为贵。

译文:容易使他高兴、难以使他发怒的人,适合当国君。记得别人的功劳而忘记别人罪过的人,适合担任要职。
2『故曰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 得士。』注释者以『简泄』为『简慢』,引【荀子荣辱】注说:『泄,与媟同, 嫚也。』
①简泄:怠慢。泄,通『媟』,轻慢。
3欲求士必至、民必附,惟恭与敬、忠与信,古今毋易矣
【译文】想让贤士一定到来、人民一定亲附,只有做到恭和敬、忠和信才行,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
4有不能求士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士;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贤矣,吏贤而民治矣。【译文】只有不能求得贤士的国君,却没有不能得到的贤士;所以只有不能管理好人民的官吏,却没有管理不好的人民。因此国君英明官吏就贤能,官吏贤能人民就能管理好。
xsx1986 發表於 2025-4-28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大政》下篇治国要义阐微
——贾谊士道观与治术思想刍议

贾谊《新书》卷五十《大政》下篇,以"恭敬忠信士致民附"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体系。其文虽简,义理甚深,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君道之本在德化
"易使之喜,难使之怒者宜为君"一句,实承《尚书》"克宽克仁"之训。君主治国,当如《礼记》所言"俨若思,安定辞",以中和之德化民。贾生此论,暗合孔子"为政以德"之旨,强调君主情绪管理乃政治稳定的根本。所谓"识人之功,忘人之罪",正是《论语》"赦小过,举贤才"的实践延伸,体现黄老"刑德相养"的治国智慧。

二、待士之道以敬为先
"简慢泄不可以得士"之诫,直指战国养士之弊。贾谊在《阶级》篇曾言"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此处更深化为"以鞭狎狗"的警喻。士之尊严,犹如《孟子》"说大人则藐之"的气节,当以《仪礼》"士相见"之礼待之。其"恭敬忠信"四字,实本于《荀子·非十二子》"贵贤者存,慢贤者亡"的用士准则。

三、刑政之施用在于慎
"刑罚不可慈民"之论,表面似法家言,实则暗含《大戴礼记》"礼度既陈,刑罚斯省"的深意。贾谊调和儒法,既否定"以刑罚慈民"的悖谬,又强调《周礼》"刑新国用轻典"的权变。所谓"鞭狎狗"之喻,恰如孔子所言"不教而杀谓之虐",警示统治者刑措之道当以教化为本。

要之,此章虽仅百余言,却贯通《诗》《书》精义。其"君明—吏贤—民治"的治理链条,实为董仲舒"正君心"说之先声。贾生以士为政治枢纽的思想,既承战国养士遗风,又开汉代察举制端绪,在汉初"过秦"思潮中独具理论价值。读者当结合《新书》中《阶级》《权重》诸篇互参,方能见其"礼法并重"思想之全貌。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