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3|回復: 0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4水尘3诗解水与尘本清澈本无色三光生明人物视性因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 21: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4水尘3诗解水与尘本清澈本无色三光生明人物视性因之
题文诗:
黄河水浊,说者曰其,源长流急,刷土扬泥,
之所为也.使其源长,则浊则未,至朵甘思,
已浊矣使,流急而浊,蜀川三峡,岂有清水?
此亦气之,所为,泥土因之.水生于气,
气从其朔.凡华夷水,本广而末,狭者,
黄河滇池.河源初出,涌从地中,历乱七八,
十泓后成,巨泽其气,混洪激烈,与他川异,
至入海而,此气方散.凡其所经,泥沙举,
不得静焉.霄有银汉,一条,颢气所为,
正与黄河,上下清浊,为仪匹者.银汉有去,
不见之时;黄河亦有,清见底日,其义同也.
凡水与尘,清中复有,异境杭郡,龙井玉泉,
临安道上,诸池鱼在,数寻之下,视其鳍鳞,
若鉴大理,赵州数区,夜月可书,蝇头细字,
其义亦同.与尘,本无色,武都仇池,
或现紫色,剑羌温泉,或现碧东,洋或现黑,
尘中或现,岚光或现,霾青而其,究竟皆归,
于无色其,义亦同也.或又问:同一视性,
鱼见水面,而人不见,水底何也?曰明从,
三光而生,人物视性,因之彻上,而不彻下,
其固然也.水尘不二,性本清静,外物扰之.
人本清静,神清性明;情欲扰之,神困身疲.
【原文】水尘三黄河水浊,说者曰:其源长而流急,刷土扬泥之所为也。夫使其源长则浊,则未至朵甘思而已浊矣。使流急而浊,则蜀川三峡岂复有清水哉?此亦气之所为,而泥土因之。水生于气,气从其朔。凡华夷之水,本广而末狭者,惟黄河与滇池耳。河源初出,涌从地中,历乱七八十泓而后成巨泽,其气混洪激烈,不与他川同,至入海而此气方散。凡其所经泥沙举不得静焉。霄中有银汉,亦一条颢气所为,正与黄河上下清浊为仪匹者。银汉有去而不见之时,黄河亦有清而见底之日,其义同也。凡水与尘,清中复有异境。杭郡龙井玉泉,与临安道上诸池,鱼在数寻之下,视其鳍鳞若鉴。大理郡赵州数区,夜月之下,可书蝇头细字,其义亦同也。水与尘,本无色,武都仇池或现紫,剑羌温泉或现碧,东洋或现黑,尘中或现岚光,或现霾青,而究竟皆归于无色,其义亦同也。曰:同一视性也,鱼见水面,而人不见水底,何也?曰:明从三光而生,而人物视性因之,彻上而不彻下,其固然也。
【注释】
水尘三  
  黄河水浊,说者曰:其源长而流急,刷土扬泥之所为。夫使其源流长则浊,则蜀川三峡岂复有清水哉?此亦气所为也,而泥土因之。水生于气,气从其朔(释:朔是每月农历初一)。凡华夷之水,体广末狭者,惟黄河与滇池耳。河源初出,涌从地中,历乱七八十泓hong(释:1指水深而广,引申为湖、谭2清水一道或一片称为一泓)而后成一巨泽(释:巨泽今称海),其气混洪激烈,不与他川同,至入海而此气方散。凡其所经泥沙举不得静焉。霄中银汉,亦一条颢hao气(释:清新洁白盛大之气称颢气)所为,正与黄河上下清浊成仪匹(释:仪匹即匹配一)者。银汉有去而不见之时,黄河亦有清而不见底之日,其义同也。
    凡水与尘,清中复水有异境。杭郡龙井玉泉,与临安道上诸池(释:池为水塘),鱼在数寻之下,视其鳍qi鳞(释:鱼的鳞片和鳍)若鉴。大理郡(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赵州数区,夜月之下可书绳头细字,其义亦同也。尘与尘本无色,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仇池或现紫,剑光温泉或现碧,东洋或现黑,尘中或现蓝光,或现霾青,而究竟皆归于无色,其义亦同也。曰:同一视性因之,彻上而不彻下,其固然也。
周佐 發表於 2025-5-1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水尘章阐微:宋应星气化哲学中的澄明本体论

宋应星《论气·水尘》章以黄河水浊之辩为引,实为建构其气化宇宙论的重要环节。此段文字虽简,却蕴含三层深意:

一、破执显真:水尘本体论
宋氏驳斥"源长流急致浊"的常识认知,指出朵甘思(黄河源头)未浊而下游浊、三峡流急反清的现象矛盾,实为揭示"水与尘本清澈本无色"的形上命题。此说直承张载"太虚即气"思想,将水质与尘相归为气化流行的不同形态。在气本论框架下,浊相乃气聚之暂态,其性本净正如王阳明所言"岩中花树"——未睹时花色与寂同归太虚。

二、三光生明:认识发生论
"三光生明"之说可追溯至《周易》"仰观天文"传统,宋应星创造性提出日月星三光与人物视觉的互动关系。此论暗合《黄帝内经》"目者,宗脉之所聚"的生理观,更与方以智《物理小识》"气凝为光,光聚为明"的光学理论相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视觉活动纳入气化循环系统,认为"视性"乃气之精微感应,较之王夫之"形色即天性"说更具实证倾向。

三、气化认识论的双重维度
"人物视性因之"的命题包含主客互摄的辩证思维。一方面承袭邵雍"以物观物"的认识方法,强调主体认知受制于气化规律;另一方面又暗含"格物穷理"的实践指向,与晚明实学思潮相契合。这种既尊重物质客观性又重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的工艺哲学中得到具体展开。

要言之,宋应星通过解构水尘现象,构建起"气本澄明→形质暂蔽→格致复性"的认知模型。其价值不仅在于纠正《水经注》以来对黄河水性的误读,更在于为明末科技思想提供了"即物见道"的方法论范式。这种将自然观察提升至哲学本体的思考方式,至今仍对理解中国传统科学思维具有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