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9|回復: 2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3水火2诗解尘埃空旷二气所充火燃外自有水意会闭火于内火变为碳沉阴飕刮鬲火气水变为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 21: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3水火2诗解尘埃空旷二气所充火燃外自有水意会闭火于内火变为碳沉阴飕刮鬲火气水变为冰
题文诗:
尘埃空旷,之间二气,之所充也.火燃于外,
空中自有,水意会焉,火空木尽.若定土,
闭火于内,火无从出,空会合水,意则火质,
仍归母骨,其形为炭,此火变体.水沾物于,
尘中或平,流于沼面,空中自有,火意会焉.
物之沾者,引之燥也,池沼之或,平或流者,
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阴飕刮,鬲火气于,
寻丈之上,则水态不,能自活而,其形为冰,
此水穷灾.爇炭炉中,四达之水,气就,
而炭烬矣.射日燃火,于河滨而,冰形乃释.
水火相亲,则为木土,不凝不亲,则为冰炭.

【原文】

水火二尘埃空旷之间,二气之所充也。火燃于外,空中自有水意会焉。火空,而木亦尽。若定土闭火于内,火无从出,空会合水意,则火质仍归母骨,而其形为炭,此火之变体也。水沾物于尘中,或平流于沼面,空中自有火意会焉。物之沾者,引之燥,池沼之或平或流者,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阴飕刮,鬲火气于寻丈之上,则水态不能自活,而其形为冰,此水之穷灾也。爇炭炉中,四达之水气就焉,而炭烬矣。射日燃火于河滨,而冰形乃释矣。 【注释】水火二

  尘埃(释:1空气中漂浮的颗粒2飞扬的尘土3尘俗4胺脏或按脏的地面)空旷之间,二气之所充也。火燃于外,空中自有水意会焉。火空而木亦尽。若定土闭火于内,火无从出,空会合水意,则火质乃归于母骨,而其形为炭,此火之变体也。
    水沾物以尘中,或平流于沼面,空中自有火意合焉。物以沾者,引之燥,池沼之或平或流者,使之不凝。若地面沉阴飕sou刮,鬲ge火气于寻丈之上,则水态不能自活,而其形为冰,此水之穷灾也。爇炭炉中,四达之水气就焉,而炭烬矣,射日(注:清明节前的一天)燃火于河滨,而冰形乃释矣。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4-13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水火互化之理微析

宋应星先生《论气》卷三论水火之章,实阐阴阳二气相济相成之妙。今就"尘埃空旷二气所充"一节,试为疏解。

盖天地之间,尘埃浮动,虚空无际,皆阴阳二气充盈流行之所。火性炎上,燃于外而必得水气相济。先生所谓"火燃于外,空中自有水意会焉",正合《周易》"水火既济"之象。火势既张,若遇土性固结,闭火于内不得发越,则火质反本,复归为炭。此火之变体,实乃阴阳消息之征验。炭之为物,外显土性而内蕴火精,恰如《洪范》所言"火炎上,木曲直"之变。

水行地上,或沾濡万物,或流溢沼面,必有火气潜运其间。先生点出"空中自有火意会焉",深得《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三才贯通之旨。若阴寒凝滞,火气隔绝,则水失其活潑之性,凝结为冰。此"水之穷灾",实阴盛阳衰之候。然冰炭虽为极端,转化之机自在:炉中炽炭得水气周流则渐化灰烬;河滨寒冰逢阳火照临则复归流水。此中消长之理,正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体现。

细绎经文,可见三大要义:其一,水火非孤立存在,必相互含摄;其二,物质形态之变,根于阴阳二气之聚散;其三,极端状态必向对立面转化。先生以"爇炭炉中"与"射日燃火"对举,尤见"物极必反"之天道。此论较诸汉儒"五行生克"之说,更重实际观察,诚为明代气论哲学之精粹。

今人读此,当思自然之道本乎中和。水火既济则生,未济则灾,此中消息,岂独关乎物理?修身治国之道,亦莫能外。宋子立论,由器见道,由物明理,真得格物致知之三昧也。
邹至 發表於 2025-7-22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水火互化义疏——释宋应星气化观要旨

(一)气化本体论
宋氏"尘埃空旷,二气所充"之说,实本《周易》"精气为物"之旨。考《黄帝内经》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之论,恰可发明此义。盖阴阳二气氤氲摩荡,充塞太虚,其精微者化生水火,粗浊者凝为尘埃。张载《正蒙》所谓"太虚即气",正为此段注脚。

(二)火水相济妙理
"火燃于外,自有水意"之论,深得五行生克精微。按《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积阴之寒气为水",而宋氏独揭火中寓水之机,此乃发前人所未发。观其"闭火于内,火变为炭"之说,实暗合《周易》离卦"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之象。离火外阳内阴,故密闭则显阴质,化炭正是火返水德之征。

(三)冰炭转化枢机
"沉阴飕刮鬲火气,水变为冰"八字,尤见宋氏格物之精。鬲者,隔也,此指阴阳气机阻隔。《春秋繁露》云:"阴气始盛,阳气潜藏",正可解释阴飕隔断火气致水凝冰之理。炭为火之终而含水性,冰为水之极而蕴火性,二者转化皆由气机开阖所致,此即《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实证。

(四)学术史定位
宋应星以匠师之眼观物,却得通儒之理。其说虽异于朱熹"理先气后"之论,然与王廷相"气外无理"说若合符节。明代实学思潮中,此等贯通形上形下之论,实为朴学先声。读者当于"炭冰互变"处着眼,方见宋氏突破程朱框架之学术勇气。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已具"气化宇宙论"雏形。其以日常现象证大道,正是中国自然哲学之精髓。学者若能由水火之变参阴阳之化,自可窥见中华文明"观物取象"思维之妙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