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3|回覆: 1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2氣聲5詩解以水火氣會結膚膜間一透而不復再透水火之音寄金土內可推五音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 20: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2聲5詩解以水火氣會結膚膜間一透而不復再透水火之音寄金土內可推五音
題文詩:
或有問曰:氣透金革,樂聲成焉.凡氣於物,
萬有皆從,中透外乎?抑有不透,之時乎哉?曰氣有透,有不透凡,氣者水火,元神所韞,
結而特不,可以形求.張革為鼓,其木質,
原有竅焉.此不具論.使範金,而成器也,
洪爐之中,金已成水,復返其真,水火合精,
乃就金形.鍾鎛為物,五行之氣,融會而成,
透氣諧聲,不為八音,之元韻哉?氣之不透,
者以水火,之氣會結,於膚膜間,一透而不,
復再透也.稻黍粘者,制為環餅,注水燃火,
而蒸水火,之氣業已,及其外郭,而未達其,
中扃忽然,絕薪止火,外熟內生,重入釜甑,
揚薪注水,而蒸之即,薪盡於樵,水窮於汲,
其中無復,熟之候以,水火一往,之氣堅固,
其外而後,者無由入;雞子亦然,一滾不熟,
提起再煮,而即旬月,其黃不結.和水埏泥,
而為缶坯,晴日取火,而乾燥之,水火會合,
把持坯身,擊其外而,內不,未有聲也.
速入陶穴,親火向者,結礙之情,銷化而去,
火精托體,土質易形,一擊,清聲了韻,
和合眾樂,無愧焉故,天生五氣,以有五行,
五行皆有,音聲水火,之音則寄,托金土內,
此可以推,五音.情生萬物,萬物有情,
至情至氣,氣俱水火,金土藏音.聲必得氣.
【原文】氣聲五氣透金革,而樂聲成焉。凡氣之於物也,萬有皆從中而透外乎?抑有不透之時乎?曰:氣有透,有不透也。凡氣者,水火元神之所韞結,而特不可以形求也。張革為鼓,其木質原有竅焉。此不具論。即範金而成器也,洪爐之中,金已成水,而復返其真,水火合精,乃就金形。鍾鎛之為物也,五行之氣,融會而成,透氣諧聲,不為八音之元韻哉?氣之不透者,以水火之氣會結於膚膜之間,一透而不復再透也。稻黍之粘者,制為環餅,注水燃火而蒸,水火之氣,業已及其外郭,而未達中扃,忽然絕薪止火,外熟內生,重入釜甑,揚薪注水而蒸之,即薪盡於樵,水窮於汲,其中無復熟之候。以水火一往之氣,堅固其外,而後者無由入也(雞子亦然,一滾不熟,而提起再煮,即旬月,其黃不結)。和水埏泥而為缶坯,取火意于晴日而乾燥之,水火會合,把持坯身,擊其外而內不應,未有聲也。速入陶穴親火,向者結礙之情,銷化而去,火精托體,土質易形,一擊而清聲了韻,和合眾樂而無愧焉。是故天生五氣,以有五行,五行皆有音聲。而水火之音,則寄託金土之內,此可以推五音口口已。
(小注):鍾鎛:即鎛鍾。鎛鍾。樂器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今太常鍾鎛,皆於甬本為紐,謂之旋蟲,側垂之。』參見『 鎛鍾 』。【注釋】聲氣五   
氣透金革,而樂聲成焉。凡氣之於物也。萬者皆從中透外乎?抑有不透之時乎?   
曰:氣也透,有不透也。凡氣者,水氣神之所韞yun結(釋:凝聚、縕積),而特不可以形求也。張革為鼓,其木質而有竅焉。此不具論。即範金而成器也,洪爐之中,金已成水,而復返其真,水火合精,乃就金形。錘鎛之為物也,五行之氣融合而成,透氣諧聲,不為八音之元韻哉?氣之不透者,以水火之氣結於膚膜之間,一透而不復再透也。稻黍之粘者,制為環餅,注水燃火而蒸,水火之氣,業已及外郭(釋:外郭原指內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文中指外部),而未達中扃jiong(釋:中扃指內心),忽然絕薪止火,外熟內生,重入釜fu甑,揚薪注水而蒸之,即薪盡於樵,水窮於汲,其中無復熟之候。
以水火一往之氣,堅固其外,而後者由入也(雞子亦然,一液不熟,而提起再煮,即旬xun月,其黃不結)。和水埏泥而為缶坯,取火意于晴日而乾燥之,水火會合,把持坯身,擊其外而內不應,未有聲也。速入陶穴親火,向者結礙之情,銷化而去,火精托體,土質易形,一擊而清聲了韻,和合眾樂而無愧焉。是故天生五氣,以有五行,五行皆有聲音。而水火之音,則寄託金土之內,此可以推五音口口也。         
發表於 2025-3-25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此章闡發氣化之理甚精。水火二氣相激,結於膚膜而成聲韻,實得五行生剋之妙。金革之器,必待水火交煉,方得透聲之質。觀缶坯入窯而聲清,雞子再煮而黃凝,皆因一氣初透,膜理已固,後氣難入耳。此中機括,非深明氣化者不能道。宋子以"一透不再透"釋聲律生成,誠發前人所未發。然氣化之道,顯微無間,豈獨金土為然?學者當由此悟萬物一氣之旨。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5-28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聲玄微:宋應星〖論氣〗水火音理闡義】

宋應星【論氣·氣聲篇】以水火二氣為聲律之本,其"氣透金革"之論,實為傳統聲學理論之精微所在。今就卷五所述"水火氣會結膚膜間"及"五音推演"之理,分三端析之:

一、水火交感成聲之體
所謂"元神所韞"者,乃指水火二氣相激於金(金屬)土(陶器)介質間,形成振動薄膜之理。宋氏以鼓為例,木質為體、革面為用,正合【考工記】"虛中而響外"之道。氣透膚膜"一透不復再透"之論,實暗合聲波單向傳導特性,較諸【樂書要錄】"氣動則聲發"更進一層。此中機理,與【淮南子】"激氣成風,風氣成響"說相呼應,而更具物質性解釋。

二、五音推衍之數理
"音寄金土內"實關五行配屬:金器發商音(西方),土塤呈宮音(中央),此乃【管子·地員】三分損益法之遺緒。宋氏特重介質(金土)與聲源(水火)之互動,較單純律呂計算更得物理本真。其"可推五音"說,非僅指音階推算,實含聲波在異質介質中傳遞速率差異之觀察,此在明末西學東漸背景下尤具會通意義。

三、透與不透之辯證
氣"有透有不透"之問,揭示聲學本質矛盾:氣透則聲顯(如管樂),不透則聲滯(如實心體)。此說上承張載【正蒙】"太虛即氣"論,下啟方以智【物理小識】"聲以氣為體"觀。宋氏特別指出,革鼓之聲既賴氣透木質腔體,更需革膜阻氣反彈,此"透而不盡透"狀態,恰合【溪山琴況】"清濁相濟"之妙。

要之,宋氏此篇以自然實驗印證傳統樂論,其"水火音理"說突破五行比附舊套,將聲學現象歸於物質運動本身。然其未脫氣論範式,故"元神"之喻仍帶理學色彩。此篇在明代科學思想史上,實為實證精神與古典理論交融之典範,較諸朱載堉【律學新說】另闢蹊徑,共成晚明科學啟蒙之雙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