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3|回覆: 2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2氣聲1詩解聲必得氣聲復返氣大小短長定於胎元出由臟腑調由唇舌必取虛空之氣參和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31 20: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2聲1詩解聲必得氣聲復返氣大小短長定於胎元出由臟腑調由唇舌必取虛空之氣參和
題文詩:
聲音之道,微矣!物聲萬變,而人聲乃,
皆能效之.厲莫厲於,燃炮微莫,微於調琴,
樂莫樂於,對語之鶯,悲莫悲於,迎刃豕而,
宮商轉換,必曲肖焉.非得氣之,全胡以然?
凡聲也者,喜聲從口,怒聲從鼻.鳥聲多喜,
獸聲多怒.以神物言,之龍聲有,喜而無怒,
雷聲有怒,而無喜也.當其大喜,大怒之至,
齒舌諸官,皆靜息,而聽命焉.人物受氣,
而生,而後有聲,聲復返氣.是故形之,
化氣也以,積漸而歸,聲之化氣,在剎那頃.
人物之聲,出由臟腑,調由唇舌,必取虛空,
之氣參和,而能成若,窒塞口鼻,外者不入,
相和內者,使升於,齦齶之間,默喑而已.
人身氣海,命門稟受,父精母血,聲氣之,
大小短長,定於胎元,非由功力.禽獸同之,
其嘯振山,修士,別有義理,非眾人之,
知也.道生萬物,至道氣正,氣正情真,
情真聲和,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童心天真,
情致氣致,氣致聲致,君子氣長,小人氣短.
【原文】
氣聲一聲音之道微矣哉!物聲萬變,而人聲皆能效之。厲莫厲於燃炮,微莫微於調琴,樂莫樂於對語之鶯,悲莫悲於迎刃之豕,而宮商轉換,必曲肖焉。非得氣之全,胡以然也?凡聲,喜聲從口,怒聲從鼻。鳥聲多喜,獸聲多怒。以神物言之,龍聲有喜而無怒,雷聲有怒而無喜。當其大喜大怒之至也,齒舌諸官皆靜息而聽命焉。人物受氣而生,氣而後有聲,聲復返於氣。是故形之化氣也,以積漸而歸,而聲之化氣也,在剎那之頃。人物之聲,即出由臟腑,調由唇舌,然必取虛空之氣參和而能成。若窒塞口鼻,外者不入而相和,內者即升於齦齶之間,默喑而已矣。人身氣海、命門,稟受父精母血,聲氣大小短長,定於胎元,非由功力。禽獸同之。其嘯振山谷,則修士別有義理,非眾人之所知也。
【注釋】氣聲一

  聲音之道微矣(釋:微矣為精深奧妙)哉!物聲不變,而人聲能效(釋:效為仿效、模仿)之。厲莫厲於燃炮,微莫微於調琴,樂莫樂於對語之鶯,悲莫悲於迎刃之豖shi(釋:豕古代指豬),而宮商(釋:古代韻律中的宮音和商音,引申為音樂、韻律)轉換,必曲肖(釋:曲肖為曲完全相似)焉。非得氣之全,故以然也?凡聲,喜從口,怒聲從鼻。鳥聲多喜,獸聲多怒。以神物言之,龍聲有喜而無怒,雷聲有怒而無喜。當其聲大喜大怒之至也。齒舌諸官皆靜息(釋:靜止、平息)而聽命(釋:1任憑天意而自然地發展2聽從上級、長輩的命令)焉。
人物受氣而生,氣而後有聲,聲復返於氣。是故形之化氣也,以積漸而歸,而聲之化氣也,在剎那一刻。人物之聲,即出由臟腑,調由唇舌,然必取虛空之氣,參和而能成。若窒zhi塞sai口鼻,外者不入而相和,內者即升於齦yin齶e之間,默喑yin而已矣。人身氣海、命門,稟bing自父精母血,聲氣大小長短,定於胎元(釋:在母體中培育胎兒生長發育的元氣),非由功力。禽獸同之。其嘯振山谷,則修士(註:修士指經過特殊訓練的專業人士)別有義理,非眾人之所知也。
+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氣聲一】闡微

宋應星先生此篇精論,實發前人所未發。其論聲氣關係,以"聲必得氣,聲復返氣"為綱,深契【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旨。聲者氣之動,氣者聲之母,此中奧義,可分三端論之:

一、聲氣同源說
先生謂"人物受氣而生,氣而後有聲",此本【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充"之說。然更進一層指出聲氣互化之理:"形之化氣以積漸而歸,聲之化氣在剎那頃"。蓋形質消亡需時日,而聲波消散在瞬息,此實暗合今聲學振動原理。

二、發聲機理辨
"出由臟腑,調由唇舌"八字,可謂盡泄天機。臟腑為生氣之源,猶琴瑟之共鳴箱;唇舌為調聲之樞,類管樂之按孔。尤具卓見者,在指陳"必取虛空之氣參和"——此即聲波傳播須藉介質之理,較之西方聲學始祖伽利略猶早數十年。

三、先天後天論
先生辨析聲氣"定於胎元"與"修士義理"之別,實開體質聲學之先河。胎元決定基頻,修為可調諧波,故常人聲短而修士能嘯振山谷。此說與【樂記】"唯君子為能知樂"遙相呼應。

至若"龍聲有喜而無怒,雷聲有怒而無喜"之喻,非徒文學修辭,實涵天人感應之思。先生以器物、禽獸、自然諸聲為證,終歸於"童心天真""君子氣長"之人文關懷,誠所謂"格物致知"之典範也。

(全文498字)
嚴匡 發表於 2025-4-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氣聲一】闡微

宋應星【論氣】卷二『氣聲篇』開宗明義,以『聲音之道微矣哉』總攝聲氣關係之精妙。其論以氣為本體,聲為氣用,揭示『聲必得氣,聲復返氣』的循環機理,實為傳統氣論哲學在聲學領域的深化。

一、聲氣互化之理
『人物受氣而生,氣而後有聲』乃承【淮南子】『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充』之說,而更強調聲氣轉化的瞬時性。形化氣需積漸,聲化氣則剎那可成,此論暗合聲波振動『瞬時傳遞』之特性。所謂『必取虛空之氣參和』,揭示聲之傳播必賴介質(氣),若『窒塞口鼻』,則內外氣絕而成喑啞,此與近代聲學『介質傳導』原理遙相呼應。

二、聲氣稟受之異
宋氏分判人、獸、神物之聲氣差異:人聲效萬物而『宮商轉換』,龍雷之聲分屬喜怒,皆因『受氣不同』。尤重『胎元定聲』之說,謂聲氣長短稟於先天命門,非後天可強,此論雖未脫傳統命定觀,然指出生物聲學特徵的遺傳性,頗具卓識。至若『修士嘯振山谷』之喻,則暗示聲氣修煉可突破常限,隱含道家導引術思想。

三、聲氣與性情之應
篇末歸本於『氣正情真,聲和道生』的倫理美學觀。以『君子氣長,小人氣短』比附聲氣清濁,實承【樂記】『德音之謂樂』傳統,將物理聲氣提升至心性層面。其『童心天真,情致氣致』之說,尤見陽明心學『良知即天理』之影響,彰顯明代理氣論之特色。

要之,宋氏以氣貫通聲學、生理、倫理三域,既持守『氣化宇宙』的傳統範式,又蘊含實證觀察之萌芽,堪稱晚明自然哲學之瑰寶。然其未離『比類取象』思維,故於聲波物理本質尚隔一塵,此亦時代所限也。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