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80|回復: 3

[史學] 【汉书·食货志】下诗解12卜式死义大农均输调盐铁助赋税官笼天下货物平准物价【史记·平准书】12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27 09: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食货志】下诗解12卜式死义大农均输调盐铁助赋官笼天下货物平准物价【史记·平准书】12
题文诗:
齐相卜式,上书,闻主忧臣,辱南,
愿父子,齐习船者,死南粤.天子下诏,
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以,
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百数,莫求从军.
至饮酎时,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
者百余人.乃拜卜式,御史大夫.式既在位,
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制,铁器苦恶,
贾贵或强,令民买之.船有算赋,而商者少,
物贵乃因,孔仅言船,算事上故,卜式.
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国,番禺以西,
至蜀南置,初郡十七,以其故俗,治无赋税.
南阳汉中,以往,以地比给,初郡吏卒,
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时时小反,
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
费仰大农.大农,均输,盐铁助赋,
故能澹之.然兵所过,县以为訾,给毋乏而,
已不敢言,轻赋法矣.其明年即,元封元年,
卜式贬为,太子太傅.桑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尽代仅斡.天下盐铁.弘羊以诸,
官各自市,相争,以故腾跃,天下赋输,
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
分主郡国,各往,均输盐铁,官令远方,
各以其物,如异时之,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工官,治车诸器,仰给大农.大农,
官尽断,天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万物,
不得腾跃.故抑天下,物曰平准.天子以为,
然而许之.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
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
万匹钱金,以巨万计,取足大农.常平仓以,
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之时,减贾而粜.   【原文】

  齐相卜式上书,臣闻主忧臣辱南越反愿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南粤。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至饮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乃拜卜式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贵,乃因孔仅言船算事。上不说。
【译文】
齐国相卜式上书,表示父子愿意为南粤而死(『臣听说天子有忧虑就是臣子的耻辱。如今南越反叛,臣父子情愿与从齐国发来的操船兵卒一起去战场上与南越决一死战。』)。天子就下诏进行褒奖表扬,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以及黄金四十斤,田十顷。通告天下,天下人没有响应。诸侯有上百名,没有一人要求参加军队。到了饮酎的时候,少府检查酎金,列侯由于酎金份量不足而被削夺侯位的有一百多人。于是就授卜式为御史大夫。 卜式当上御史大夫后,看到郡国大多反映政府不便作盐铁,铁器质量差,价格贵,有的强迫百姓购买。而船又有算赋,以船运货的商人少,商品昂贵,就通过孔仅反映船只征收算赋的事。天子由此对卜式不满意。
【原文】

  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译文】汉朝接连打了三年仗,杀掉了羌军,灭掉了南北粤,番禺以西直到蜀南地区初次设置了十七郡,暂且按照他们旧有的习俗治理,没有赋税。南阳、汉中一带,各自按照地域的比例供给初设各郡吏卒的薪俸、食物、钱财,以及驿传所用的车马被服等用具。而初设置的各郡又时常有小规模的反叛,杀死官吏,汉朝就派遣南方官兵前往镇压,每隔一年需要一万多人,费用都靠大司农。大司农就用均输法调拨各地盐铁来补助赋税,所以能应付得了。但军队所经过的县,各县认为衹要供给无缺就行了,不敢说要减轻赋税法令了。
【原文】

  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贬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仅斡天下盐铁。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而许之。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封泰山,巡海上,旁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译文】
 第二年,是元封元年,卜式被贬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完全代替孔仅管理天下盐铁。桑弘羊以为各官各自做买卖相竞争,物价因此而飞涨,而天下所缴纳的赋税有的还不足以偿还转运所花的费用,就请求设置大农部丞几十人,分别掌管各郡国中的大农事务,各大农部丞又往往设置均输官和盐铁官,令边远地区各自以他们跟以前商人所贩卖的物价为赋税(命边远地区都以物价贵时,商人从该地区向外地贩运的物品为赋税,),而互相转输。在京城设置平准机构,总受天下输纳来的物品。召雇工匠制造车辆等器物,都由大农令供给费用。大农所属各机构全部垄断了天下的货物,物价贵时就卖出,贱时就买进来。这样,富商大贾就无法牟取大利,就会返本为农,而所有商品就不会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所以抑制天下的物价,就叫做『平准』。天子认为有道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天子向北到达朔方,向东封禅泰山,巡行海上,到达北部边境后,就回到京城。所到之处的赏赐,用去帛一百多万匹,金钱数以亿计,都取自大农。
注释
1均输
古代国家的财政制度 之一。创始于汉武帝时代。此前,郡国各地每年向朝廷贡献本地产物,由于道路遥远,交通不便,来往运输的费用往往超过贡物的原价,贡物也常常是劣等品。桑弘羊为大农丞(财政部次长) 时,创设均输法,即在大司农属下设均输官,派驻全国各地,令各地将应贡实物包括运输费按照当地最高价折算成钱,交给均输官,然后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各地的市场行情,在价低的地方购进各类货物,运往长安,或转卖到价贵的地方由平准官出售。
2.委输:转运,亦指转运的物资
3.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
无中情 發表於 2025-6-19 15:54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所载卜式事蹟考论

班固《汉书·食货志》与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所载卜式"死义"一事,实为西汉财政制度转型期之重要个案。卜式以牧羊之鄙夫,终至御史大夫,其"愿与齐习船者往死南粤"之请,表面为忠君报国之举,深层则折射武帝时期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推行时士人阶层之复杂心态。

考卜式事蹟,《平准书》载其"以田畜为事"而致巨富,武帝伐匈奴时屡次捐资助边,此与《食货志》所记"愿父子死南粤"前后呼应。细绎文本,卜式两次上疏时机颇具深意:首次捐财正值汉廷财政困窘,二次请战适逢桑弘羊推行均输法。其行为实为对武帝"与民争利"政策之柔性谏诤,所谓"死义"非必赴死,乃藉忠义之名行讽谏之实。

班固记载"天子下诏褒扬"一事,当与《盐铁论·刺复》篇相参看。文学贤良论及卜式时谓"牧民之臣,思富而忘贫",暗示其行为含有对官营经济之批判。武帝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之厚赏,恰暴露朝廷亟需树立"忠义"典范以化解政策阻力之意图。

至若"大农均输调盐铁助赋税"之制,卜式事蹟实为其生动注脚。元鼎二年(前115年)孔仅、东郭咸阳领盐铁事,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卜式于元鼎五年(前112年)请战南越,时间脉络显示其作为传统富民代表,面对国家资本扩张时之焦虑。所谓"官笼天下货物,平准物价",在卜式身上体现为个体经济伦理与国营垄断体系之冲突。

班固以"卜式死义"入《食货志》,其史笔之妙在于:既录朝廷褒扬之表象,又通过叙事编排暗示经济政策转型期之社会张力。相较于《平准书》侧重制度沿革,《食货志》更注重人物事蹟与制度之互动关系。卜式由捐财到请战的行为演变,实为西汉中期"富者役贫"向"天子与诸侯争利"转变的微观缩影。

要之,卜式个案的价值,在于揭示《食货志》"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的理想,与武帝时期实际推行的"与民争利"政策之间存在深刻矛盾。班固通过此事,既保存了西汉财政制度变革的鲜活细节,亦寄寓了对儒家经济伦理的持守,其"述而不作"的笔法下,实含"彰善瘅恶"之春秋大义。后世读此篇,当于制度记述外,更察其"人"与"制"互动之深意。
万伸 發表於 2025-7-19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所载卜式事略及西汉经济政策考论

《汉书·食货志下》与《史记·平准书》所载卜式"死义"事,实为西汉武帝时期财政政策转型之关键节点。卜式以齐相身份上书请缨征南越,其言"主忧臣辱"深合儒家忠义之道,然细考之,此事背后实折射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确立过程中士人阶层与皇权之复杂互动。

考卜式其人,《史记·平准书》载其"以田畜为事",本非儒生,然其屡次捐资助边,终得武帝赏识。此次请征南越,表面为忠义之举,实则反映武帝时期"富国强兵"政策下对民间资本的吸纳。武帝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之厚赏,非仅褒其忠勇,更具示范效应,意在引导豪强富民效忠中央。

《食货志》所载"大农均输""调盐铁助赋税"诸制,实为桑弘羊主政时期重要经济改革。均输之法,乃令郡国置均输官,将贡物折价运送他处贩卖,既减运输之劳,又收流通之利。平准则于京师设官,贵买贱卖以平物价。此二者相配,形成"官笼天下货物"之格局。太史公在《平准书》中直言"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然亦暗讽其"与民争利"之弊。

盐铁官营尤为关键。元狩四年(前119年),孔仅、东郭咸阳首倡盐铁专卖,官府募民煮盐而官给牢盆,敢私铸铁器者钛左趾。此制虽增国库收入,然《盐铁论》载贤良文学抨击其"与商贾争市利",导致"器多苦恶"。卜式作为既得利益者而效忠朝廷,恰说明武帝成功将部分豪强纳入官僚体系。

细绎文本,"平准物价"四字蕴含深意。此政策表面为调节市场,实则通过行政手段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全面推行均输平准,正是卜式获赏后不久,二者实有因果关联。卜式之"死义",标志着商人阶层对中央政策的妥协,而官府垄断流通领域,终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

要之,卜式故事非单纯忠义教材,实为西汉国家资本崛起的象征性事件。班固在《食货志》中将其与经济政策并置,正揭示出武帝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背后的财政逻辑。然官府过度干预经济,终酿成昭宣时期"民力屈,财用竭"之后果,此中得失,足为后世鉴戒。
清风 發表於 2025-8-28 17:05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所载卜式事,乃西汉财政史与士人精神之一大关节。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既见经济制度之变,亦彰士大夫“死义”之节,不可不察。

卜式者,本以牧畜致富,然其志不在积财,而在报国。当南粤反叛,天下骚然,式以“主忧臣辱”自誓,愿率父子与齐习船者赴死岭南。此非徒慷慨之言,实具春秋“大夫出疆,专之可也”之古义,亦合儒家“见危授命”之教。武帝褒以爵禄,非仅赏其忠,亦欲树为典范,以风天下。然卜式之价值,尤在其后反对盐铁专卖、均输平准之政时所言“烹弘羊,天乃雨”之谏。其所执守者,非仅经济主张,实为儒家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之王道理想。

《食货志》与《平准书》所载武帝时期之财经更张,实为一大变局。桑弘羊领大农,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诸法,其要在“官笼天下货物”。均输者,改诸侯贡物为就地变卖,另购京师所需,以省转运之费;平准者,官府贱买贵卖,以平抑物价,抑制商贾。此制虽增国库,然亦导致“万物不得腾跃”,民间经济活力受抑。卜式之谏,正是代表儒生与民间对朝廷过度敛财、与民争利之抗议。

然须明辨者,卜式之“死义”,非仅殉君之谓,实乃殉道之义。其面对朝廷财经政策之更张,敢于直言,乃至以“烹弘羊”为喻,此正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精神之体现。其志不在反对富国,而在反对苛敛;不在否定平准,而在追求正义。此种以道义谏诤经济政策之传统,成为后世儒者评价国家财政之重要尺度。

要之,卜式之事,既见西汉财政集权化之进程,亦显士人以道义匡济经济之努力。其“死义”精神,非独忠于一人一事,乃忠于生民之利、天下之义。读《食货志》《平准书》于此,可知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国家干预”与“民间自由”之张力早现于汉世,而儒者以道德理想规范经济制度之传统,亦由此而彰。此诚国学论世济民之要义也。

以上内容根据《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相关内容及儒家经济思想传统撰就,文约义丰,以彰卜式之节与汉世财经之变。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