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6|回覆: 2

[史學] 【漢書食貨志】下詩解2令民鑄錢物踴騰糶法錢必立禁私鑄幣禁不得術盜者雲起(賈誼【新書】卷32鑄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5 20: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下詩解2令民鑄錢物踴騰糶法錢必立禁私鑄幣禁不得術盜者雲起(賈誼【新書】卷32鑄錢)
題文詩: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
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
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然,
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漢興以為,錢重,
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黃金一斤.不軌,
逐利之民,蓄積余贏,以稽市物,物痛騰躍,
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
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稅租,
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
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為官吏.
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
文為半兩.除盜鑄令,使民放鑄.賈誼諫曰:
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
鉛鐵為它,巧者罪黥.鑄錢情非,殽雜為巧,
不可得贏;殽之甚微,為利甚厚.事有召禍,
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
隱屏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
日報其勢,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
百數及至,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眾夫,
法誘民,使入陷井,孰積如此!曩禁鑄錢,
罪積下;今公鑄錢,黥罪積下.為法若此,
上何賴焉?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
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
吏急而,壹之乎?則大煩苛,力不能勝;
縱而弗苛,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苟非其術,
?農事棄捐,采銅日蕃,釋其耒耨,
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穀不多;善人,
而為奸邪,願民,而之刑戮:將甚不詳,
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必曰禁.禁不得術,
其傷必大.何以圉之?令禁鑄錢,則錢必重.
重則利深,盜鑄雲起,棄市罪又,不足以禁!
奸數不勝,法禁數潰,銅使之然.故銅佈於,
天下其為,博矣.銅幣必專,之於君上,
私鑄必死,不禁則亂,捨本逐末,不得不禁. 【原文】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譯文】
秦國兼併天下,貨幣分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單位,是上等貨幣;銅錢的形質像周朝的錢,其正面文字為『半兩』,重半兩。而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就作為器物裝飾和寶藏,不作為貨幣,但各自隨時改變,輕重沒有常規。
【原文】
  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黃金一斤。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贏以稽市,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孝文五年,為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賈誼諫曰:
【譯文】
漢朝興起後,認為秦朝錢幣重而難以應用,改命百姓鑄造莢錢。黃金的單位恢復周制為斤。而不守法追逐利益的人以自己的盈餘蓄積貨物使市場上的貨物積聚在自己手裹,讓物價飛漲,米價達到一石一萬錢,馬匹一匹值一百金。天下平定後,高祖就下令商賈不得穿絲乘車,加重稅相來使他們受挫。孝惠帝、高后的時候,考慮天下剛剛安定,重新放鬆對商人的法律,但市井之人的子孫同樣不能成為官吏。孝文帝五年,由於錢更加多而且輕,就改為鑄造四銖錢,其正面為『半兩』二字。
【原文】
  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之甚微,為利甚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榜笞奔走者甚眾。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井,孰積如此!曩禁鑄錢,死罪積下;今公鑄錢,黥罪積下。為法若此,上何賴焉?
【譯文】
廢除盜鑄錢的法令,讓百姓任意鑄造。賈誼上諫說道:法律使天下都得以公開花錢僱人用銅錫鑄造錢幣,敢用鉛鐵摻雜而為奸巧的人,他的罪罰是黥。但鑄錢的情況是,沒有摻雜弄巧,就不能得到利益;而摻雜的越精妙,得到的利益就越豐厚。事情能招來禍害,法律能引起邪惡,如今令小民都能鑄造貨幣,各自躲藏着進行鑄造,打算禁止他們的厚利和姦巧,即使每天判處黥罪,這樣的形勢也不能停止。近來,百姓抵償其應負的罪責,多的一縣有一百,至於官吏所懷疑的,被鞭笞拷打因此逃亡的人甚多。制定法律來誘導百姓,使他們落入陷阱,沒有比這更多的!以前禁止鑄造錢幣,死罪積累到下面;現在公開鑄錢,黥罪積累到下面。制定這樣的法律,皇上將依賴什麼呢?
【原文】
  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虖,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苟非其術,何鄉而可哉!
【譯文】另外,百姓使用錢幣,各郡縣有所不同:有的用輕錢,一百再加若干;有的用重錢,即使所稱重量相同也不能被接受。依法制定的錢幣沒有立足之地,官吏着急就統一吧,又太煩瑣,而且力量不夠;放任自流不加以責罰吧,那麼市場上使用不同,錢幣就會極其混亂。如果得不到治理這種狀況的方法,百姓就不知往哪裹走才可以!
【原文】
  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穀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奸邪,願民陷而之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議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術,其傷必大。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故銅佈於天下,其為禍博矣。
【譯文】
現在放棄農事而去開採銅的入曰益增多,放下他們的農具,用爐炭冶煉錢模,不正當的錢一天天增多,五穀卻不見增多。善良的人心動而走上邪路,小心謹慎的百姓陷入刑戮,刑戮就會很不公平,這如何能忽略呢!國家知道憂患是這樣,官吏的議論一定說要禁止鑄錢。禁止鑄錢不得其法,傷害一定很大。命令禁止鑄錢幣,那麼錢幣一定貴重;貴重的話那麼利就大,偷着鑄錢就像雲一樣興起,棄市的罪刑又不足以禁止了。邪惡幾次沒有窮盡而法令禁止幾次崩潰,是銅所造成的。銅散佈天下,所以它所造成的禍害大矣。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4-2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與賈誼【鑄錢】篇所載貨幣政策之得失考

秦漢之際的貨幣制度變革,實為理解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之關鍵。【食貨志】所載"令民鑄錢"政策引發的連鎖反應,與賈誼【新書·鑄錢】篇的深刻批判,共同構成了我國早期貨幣理論的重要範式。

考秦制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珠玉龜貝僅作器飾,其制度之嚴整可見一斑。然漢初改制,以秦錢過重為由,更鑄輕小之莢錢,此一變局已埋隱患。太史公所謂"物踴騰糶"之狀,實為貨幣貶值之典型表徵——米石萬錢,馬匹百金,通貨膨脹之劇烈,令人駭然。惠帝、高后時雖重農抑商,然"市井子孫不得仕宦"之策,終未能阻經濟失序之勢。

至文帝五年改鑄四銖錢,除盜鑄之禁,尤見政策矛盾。賈誼之諫,直指制度缺陷:其一,"使民放鑄"實為"懸法誘民",使百姓陷於"黥罪日報"之困境;其二,郡縣錢法不一,輕錢需加若干,重錢反遭拒收,導致"市肆異用,錢文大亂";其三,更嚴重者在於"農事棄捐,采銅日蕃",動搖國本。此三者,可謂道儘自由鑄幣之弊。

賈生"法錢不立"之嘆,實為貨幣理論之精髓。其指陳"銅布天下則禍博"的見解,已觸及貨幣主權之核心——"銅幣必專之於君上"的主張,與近代貨幣國家化理論暗合。然當時"禁不得術"的困境,恰反映貨幣政策的兩難:嚴禁則"棄市罪不足以禁",放縱則"奸錢日多"。這種"盜鑄雲起"的困局,正是貨幣價值與使用價值分離後的必然結果。

細繹文本,可見賈誼已認識到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性。其批評"釋其耒耨,冶熔炊炭"的社會成本,與當代經濟學所謂"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高度吻合。而"奸數不勝,法禁數潰"的觀察,更揭示出制度設計若違背經濟規律,縱有嚴刑峻法亦難奏效。

此段經世之文,於今日觀之猶具深意。貨幣作為經濟血脈,其穩定關乎國計民生。漢初貨幣政策的反覆調整,恰說明宏觀調控之難:如何在"禁"與"放"間把握分寸?如何平衡"利民"與"利國"?賈誼提出的"專之於君上"方案,雖不免時代局限,然其重視貨幣統一性的思想,仍值得深思。後世王莽幣制改革之敗,唐代飛錢之興,乃至明清銀錢並用之局,莫不可於此中找到思想淵源。
唐侏 發表於 2025-5-1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與賈誼【新書】所載貨幣政策之辨正

【漢書·食貨志】下篇所載秦漢貨幣制度變遷,與賈誼【新書·鑄錢】篇相參照,可窺見西漢初期貨幣政策之困境。班固記秦制"幣為二等",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珠玉龜貝銀錫之屬僅作器飾,此實為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建立的貴金屬與鑄幣並行之貨幣體系。然所謂"各隨時而輕重無常"八字,已暗含幣制紊亂之伏筆。

賈誼【鑄錢】篇直指漢初"令民鑄錢"之弊。文帝五年(前175年)除盜鑄錢令,許民仿鑄四銖錢,此政策表面與民休息,實則導致"奸錢日多,物踴騰糶"(【鹽鐵論·錯幣】)。【食貨志】載"法錢不立",正與賈誼所言"禁非其道"相呼應。所謂"盜鑄如雲而起",非謂法令不嚴,實因政策設計存在根本缺陷:官方既未壟斷幣材(如銅礦),又未統一鑄造標準,致使私鑄者"摩錢取鋊"(【史記·平準書】),減重牟利。

細考賈誼奏疏,其主張"上挾銅積以御輕重"(【新書·銅布】),實為中國最早的貨幣國有化理論。其核心在於控制幣材(銅)、統一鑄權、規範流通三個層面,與【管子】輕重之術一脈相承。班固將此現象繫於【食貨志】,暗含對放任經濟政策之批判。武帝時"悉禁郡國鑄錢"(【漢書·武帝紀】),正是對賈誼理論的歷史回應。

當代學者考證,漢初私鑄錢實際重量多不足法定四銖,河北滿城漢墓出土文帝四銖錢,輕重參差達20%以上,可證賈誼"錢文大亂"之說。要之,西漢貨幣危機本質是中央與地方經濟控制權之爭,賈誼早見其弊而文帝未能用,終至武帝時方以五銖錢制度解決。此段貨幣史,於今日觀之,猶見國家金融主權與市場調控之永恆命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