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0|回覆: 2

[史學]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13王莽篡位興師動眾更為王田吏緣為奸谷賈翔貴盜賊群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5 09: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13王莽篡位興師動眾更為王田吏緣為奸谷賈翔貴盜賊群起
題文詩:
平帝崩後,王莽居攝,遂篡.王莽因漢,
承平之業,匈奴稱籓,百蠻賓服,舟車所通,
盡為臣妾,府庫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而富.
莽一朝,有其心意,未滿狹小,漢家制度,
以為疏闊.宣帝始賜,單于印璽,與天子同,
而西南夷,句町稱王.莽遣使易,單于印貶,
町王為侯.二方始怨,侵犯邊境.莽遣興師,
三十萬眾,欲同時十,道並出一,舉滅匈奴;
募發天下,囚徒丁男,甲卒,委輸兵器,
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海內,
擾矣,動欲慕古,不度時宜,分裂州郡,
改職作官,下令曰漢,減輕田租,三十稅一,
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豪民侵陵,分田劫假,
厥名三十,實十稅五,富者驕而,為邪貧者,
窮而為奸,俱陷於辜,刑用不,今更天下,
田曰王田,私屬,不得賣買,其男口不,
滿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與,九族鄉黨.
犯令,至死制度,又不定之,吏緣為奸,
天下謷然,陷刑者眾.後三年,莽知民愁,
詔諸食王,田及私屬,皆得賣買,勿拘以法.
刑罰,深刻它政,悖亂邊兵,二十萬仰,
縣官衣食,用度不足,數橫賦斂,貧困.
常苦枯旱,亡有平歲,谷賈翔貴.王莽末年,
盜賊群起,發軍擊之,將吏放縱.北邊青徐,
地人相食,雒陽以東,米石二千.莽遣三公,
將軍,東方諸倉,賑貸窮乏,分遣大夫,
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
流民入關,者數十萬,置養澹官,以廩之吏,
盜其廩飢,死者什八.莽恥為政,所至乃下,
詔曰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枯旱霜蝗,
饑饉荐臻,蠻夷猾夏,寇賊奸軌,百姓流離.
予甚悼之,害氣將究.歲為此言,以至於亡.   
【原文】
平帝崩,王莽居攝,遂篡位。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籓,百蠻賓服,舟車所通,盡為臣妾,府庫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滿,狹小漢家制度,以為疏闊。宣帝始賜單于印璽,與天子同,而西南夷釒句町稱王。莽乃遣使易單于印,貶釒句町王為侯。二方始怨,侵犯邊境。莽遣興師,發三十萬眾,欲同時十道並出,一舉滅匈奴;募發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轉委輸兵器,自負海江、淮而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海內擾矣。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分裂州郡,改職作官,下令曰:『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實十稅五也。富者驕而為邪,貧者窮而為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錯。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滿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與九族鄉黨。』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緣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眾。
【注釋】
句町國,很可能起源於商代,位於廣西、雲南、貴州三省區交界處。句町國在史籍記載中稱為西南夷,與滇國、夜郎國、漏臥國齊名。
戰國至西漢時期,是句町方國鼎盛時期。西林縣發現的銅鼓墓和銅棺墓,無疑說明這裏曾是句町國的政治中心之一,墓中出土的銅鼓、銅棺以及鎏金騎馬俑和車飾等,工藝水平非常精湛,反映了句町國的文明水平也是很高的。
據史籍記載,句町國在魏晉時仍存在。晉以後才未見史籍中,其國何時何原因消亡,一直是個謎。
【譯文】
平帝崩後,王莽攝政,他便篡奪帝位。王莽因襲漢朝治平相承的業績,匈奴稱臣,百蠻順服,舟車所通的地方,都是臣民,府庫百官的富有,使天下安逸。王莽有一天佔有了它,但他心意卻沒有得到滿足,鄙視漢家制度,認為它不精密。宣帝時開始賜給單于印璽,和天子相同,而西南夷鈎町則稱王。王莽就派遣使者更換單于的印璽,貶鈎町王為侯。這兩方開始心懷怨恨,侵犯邊境。王莽便發動軍隊,派遣三十萬的軍隊,打算同時分十路一同出發,一舉消滅匈奴;徵發天下囚徒、成年男子、兵士轉運軍用物資和兵器,從背靠大海的江、淮而到北邊,使者駕着車督促,海內被擾亂了。又動輒仿照古代,不考慮時宜,分裂州郡,改動官員的職能,設立官位,下令說:『漢代減輕田租,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稅,常有出錢以代服兵役的賦稅,殘廢疾病的人都要交納,而且豪民侵犯,分田奪取稅收。名義上是三十收一,實際上是收十分之五的稅、富有的人驕橫邪惡,貧困的人走投無路而走上邪路,都陷於無辜,刑具沒有閒置的。現在把天下田改名為王田,奴婢叫私屬,都不允許賣買。有家庭男子人數不滿八個,而田超過一井的,把多餘的田分給九族鄉親。』違反法令的,法令上要判處死刑,制度上又沒有確定,官吏以此為奸,天下怨聲鼎沸,陷入刑罰的人相當多。
【原文】  後三年,莽知民愁,下詔諸食王田及私屬皆得賣買,勿拘以法。然刑罰深刻,它政悖亂。邊兵二十餘萬人仰縣官衣食,用度不足,數橫賦斂,民俞貧困。常苦枯旱,亡有平歲,谷賈翔貴。
【譯文】
 三年後,王莽知道百姓悽慘,下詔令各王田以及私屬都可賣買,不要以法律拘捕。但刑罰峻刻,政治混亂。邊境上的士兵二十多萬人仰仗天子的衣食,費用不足,幾次殘暴徵稅,百姓更加貧困。常苦於旱災,沒有平安的年份,谷價飛漲。
【原文】
  末年,盜賊群起,發軍擊之,將吏放縱於外。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陽以東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將軍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置養澹官以廩之,吏盜其廩,飢死者什七八。莽恥為政所至,乃下詔曰:『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枯、旱、霜、蝗,饑饉荐臻,蠻夷猾夏,寇賊奸軌,百姓流離。予甚悼之,害氣將究矣。』歲為此言,以至於亡。
【譯文】
王莽末年,盜賊群起,派軍隊去攻打他們,將吏又在外放任士兵。北邊及青、徐地區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雒陽以東米一石二千錢。王莽派遣三公將軍打開東方的各糧倉救濟貧困百姓,又分頭派遣大夫、謁者教百姓煮草木為酪;酪不能吃,又增添了煩擾。流民進入關中的數十萬人,設置養贍官來供給他們,官吏又盜取了他們的供給物,飢餓而死的人十有七八。王莽對自己的政治感到可恥,就下韶說:『我遭受陽九的困厄,百六的會合,旱災、霜災、蝗災,荒年重現,蠻夷擾亂華夏,寇賊為非作歹,百姓流離失所。我很哀痛,恐怕氣數要完了。』每年都這樣說,一直到他消亡。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5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王莽改制之失,實為治國者千古鏡鑒。其文所述"吏緣為奸,谷賈翔貴,盜賊群起"諸象,乃制度乖舛之必然惡果。今試析其弊,以明經世之道。

一、承平之業而驟改祖制
王莽篡位之初,"因漢承平之業",府庫充盈,四夷賓服,此正"無為而治"之良機。然其"一朝有之,心意未滿",強改"王田"之制,違【周禮】"不易之地家百畝"之本義。班固謂之"狹小漢家制度",實指其不諳"法後王"之理。【孟子】言"不愆不忘,率由舊章",王莽妄更田制,恰犯"愆忘"之忌。

二、吏治敗壞與制度缺陷相激
"吏緣為奸"非獨官吏之過,實因改制過於繁複。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法簡而易行,刑省而奸禁。"王莽新制多仿【周官】,然失其"辨方正位"之精要,反成掊克之具。如"六筦"之法,本欲抑兼併,終致"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此即【管子】所戒"令繁則民詐"之驗。

三、經濟失控的禮制根源
"谷賈翔貴"暴露王莽貨幣改制之謬。其廢五銖錢而行"寶貨",違【漢書·律曆志】"權輕重,通有無"之貨幣本義。尤悖【鹽鐵論】"幣數變則民不信"之訓。史載其幣制"百姓憒亂,其貨不行",恰證【大學】"財聚則民散"之理。

四、盜賊群起的天人感應
【春秋】重"災異示警",王莽時"盜賊群起",實為政失民心之兆。董子言:"國家將有失道之敗,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莽不修德政而"興師動眾",終致"富者不得自保",正應【荀子】"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之誡。

結語:
王莽之失,在"慕古而不通變"(【文心雕龍】語)。其制看似法古,實違"通古今之變"的治道真諦。班固記此,非僅述史,實寓"為政在人"之深意。今觀【食貨志】此章,當悟制度變革須循"時中"之道——守【周易】"變通配四時"之訓,方免重蹈"緣奸翔貴"之覆轍。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7-26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王莽改制之失,誠為後世治國者之殷鑑。其文所述"吏緣為奸,谷賈翔貴,盜賊群起"諸象,實乃制度乖舛、政令失序之必然結果。今試析其弊,以明經世之道。

一、改制之本末倒置
王莽承"府庫百官之富"而"未滿狹小",其病根在於昧於"因勢利導"之理。【周易·革卦】有云:"天地革而四時成",然莽之改制,非順時勢之變,實為慕古而強革。其"王田制"欲復井田古法,卻無視漢代土地私有之實,猶如"刻舟求劍"(【呂氏春秋】),終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班固以"吏緣為奸"四字,道盡制度脫離實際之害。

二、經濟政策之失序
"谷賈翔貴"現象,實為貨幣改制混亂之果。王莽在位七年四改幣制,其"寶貨制"品類繁雜,竟至"百姓憒亂,其貨不行"。此正如【管子】所言:"刀幣者,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莽之幣制既失"平天下"之功,反成擾民之具,終使"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

三、社會控制之崩壞
"盜賊群起"非偶然之象,乃"興師動眾"之必然。【鹽鐵論】有言:"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莽以嚴刑推行新政,設"六筦"之禁,使"民搖手觸禁,不得耕桑",終致赤眉、綠林之變。此正如【孟子】所警:"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

四、歷史鏡鑒之思
王莽之失,在於以【周禮】為名而行違道之事。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改制當如"潤物無聲",莽卻"驟雨傾盆",其敗亡實為必然。後世王安石變法亦蹈此覆轍,司馬光評其"變更祖宗法度,掊克財利",可謂切中肯綮。

結語:
【食貨志】此段記載,實為"制度理性"之絕佳註腳。王莽之敗,非敗於篡位,而敗於不知"凡改革者,必因時制宜"(【朱子語類】)。今人觀史,當明"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之理,制度變革貴在循序漸進,切忌"緣木求魚",徒留青史笑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