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2|回覆: 3

[史學]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6侈靡悖本天下大祟國無蓄糧天下阽危【賈誼新書】卷28無蓄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3 19: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6侈靡悖本天下大祟國無蓄糧天下阽危【賈誼新書】卷28無蓄
題文詩:
管子:倉廩實則,民知禮節;衣食足則,
知榮辱.足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
未之嘗聞.人曰:一夫不耕,或為之飢;
一婦不織,或為之寒.生之有時,用之亡度,
物力必屈.天下,至孅,蓄積足恃.
今背本趨,末食,甚眾天下,之大殘也;
從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大賊;汰流淫佚,
侈靡之俗,日以長是,天下大祟.殘賊公行,
莫之或止,大命泛,莫之振救.生之甚少,
靡之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
幾四十,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
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賣爵鬻子,既或聞耳.
安有天下,阽危若,上不驚者!世有飢,
之行,禹湯被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
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
百萬之眾,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勇力者聚,徒而橫擊,夫羸老,易子孫,
其骨政法,未畢通也,遠方疑者,並舉爭起.
為人上者,而圖之,豈將有及?禹有十年,
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湯有十年,之積故勝,
七歲之旱.夫積貯者,天下大命.苟粟多而,
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
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不至?今毆民,
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人,各食基力,
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
人樂其所.,富安天下,而直為此,
廩廩竊為,陛下惜之!有備無患,備戰備荒.
民者國本,食者民本,本立道生,治國常蓄. 
   【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譯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譯文】  管仲說:『倉庫充足後才知道禮節』。百姓物資不充足而可治理的,從古代到現在,還沒曾聽說過。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種,就有人受到飢餓;一個婦女不紡織,就有人要受到寒冷。』生產物資有季節,而使用卻沒有節制,那麼物資一定會窮盡。古代治理天下,相當細緻和全面,所以他們的積蓄足以放心。現在背棄根本,趨向末端,吃閒飯的人相當多,這是天下最大的傷害;過分奢侈的風俗,一天一天地增長,這是天下最大的害處。殘忍暴虐的行為公開進行,沒有人來制止;國家大命將傾覆,沒有人來拯救。生產的人更加減少而浪費的人更多,天下的財產怎麼能不竭盡呢?漢朝建立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積累尤其值得哀痛。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要感到畏懼;年成很壞沒有收入,就要賣官位和孩子。聽說了這些,哪裹有治理天下面臨危險像這樣但皇上仍不震驚的呢!
【原文】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譯文】
世上有荒年,這是上天的安排,大禹、商湯已遭受到了。假使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旱災,國家用什麼去救濟?突然邊境上有急事,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國家拿什麼作為糧餉?戰爭和旱災同時發生,天下就會相當窮困,有勇力的人聚眾閘事,疲憊的男子衰弱的老人交換孩子而咬他們的骨頭。政治不一定行得通,遠方的和君主相比擬的人一同爭着起事,於是驚駭着去圖劃這件事,難道還來得及嗎?
【原文】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譯文
積累貯藏,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粟多而且財物有餘,幹什麼事不成功呢?進攻就能奪取,防守就會堅固,進行戰爭就取得勝利。使敵人歸順,使遠方的人歸附,招集什麼而不到來呢?現在驅逐百姓回歸到農業,都附着於根本,使天下的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食物,工商業不務農而食的人轉向農作,那麼積蓄充足,人人高興自己所從事的事。可以使天下富強安定,卻形成這樣一種危險局面,臣私下為陛下惋惜!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11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與賈誼【新書·無蓄】所論,實為治國之要道,經濟之根本。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言民生為教化之本,經濟為道德之基。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蓄積之重、侈靡之害。

一、經濟基礎與道德教化之關係
管子之論,揭示物質與精神之辯證。【孟子·梁惠王上】言『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正與此相通。賈誼【新書】痛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實本【管子】而發。蓋饑寒起盜心,凍餒生奸宄,未有民乏衣食而能興禮樂者。故【論語】載孔子『先富後教』之策,【尚書·洪範】列『食貨』為八政之首,皆此理也。

二、蓄積不足之患
【食貨志】引古語『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此【呂氏春秋·上衣】之文,亦見【淮南子·主術訓】。其要義在強調生產與分配之平衡。賈誼謂『國無蓄糧,天下阽危』,直指漢初經濟凋敝之弊。晁錯【論貴粟疏】言『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可互為參證。蓄積之政,非徒藏粟於倉,實為調節豐歉、穩定民生之策,【周禮】遺人、倉人之職即其制也。

三、侈靡之害與重本抑末
侈靡之禍,尤甚於天災。【新書·瑰瑋】痛斥『雕文刻鏤害農事,錦繡纂組傷女工』,與【食貨志】所載文帝詔『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同調。此儒家『重本抑末』思想之體現,【鹽鐵論·本議】中賢良文學與大夫之辯,即聚焦於此。然需辨明:抑末非絕工商,乃防其過度侵奪農本,此賈誼主張『驅民歸農』之深意。

結語
觀【食貨志】與【無蓄】之論,可知治國當以『蓄積足民』為先。今日讀之,猶有深警:經濟基礎不固,則教化禮樂皆成空談;蓄積制度不立,則危機必至。昔人所謂『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者,豈非今世宏觀調控之先聲?學者當於此深味傳統經濟思想之現代價值。

(全文約780字)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8-28 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與【賈誼新書·無蓄】辨義:侈靡悖本與蓄糧安國之道

【漢書·食貨志】引管仲之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語實為治國之本。民無衣食之足,而欲求禮義之興,自古未嘗有也。賈誼【新書·無蓄】亦痛陳蓄積之要,二者皆深明經濟乃教化之基,民生乃國家之本。

管子之言,非獨言經濟,實通於禮義。蓋人必先免於饑寒,而後可導之以廉恥;必先足於溫飽,而後可教之以榮辱。若民生日蹙,饑寒交迫,雖日誦詩書、頻施刑罰,亦難遏其趨利避害之本能。故【食貨志】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實為至論。

賈誼【無蓄】篇尤斥侈靡之害。其時富者競相奢靡,貧者饑寒無告,社會蓄積空虛,一旦天災兵禍,則國將不國。其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織,或受之寒』,非僅言個體生計,更喻指國家生產體系之脆弱。若舉國逐末棄本,輕農重商,則根基動搖,雖有金玉滿堂,終無救於危亡。

觀二者所論,其要旨一也:
一曰 重本抑末。農業為天下之本,耕織為民生之基。若輕稼穡而貴珍奇,則衣食之源竭矣。
二曰 蓄積備荒。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則國非其國也。
三曰 節制侈靡。上行下效,奢風若熾,則物力凋敝,民心渙散,天下必亂。

昔者禹湯之世,雖有水旱而民無菜色,以其蓄積多而備先具也。若漢初之困,乃至天子駕駟難求,將相乘牛車,正由秦末侈靡無度、蓄積空虛無繼。賈生所言『天下阽危』,實非危言聳聽。

故治國者,必務農桑、實倉廩、儉侈靡、重蓄積。如此則雖有天災人禍,民有所恃,國有所守;教化禮義,方可行焉。今讀【食貨志】與【無蓄】,猶覺其聲如鐘磬,警醒千古:捨本逐末者必亡,無蓄侈靡者必危,此乃天道人事之必然,不可不察也。

以上內容圍繞『重本抑末、蓄糧備荒、節制侈靡』展開,緊扣經典文本進行互證,以專業語體闡釋治國之道,共計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