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6|回复: 2

[史学]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1四民分业交能易作食足货通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选贤授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4-20 1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1四民分业交能易作食足货通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选贤授职
题文诗:
洪范八政,一食二货.食谓农殖,嘉谷,
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
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
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而食;日中为市,致天下民,
聚天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
食足货通,后国实民,富教化成.黄帝以下,
百姓,使民不倦.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
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
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天地大德,
曰生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
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
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故曰不患,
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盖均亡贫,
亡寡,亡倾.是以圣王,域民,
城郭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市肆,开以通之;
庠序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
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
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
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四民分业,
交能易作,使民致富,选贤任能,黜陟幽明.
《原文》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译文】
《洪范》的八种政务官员中,一是管民食的官,二是管财货的官。食是指农民生产的可以吃的好谷,货是指可穿的布帛,以及金刀龟贝,用来分配财产扩散利益以通有无。遣两者,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从神农的时代就开始兴起。“砍下木头作为耜,弄弯木头作为耒,把耒耨的好处传给天下”,这样食物就充足了;“到中午时就形成了集市,招来天下的人民,聚积天下的货物,交换后就走开,使他们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流通了。食物充足货物流通,然后国家充实人民富足,这样政教风化就形成了。黄帝以下“为百姓变通,使他们不感到厌倦”。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把天时节令告诉给人民”,舜帝在“百姓开始饥饿”时任命后稷,把造作为政治的首位。大禹平定了洪水,安定了九州,规范了田地,各自根据所出生的远近,把田赋交到盛贡物的椭圆竹器中,劝勉天下交换有无,万国就得到治理。
商、周的强盛,《诗》和《书》上有所记述,主要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加以教育。所以《易》上称“天地的大德是生命,圣人最宝贵的事物是帝位;怎么守住帝位叫仁,怎么聚积人叫财。”财物,是帝王用来聚积人员保守帝位,抚养群众,顺从上天的恩德,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所以说:“不担心少而担心不平均,不担心贫苦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苦,协调了就没有多寡,安定了就不会倾覆。”因此英明的君王界定百姓,就建筑城邑让他们居住,在井田中建屋庐使他们平均,开设市场使他们进行财物流通,设立学校来教育他们;士、农、工、商,四种人有自己的事业。学习后来做官叫士,开辟土地生产谷物叫农,利用技术制成器物叫工,流通财物买卖货物叫商。英明的君王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四种人根据自己的力量承受职责,所以朝廷没有荒废的官员,城邑没有闲游的人,地上没有荒芜的田地。
顾查卒 发表于 2025-5-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发微——论四民分业与政教之本

《洪范》八政以"食货"居首,班固于《汉书·食货志》开篇即揭示"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的治国要义。此段经文实蕴含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精髓,今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食货之本:自然经济之伦理基础
"食谓农殖嘉谷"与"货谓布帛金刀"的界定,体现"农本商末"的古典经济观。许慎《说文解字》释"货"为"财也",而班固特强调其"分财布利通有无"的功能,可见汉代已认识到商业流通之必要性。神农氏"斫木为耜,煣木为耒"的典故,暗合《周易·系辞》"备物致用"的思想,揭示物质生产乃文明发展之基。

二、四民分业:社会分工的礼制规范
"士农工商"四民体系在《管子》《周礼》中已有雏形,至汉代形成完整理论架构。郑玄注《周礼》云:"交能易作,谓各业其能,互相交易。"此制度设计既保障专业效率,又通过"市廛而不税"等政策促进流通,与《孟子》"通功易事"之说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将"选贤授职"与"教化成"并提,暗示职业分工亦具教化功能。

三、政教相济:经济与伦理的辩证关系
"民富而教化成"语本《论语》"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先饮食而后教诲",正可与此互证。汉代循吏常以"劝农桑、兴教化"并称,如《后汉书》载召信臣"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教化大行"。这种"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思想,实为儒家德政学说在经济领域的实践。

结语:
《食货志》此段经文虽简,却构建起"生产—分配—教化"的完整治理逻辑。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其"交能易作"的协作精神与"食足货通"的均衡理念,仍具重要启示意义。班固通过食货制度的论述,最终指向《大学》"生财有大道"的政治理想,此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之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注疏体例,引证《说文》《周礼注》等经典注疏,并融入汉代政治实践案例,呈现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维度。)
半夜遛腿 发表于 2025-5-11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发微——释"四民分业"与"食足货通"之治国要义

《洪范》八政以食货为先,班固于《汉书·食货志》开篇即揭橥"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的经典定义。此二端实为生民之本,其思想渊源可上溯至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的农耕文明起源。本文试就志文所载"四民分业交能易作"的经济伦理与"食足货通国实民富"的治国之道,作三重义理阐发。

一、四民分业的本源性制度设计
《食货志》承《周礼》"九职任民"之制,确立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体系。其精微处在于"交能易作"的辩证思维:既强调"各精其业"的专业化分工,又注重"通功易事"的社会协作。农殖嘉谷、工制器械、商通有无、士司教化,四民各尽其能而互补共生。这种制度设计暗合《周易》"百姓与能"的治理智慧,较之管仲"四民定业"说更显动态平衡。班固特以"教化成"三字点明:职业分化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道德教化之基。

二、食货相须的辩证关系
志文以"食足货通"为治国枢要,深得《尚书》"懋迁有无化居"之旨。食者民之本,货者财之流,二者如阴阳之相济:农耕保障粮食安全,是为"本富";商贸促进物资流通,是为"末通"。这种"本末相维"的经济观,既不同于《老子》"绝巧弃利"的返古主张,亦有别于《管子》"利出一孔"的干涉政策。班固通过追述神农制耒耜、黄帝作货币的传说,揭示食货并重的治理传统,实为对武帝盐铁专卖政策的隐性批判。

三、国实民富的治理境界
"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构成完整的治理逻辑链。其要义有三:物质丰足是教化基础,此即《论语》"富之教之"的次第;财富分配须"损有余补不足",暗合《孟子》"制民之产"思想;最终达致"选贤授职"的政治清明。这种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贯通思考的理路,彰显汉代儒家"正德、利用、厚生"的整全视野。尤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将货币称为"分财布利"之具,强调其调节社会财富的伦理功能,较之桑弘羊"富国非一道"的功利主张更具道德考量。

结语:
《食货志》开篇微言大义,以食货为经纬,编织出经济伦理与政治教化的完整图景。四民分业奠定社会结构,食货流通激活经济血脉,最终指向"教化成"的文明境界。这种将物质生产与精神教化相贯通的治理智慧,对当代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仍具启示意义。班固通过历史叙述建构的这套经济哲学,实为汉代儒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