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8|回復: 3

[史學] 【史记平准书】诗解8商贾积货逐利多赋无得籍田卜式散财输委灭胡不为求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9 20: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记平准书】诗解8商贾积货逐利多赋无得籍田卜式散财输委灭胡不为求官
题文诗:
商贾以币,之变,积货逐利.于是公卿,
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
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其,禁钱以振,
元元宽贷,赋而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
贫者畜积,无有皆仰,给于县官.异时算轺,
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贾人末作,
贳贷卖买,居邑稽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
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
诸作有租,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
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以一;商贾人轺,
车二;船五丈以,上一.匿不自占,
占不悉报,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
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
得籍名田,以便农人.敢犯令者,没入田童.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中郎,爵左庶长,
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初卜式者,
河南人也,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
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
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
田宅而弟,尽破其业,辄复分予,弟者数矣.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
家之半资,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欲官乎?
式曰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使问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
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所居人皆,
从式式何,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使者:
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
以为贤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
匈奴可灭.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
化而乱法,陛下勿许.于是,久不报式,
数岁罢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
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
大徙皆仰,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
二十万予,河南,以给徙民.河南,
富人,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
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
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予县官是,富豪,
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
式终长者,故尊显之,以风百姓.情怀家国
卜式真情,忧国忧民,,财散情聚,财聚情散,
位卑未敢,忘忧其国,非为名利,助人为乐.
  【原文】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振元元,宽贷赋,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以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童。』
【注释】
缗钱令:首先针对当时的商人和手工业主,对他们所有的钱、物征税,其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扩大了征收范围,凡豪家及中产之家的财产,包括缗钱商货、车、船、田宅、牲畜、及至奴婢等,均在征税范围,需要一一评定,汇总征税。这种做法,必须遭到豪富巨商的抵制;或以多报少,或匿而不报,不愿分财以应国家之需。

其实,汉武帝早已估计到这个问题,颁布税法时,即有罚则规定。所以,当豪富巨商争相匿财时,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颁布告缗令,并任命杨可主持告缗工作,鼓励大家揭发检举偷、漏税之人;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还出赏格,对告缗者赏给查出财的之半。其结果,『杨可靠缗遍天下』,中层以上之前大抵皆被告,国家因此而得到大批财物。抄没来的财物上亿,罚没的奴婢也成千上万,没收充作公田的土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房宅亦相应没收。
【译文】
 商人趁着变更币制之机,囤积货物以追逐利润。于是公卿建议说:『郡国经常遭受灾害,贫民没有产业的,招募他们迁徙到地多而富饶的地方。陛下为此降低膳食等级、节省费用,拿出皇宫中的钱来赈济百姓,放宽借贷的利率和赋税等级,然而百姓仍不能都去田亩中耕作,商人的货物价格不断增加。贫民还是没有积蓄,都仰赖县官供给衣食。以前朝廷按轺车纳税,按商人所拥有的缗钱征收不同比例的赋税,请允许继续征收。那些属于末作的商人凡赊贷买卖,屯积居奇,以及营商取利的人,即使没有市籍,也要各自按自己的货物,赀产认定应占的算赋等级,通常是缗钱二千为一算。诸种手工行业有租税以及冶铸业的人家,大抵四千缗为一算。不属于官吏的三老、北部边境的骑士,有轺车一辆为一算;商人有轺车一辆为二算;有船长五丈以上的为一算。有隐匿不自度赀产,或隐瞒部分赀产的,罚到边境戍守一年,没收赀产。有能告发的,给予被告发者赀产的一半。商人有市籍的,连同他的家属,都不许占有土地,以有利于农民。有敢违犯此令的,没收为他种田的田仆入官。
【原文】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译文】 天子又想起了以前卜式的建议,召来卜式,让他担任中郎,封为左庶长,赏赐良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事。
【原文】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原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当初,父母去世后,留下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就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给弟弟。从此卜式入山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买了田地宅舍。他的弟弟却家业尽破,卜式每每再分给他一些。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没有要对天子说的话。』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原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 。』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汉军屡次出征,浑邪王等人投降,县官花费很大,仓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卜式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于是赐给卜式免戍边徭役四百人的权力。卜式又把它全都交给县官。那时富豪人家为了逃税争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衷于输资帮助官府。天子于是认为卜式的确是位有德长者,才给他显官尊荣以诱导百姓。
廖目 發表於 2025-7-17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平准书》所见西汉经济政策与卜式之义——兼论司马迁对"利""义"之辨的史笔深意

《史记·平准书》所载"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一事,实为武帝时期经济政策转折之关键。太史公以"币变"二字点出币制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商贾乘政策空隙囤积居奇,正应《管子·国蓄》"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之警示。公卿"募徙贫民于广饶"之议,表面为救灾良策,实则暴露官府对流通领域失控的补救,与《盐铁论》所述"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形成互文。

考"禁钱以振元元"之政,乃承文帝"弛山泽之禁"遗意,然武帝朝特殊处在于将赈济与赋税宽免结合。所谓"宽贷赋而民不齐出南亩",暗含对《周礼·大司徒》"荒政十二"中"薄征"政策的变通。然细绎史文,此政实效有限,盖因商贾资本已渗透生产领域,形成"积货—逐利—兼并"的恶性循环,恰如晁错《论贵粟疏》所忧"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

卜式"散财输委灭胡不为求官"之举,在太史公笔下具有双重深意:其一,以牧羊喻治国乃承《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之思,暗讽公卿不如匹夫;其二,"输家财半助边"直指《孟子·梁惠王》"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卜式反复辞官而终任御史大夫,这一吊诡现象实为司马迁对武帝用人政策的隐微批评——表面尊崇道德楷模,实则将道德工具化。

就经济思想史而言,此段记载凸显西汉"本末之争"的深化。商贾资本膨胀导致"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晁错语)的悖论,而卜式现象则反映传统义利观在专制皇权下的异化。太史公以"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的并置书写,揭示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既要打击豪强,又需依赖民间资本,恰似《韩非子·五蠹》所言"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卜式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尤具匠心。其"牧羊助边"与商贾"积货逐利"形成强烈反差,而天子"风百姓以助边"的诏令,恰似《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的反讽式运用。这种"见盛观衰"的笔法,正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典型体现。后世王夫之《读通鉴论》指武帝经济政策"始以利民,终以病民",可谓深得太史公三昧。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7-19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平准书》商贾积货之政与卜式散财之义析论

太史公《平准书》此章所载,实为武帝时期经济政策与民间义行之重要实录。其文虽简,然内涵深广,今试析之。

一、商贾积货与赋税政策之辩证
"商贾以币之变而多积货逐利"一语,揭示当时货币改制背景下商人囤积居奇之现象。考武帝元狩年间行"白金三品"币制,商贾遂利用币值变动牟利,此正《平准书》前文"富商大贾财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之延续。公卿奏请"多赋"商贾,实为"算缗令"之先声,然"无得籍名田"之但书,反映朝廷抑制兼并而不敢尽夺商贾之产的矛盾心态。此政策之两难,恰为汉代"重农抑商"思想在实践中的困境写照。

二、灾异应对与移民政策之深意
"郡国颇被灾害"之对策,承袭晁错《论贵粟疏》"徙民实边"之策而有所发展。其特别强调"贫民无产业者"的迁徙标准,体现汉代"授田制"崩溃后对失地流民的制度性安置。值得注意的是"出禁钱以振"的财政手段,此乃汉代首次明确记载以皇室财政(少府钱)赈济灾民,开后世"内帑赈灾"之先例。至"宽贷赋"之政,实为"三十税一"祖制在非常时期的变通,反映汉代赋役制度中"不夺农时"的基本原则。

三、卜式义行与商人伦理之重构
卜式"散财输委灭胡"之事,当与元狩四年漠北之战背景合观。《平准书》特书其"不为求官",恰与公孙弘、桑弘羊等"以利进"者形成强烈对比。考卜式本为牧羊人,其"分财助边"的行为模式,实为《史记·货殖列传》"人富而仁义附焉"的典型例证。武帝初"尊卜式以风天下",后竟令其牧羊上林苑,此中微妙转变,正可见专制君主对民间义行的工具化利用。

要而论之,此段文字虽仅百余言,然涵盖西汉经济政策三大核心议题:商贾管控的尺度、灾异财政的运作、民间资本的引导。太史公以"民不齐出南亩,商贾滋众"作结,暗喻本末倒置的社会危机,其"见盛观衰"之笔法,于此可见一斑。后世读《平准书》者,当于此等关节处细察汉代经济制度之得失,方不负史公"述往事,思来者"之深意。

(全文798字)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8-28 21:15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第八节所载,实为武帝时期经济政策与社会风气变迁之缩影。其文聚焦商贾逐利、朝廷赋税调整及卜式散财输委之事,折射出国家财政与民间资本之互动关系。

当是时,因币制屡更,商贾乘时变而囤积货物,以谋巨利。太史公笔下的“积货逐利”,不仅揭示商人资本扩张之态势,更暗讽其脱离本业、投机牟利之风气。公卿遂进言:郡国受灾,贫民失所,当迁之于广饶之地,使之安业;陛下亦损膳省用,拨禁钱以赈元元,宽贷赋税,欲使民归于农。然则政策虽善,实效未彰,“民不齐出南亩”一语,道出农商失衡、本末倒置之困局。

其间尤值得注意者,乃卜式之事。卜式以牧羊致富,然其散家财助边用,愿输委以灭胡,而不求官爵。其行径与逐利商贾形成鲜明对照。武帝尝欲以卜式为榜样,教化天下商贾,令其效法输财之义,然应者寥寥。此间矛盾,既见朝廷与商贾在利益分配上的张力,亦反映出国家在调动民间资本时所面临的道义与功利之辩。

司马迁于《平准书》中屡言“多赋”“无得籍田”,实指朝廷为应对财政压力,既加重赋税,又试图限制商人兼并土地,然其效果有限。商人资本仍不断流向囤积与借贷,进一步加剧社会贫富分化。而卜式之“不为求官”,则暗示一种非功利性的财富伦理,然其终究未能成为主流。

此段文字虽简,却深具史识。太史公不仅录事实,更透过经济现象揭示世态人心:国家政策与民间资本之博弈,逐利之风与重农理想之冲突,以及个体道德在时代洪流中的微光。读之可悟,经济之事,终不离人心世道。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