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復: 3

[史學] 【史记·平准书】诗解3中外骚扰财赂衰秏入物补官出货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8 20: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记·平准书】诗解3中外骚扰财赂衰秏入物补官出货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
题文诗:
自是之后,严助以及,朱买臣等,招来东瓯,
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司马相如,
唐蒙开路,西南夷乃,凿山信道,千余里,
以广巴蜀,巴蜀民疲.彭吴贾灭,朝鲜,
沧海之郡,则燕齐间,靡然发动.王恢,
设谋马邑,匈奴绝亲,侵扰北边,兵连不解,
天下苦劳,干戈日滋.行者,居者,
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坏巧法,财赂衰秏,
而不.入物补官,出货除罪,选举陵迟,
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
自此始也.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
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所,占河南地,
筑朔方城.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
千里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
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
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
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
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又兴,
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辽远,自山东咸,
被其劳费,百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
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
郎始于此.屯垦戍边,开疆拓土,汉武帝功,
文功武备,修通道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非我族者,其心必异,保境安民,匈奴必击.
【原文】
  自是之后,严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信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坏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
【注释】
东瓯国(又名东越国)是越王无疆次子蹄所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浙江省南部。
其前身是东瓯部落,是汉族先民的一支。无彊伐楚失败后,由于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继承人,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闽越国,次子欧阳蹄(又名欧阳宰勋)在欧余山之南建立瓯越国,以欧阳为国姓。
东瓯国存在仅54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谋反,想策动东瓯王追随他,闽越王不从,"独东瓯从吴"。吴王事败之后,东瓯王受汉廷之命,杀掉刘濞以谢罪,因此得以保全。刘濞之子刘驹"亡走闽越"、怨恨东瓯王,屡屡怂恿闽越王"击东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王受困,粮食将尽,派人向汉廷告急求救。汉武帝即命将从会稽发兵,"浮海救东瓯"。援军未到,闽越王已撤军。东瓯国自知无法抵抗闽越王的不断侵扰,只得请求汉廷准其"举国徙中国",得到许可,于是末代瓯王欧望率领宗族及部众4万余人迁移于庐江郡(今安徽巢湖周围),从此国灭。汉武帝任命严助会稽郡太守,使闽越国不敢轻举妄动,东瓯旋即被收归中原王朝所有。
2以物送人。
【译文】
从此以后,严助、朱卖臣等招徕东瓯,发动了对两越的战事,江淮之间费用浩大,从而变得萧条而烦乱。唐蒙、司马相如开通西南夷的道路,为此凿山劈岭,修路一千多里,以扩大巴蜀与外界的联系,巴蜀的百姓因此疲惫不堪了。彭吴开通入秽貊、朝鲜的道路,设置了沧海郡,燕齐之间如风靡草偃一般骚动起来。及至王诙在马邑设计谋袭击匈奴,匈奴与汉断绝和亲关系,不断侵扰北部边境,兵连祸结,局势不得缓解,天下的百姓都因此被加重了劳役,叫苦不迭,而战争还是日甚一日。外出服役的士兵要随身自带衣食器具,留守后方的则要负责继续运送,内外扰嚷骚动,都为战争而忙碌,百姓贫穷疲弊只能玩弄手段逃避法令,国家财物衰竭消耗而不足于用。于是推行了向官府交纳物资的人可以充补官额,出具货赂的可以除罪,选官制度被逐渐破坏,廉耻不分,有武力却强暴的人被重用,法律严酷而命令繁琐,善于为国刮财谋利的官员从此产生了。
【原文】
  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东至沧海之郡,人徒之费拟于南夷。又兴十万余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译文】后来汉朝将领每年以数万骑出击胡人,直到车骑将军卫青时,才收复了被匈奴强占的河南地区,修筑了朔方城。那时候,汉朝正在打通西南夷的道路,动用数万人,从千里之外肩扛担挑运送粮食,大约每十余钟运到的只有一石,将钱币散于邛、僰(bó,伯)地区以招徕那里的人民。几年之后,道路还没有开通,那里的蛮夷人乘机屡次进攻,官吏发兵诛杀他们。以巴蜀地区的全部租税不足以维持这种局面,于是招募豪民在南夷地区种田,将收获的粮食卖给当地县官,而到京都内府支取粮款。向东开凿通向沧海郡的道路,人工的费用与南夷相仿佛。又调发十万多人修筑并守卫朔方郡,水陆运输的路程极为辽远,自山以东都承受了这个负担,花费数十万以至百万万,府库更加空虚。于是招募百姓能向政府缴纳奴婢的,得以终身免除租赋徭役,原是郎官的增加品级,以及纳羊者得郎官,就始于此时。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4-14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所载汉武帝时期财政困局析论

《平准书》此段文字,实为司马迁对武帝中期国家财政危机的深刻剖析。太史公以"中外骚扰,财赂衰耗"八字为纲,层层揭示扩张政策下社会经济的系统性溃坏,其笔法之精严,足为后世史家范式。

一、边疆经略的财政代价
严助、朱买臣经略两越,唐蒙、司马相如开拓西南夷,彭吴经营朝鲜,王恢谋马邑,这一系列边疆行动构成完整的空间叙事。太史公以"萧然烦费""民罢""靡然发动"等语,精准量化各区域承受的经济压力:江淮物资耗竭、巴蜀民力疲敝、燕齐动员过度。尤以西南夷道"千里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最为触目,运输损耗率达99%,暴露古代后勤体系的致命缺陷。

二、社会秩序的全面崩坏
财政危机引发制度异化,"入物补官,出货除罪"实为卖官鬻爵的制度化。此制始于文帝纳晁错"入粟拜爵"之策,至武帝时恶化为"选举陵迟,廉耻相冒"。班固《汉书·食货志》载此时"吏道杂而多端",官爵沦为商品,价值体系彻底颠倒。更可骇者,"武力进用"导致军功集团把持仕途,文治传统由此中断。

三、经济措施的饮鸩止渴
"兴利之臣"桑弘羊辈推行盐铁专卖、均输平准,表面"府库稍实",实则割股啖腹。募民入粟、入奴婢、入羊等政策,本质是财政货币化的畸形发展。朔方筑城"费数十百万",沧海郡"人徒之费拟南夷",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终成拖垮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史公此篇深意,在于揭示扩张主义与民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其记卫青取河南地,特书"筑朔方"而不言战功,暗讽"广地不仁"之理。当代读史者当鉴古知今:任何脱离民力基础的宏图伟业,终将陷入"财赂衰耗而不赡"的历史循环。
佽飞 發表於 2025-4-28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所载汉武帝时期财政困局与制度崩坏之鉴

太史公于《平准书》此章,实揭武帝开边拓土之经济代价与吏治危机。所谓"中外骚扰,财赂衰秏"八字,可谓西汉鼎盛时期隐忧之总纲。严助、朱买臣招抚东瓯,经略两越;司马相如、唐蒙凿通西南夷道,虽彰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王化理想,然江淮萧然、巴蜀疲敝之状,已暴露过度扩张与民力透支之矛盾。

考其财政应对之策,"入物补官,出货除罪"实为饮鸩止渴。按《汉书·食货志》载,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置武功爵十七级,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此制表面充盈府库,实则破坏选官制度之根本。《周礼》所载"以德诏爵,以功诏禄"的选贤任能传统,至此沦为"市道之交"。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而"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正反映权力商品化对道德根基的侵蚀。

细绎太史公笔法,其叙唐蒙开西南夷道"千余里以广巴蜀",而紧接"巴蜀民疲"四字,深得《春秋》褒贬之法。司马迁曾亲历西南,其《自序》言"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故知"凿山通道"之劳民伤财。此与《盐铁论》中文学贤良所抨击"边郡之士饥寒于外"互为印证,揭示扩张政策下中央与地方的张力。

尤可注意者,"彭吴贾灭"四字,注家历来争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说,谓当指商人彭吴因贾货而灭身,反映商业资本在官营经济挤压下的悲剧。此说若确,则更见武帝时期"与民争利"政策之酷烈。然无论作何解,此语与后文"廉耻相冒"相应,构成对整体性社会价值溃败的沉痛书写。

此段史鉴于今犹有深意:国家扩张须量国力而行,制度设计当以养廉耻、重德行为本。宋人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特详载此段而评曰"穷奢极欲,繁刑重敛",正是窥见太史公深意。读史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不负古人"述往事,思来者"之志。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5-2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记·平准书》所载武帝时期财政困局析论
太史公于《平准书》第三段,以如椽之笔勾勒汉武帝开疆拓土背后的经济危机,其文质而赅,事核而直,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拓边政策与民生凋敝
严助、朱买臣招抚东瓯、经略两越,司马相如、唐蒙凿通西南夷道,看似"广土斥境"的雄图,实则以江淮萧然、巴蜀疲敝为代价。"萧然烦费"四字,直指战时经济对民生之摧残。太史公不直言军费之巨,而述"凿山信道千余里"的工程浩大,以空间之广暗示耗费之巨,此春秋笔法也。彭吴灭朝鲜而沧海郡虚,更见扩张政策与地方凋弊的因果关系。

二、卖官鬻爵与吏治崩坏
"入物补官,出货除罪"八字,揭露武帝为解决财政危机饮鸩止渴之策。秦代"纳粟拜爵"尚限于虚衔,汉武则直接破坏选官制度。《汉书·食货志》载"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与此互为印证。此制一行,富者得脱刑网,豪强窃据权位,而"选举陵迟,廉耻相冒",终致吏治大坏。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此乃"以利乱义之始",可谓的论。

三、经济干预的恶性循环
"中外骚扰,财赂衰耗"揭示国家干预经济的悖论:为平准物价而设均输,反致官商勾结;为筹措军费而鬻爵赎罪,却加速官僚腐败。桑弘羊之流虽"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然《盐铁论》载贤良文学抨击其"与民争利",正与此篇互为表里。司马迁以"廉耻相冒"作结,实暗讽武帝背离"藏富于民"的治国正道。

结语
《平准书》此段非徒纪事,实为一部微型"衰世鉴"。太史公以财政为切口,展现扩张主义、经济垄断与制度腐败的三重危机。其述巴蜀之疲、沧海之虚,皆与《货殖列传》"善者因之"的主张呼应,暗寓"不与民休息则国本摇"的治道真谛。班固修《汉书》特录此篇,足见其警世价值历久弥新。

(全文798字,依《史记》三家注及历代经济思想文献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