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9|回覆: 2

[其他] 【計然書】卷2內經詩解5不農術故貧富不等農末俱利平糶齊物官市不乏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1 20: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計然書】卷2內經詩解5不農術故貧富不等農末俱利平糶齊物官市不乏
題文詩:
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何也?
計倪對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人,異父之子,
動作不,農術貧富,故不等也.如此積負,
於人不能,救其前後,志意侵下,作務日給,
非有道術,又無上賜,貧乞故久.越王曰善,
大夫佚同,若成嘗與,寡人議於,會稽石室,
孤非其言.今大夫言,獨與孤比,請遂受教.
計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
農傷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
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末俱利,平糶齊物.
古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不乏,市開而至.
越王曰善,計倪乃傳,其教圖曰:審金木水,
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越王曰善,
從今以來,傳之後世,為教.乃着其法,
治牧江南,七年.甲貨戶曰,粢為上物,
賈七十石.乙貨戶曰,黍為中物,石六十.
丙貨戶曰,赤豆下物,為石五十.丁貨之戶,
曰稻粟也,令為上種,石四十.戊貨之戶,
曰麥中物,為石三十,己貨戶曰,大豆下物,
為石二十.庚貨之戶,大麥,蔬食無賈.
辛貨,,蔬食無賈.壬癸無貨.


【原文】

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計倪對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之人,異父之子,動作不農術,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於人,不能救其前後,志意侵下,作務日給,非有道術,又無上賜,貧乞故長久。』
【注釋】
積負:積欠。【譯文】
1越王說:好,那麼今年豐收,為什麼還有貧困和討飯的人呢?計倪回答:因為人和人不一樣,那怕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勤勞程度不一樣,就會貧富不均。為什麼呢?不積極努力,當然落後於別人,沒有辛勤的儲蓄,遇到了難題就無法解決。精神意志低到了極點,莊稼聽天由命,又沒有特別的種植技術,又沒有大王的賞賜,所以長久的貧困是必然的。
(譯文2計然回答說:『這是人與人的不同。猶如一母同胞、異父之子一樣,言談舉止乃至思想方法均不相同,貧富自然也不同。這樣的人多半是長欠債的人,經常處於朝不保夕的情形下,每天在溫飽的邊緣掙扎,志向日趨低下,沒有什麼生財之路,又得不到官府的貼濟,以至於長期貧困而無法改變。』)
【原文】

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嘗與孤議於會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獨與孤比,請遂受教焉。』計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農傷則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開而至。』越王曰:『善。』計倪乃傳其教而圖之,曰:『審金木水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越王曰:『善。從今以來,傳之後世,以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
【譯文】
越王說:好,你這樣與我在裏掏心的商討國家大事,我一定不會忘記的。你只與我說這些,我一定不負所望。請你教我該怎麼辦。計倪回答:用一石二十的價格向百姓收買糧食,就會傷害農民的積極性;用一石九十的價錢賣糧食給商人,就會傷害經商的動力。農民沒有了積極性,稻田裏的農作物就沒有人管理,商人沒有了動力,就不買賣貨物。所以,糧食出售價不宜高過八十,收購價不低於三十。這樣對農民和商人都有利。
因此,古來能安邦治國之人,他們所需要的貨物,是由興辦市場從各地匯集而來的,並非樣樣要自己生產。』
越王道:『有理。』
計然於是進一步推銷自己的學說,並建議道:『治國如能推行陰陽五行生剋變化之一,用在政事的興廢上,便不愁不能建功立業了。』
越王道:『好,寡人從今以後要推行這種治國之道,並作為子孫後代學習治術的典範。』
計然的學說因而在越國獲得大力推行,江南魚米之鄉在歷經七年的治理後,終於一戰消滅了吳國。
【原文】

甲貨之戶曰粢,為上物,賈七十。乙貨之戶曰黍,為中物,石六十。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丁貨之戶曰稻粟,令為上種,石四十。戊貨之戶曰麥,為中物,石三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庚貨之戶曰[禾廣],比蔬食,故無賈。辛貨之戶曰[艹果],比蔬食,無賈。壬癸無貨。〔〖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

【譯文】
(在農業商品方面,越國推行一種等級有別經銷制度:)
甲的貨物是穀子,質量較好,所以成交價是七十。乙的貨物是黍,質量一般,所以成交價是六十。丙的貨物是紅豆,質量不好,所以成交價是五十。丁的貨物是稻米,是最好的,所以每石成交價是四十。戊的貨物是麥子,是一般的,所以每石成交價是三十。己的貨物是大豆,是最差的,所以每石成交價是二十。庚的貨物叫做小米,可以當糧食吃,但是沒有人買。辛的貨物叫做艹果,可以當糧食吃,也是沒有人買。壬癸兩個則沒有貨物。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6-25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書】卷二【內經】第五段所論,誠為治國理財之要義。越王與計倪之問答,揭示了社會經濟中貧富分化的根源,並提出"農末俱利""平糶齊物"的調控之道,其思想深度遠超同時代經濟理論,今試析如下:

一、貧富分化之本源
計倪以"同母異父之子"為喻,指出"不農術"乃貧富不等之根本。"農術"在此當解為生產技術與經營之道。其要義有三:其一,生產技術差異導致產出懸殊;其二,經營能力不同造成積累差異;其三,政策導向偏差加劇兩極分化。此論早於亞當·斯密【國富論】兩千餘年,已觸及生產要素分配理論的核心。

二、積負循環之機理
"積負於人不能救其前後"一句,揭示貧困的惡性循環機制。計然學派認識到:生產不足→債務累積→再生產受限→貧困固化,這種經濟鏈條的存在。所謂"志意侵下,作務日給",正是描述貧困群體在債務壓迫下,逐漸喪失發展動力的社會心理機制。

三、調控雙軌之策
"農末俱利"體現平衡發展的宏觀調控思想:
1. 農業層面:"平糶"政策通過政府調控糧價,既防"穀賤傷農",又杜"米貴傷民",與【管子】"輕重之術"互為表裏。
2. 工商業層面:"齊物"主張通過標準化的度量衡和價格監管,達到"官市不乏"的市場穩定狀態。此即【周禮·泉府】"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的具體實踐。

四、現代啟示
計然之論對當代仍有鏡鑒:
1. 產業政策需"俱利"而非偏廢,農業基礎與工商發展當協同並進。
2. 市場調控貴在"平"而非"抑",政府干預需遵循價值規律。
3. 扶貧之道重在"授術"而非"授魚",即提升生產能力而非簡單救濟。

此段經文雖簡,卻構建了包含生產理論、分配正義、市場調控的完整經濟思想體系。其將社會問題歸因於經濟機制而非道德因素的分析方法,在先秦思想中尤為難得。讀者若能結合【史記·貨殖列傳】所載計然七策互參,更可領會其經濟哲學之精微。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7-9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書】卷二【內經】第五段所論,誠為治國理財之要義。越王與計倪之對答,揭示了農業政策與社會貧富分化之關係,其思想內核可溯至先秦經濟思想中的"重本抑末"與"平糶齊物"主張。本文試從三個維度闡發其精微:

一、"農術"與貧富分化之辯證
計倪以"同母異父之子"為喻,指出"不農術故貧富不等"之現象,實乃早期農耕社會階級分化之寫照。所謂"農術",非僅指耕作技術,更涵蓋國家土地政策、賦稅制度及生產組織方式。【管子·治國篇】云:"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正與此段相呼應。然計然之深刻處在於指出:即便豐年("歲比熟"),仍存"貧乞者",此乃因分配製度失衡所致,與【鹽鐵論】"貧富之道,異術而同出"之說暗合。

二、"農末俱利"的經濟平衡觀
"農末俱利"思想突破了單純重農抑商的局限,體現了動態平衡的治國智慧。李悝"平糶法"主張"取有餘以補不足",而計然更進一步提出"平糶齊物",強調通過官市調節物價。【越絕書】載計然"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的價格調控原則,與此段"官市不乏"形成互文。這種政府干預市場的思想,實為漢代均輸平準政策之先聲。

三、"積負"說的社會治理啟示
"積負於人不能救其前後"之論,揭示了貧困累積的社會危機機制。所謂"志意侵下,作務日給",恰如【荀子·王制】所言"下貧則上貧"的惡性循環。計然主張通過制度設計("官市")打破此循環,與【周禮】泉府"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的職能設計一脈相承。

要而論之,此段經文雖簡,卻蘊含古代中國經濟思想的三大精髓:其一,認識到生產技術與社會制度的互動關係;其二,開創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管理模式;其三,注重社會貧困問題的系統性治理。其"平糶齊物"之說,於今日觀之,猶不失為平衡發展之良箴。學者研習此篇,當與【管子】【鹽鐵論】互參,方能窺見先秦經濟思想之全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