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2|回复: 3

[其他] 贾谊《新书》卷34保傅诗解2先谕教化易成开道术知义指教之功服习贯在左右四圣维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4-7 2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新书》卷34保傅诗解2先谕教化易成开道术知义指教之功服习贯在左右四圣维之
题文诗: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
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亲馈之,
以明有孝.行以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
以明有度.其于禽兽,见其生不,其死,
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
且明有仁.以礼,以乐,失度则史,
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读之宰夫,减其膳是,
天子不,得为非也.明堂之位,曰笃仁而,
好学多闻,道顺天子,疑则问之,应而不穷,
者谓之道.道者乃导,天子以道.常立于前,
是周公也.诚立敢断,辅善相义,者谓之辅.
辅者,天子之意.常立于左,是太公也.
洁廉切直,匡过谏邪,者谓之拂.拂者,
天子之过.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
捷给善对,者谓之承.承者,天子之,
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
立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
无过事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辅翼太子,
有此具也.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
告讦;非贵礼义,刑罚.使赵高傅,
胡亥而教,之狱所习,非斩劓人,则夷人之,
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
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妖言.视杀人若,
艾草菅然,胡亥,之性恶哉?其所以,
习道之者,非理故也.鄙谚:不习为史,
而视已事.又曰前车,覆后车戒.殷周之所,
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是,
不法圣智.秦之亟绝,其迹可见,然而不避,
是后车覆.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
天下之命,于太子.太子之善,在蚤谕教,
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开于道术,知义之指,则教之功.若其服习,
积贯则在,左右而已.夫胡越人,生而同声,
嗜欲不异,及长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
行有虽死,不相为者,教习使.臣故,
左右,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
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正己正人.
《原文》
三代之礼,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食以礼,彻以乐,失度则史书之,工诵之,三公进而读之,宰夫减其膳,是天子不得为非也。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顺。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道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辅。辅者,辅天子之意者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拂。拂者,拂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 亥而教之狱,所习 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胡 亥之性恶哉?其所以习 道之者,非理故也。鄙谚曰:“不习 为史,而视已事。”又曰:“前车覆而后车戒。”夫殷周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是不法圣智也。秦之亟绝者,其轨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覆也。夫存亡之反,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蚤谕教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夫开于道术,知义之指,则教之功也。若其服习 积贯,则左右而已矣。夫胡 越之人,生而同声,嗜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也,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 然也。臣故曰:“选左右蚤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贾谊《治安策》诗解7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以明有敬;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亲馈之,以明有孝;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以明有度;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
《原文》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178,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文》
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礼仪规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时候要迎接夕月,这是用来弘扬敬道的办法;春季和秋季人学时,教室里坐着国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酰,亲自馈赠给他们,这是用来弘扬孝道的办法;出门远行则在车马上配上铃铛,慢行则符台《采齐》的音律,快走则符合《肆夏》的音节,这是用来掌握节度的办法;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活着便不杀它吃,听到过它的叫声便不吃它的肉,因此远离厨房,这是长施恩惠,并且弘扬仁德的办法。
贾谊《治安策》诗解8天下之命于太子在早谕教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天下定矣
题文诗:三代所以,长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告讦;
非贵礼义,刑罚.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
胡亥今日,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视杀人若,
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鄙谚:不习为吏,
视已成事.曰前车覆,后车.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然而不,能从者是,
不法圣智.秦世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存亡之变,
治乱之机,其要在是.天下之命,于太子;太子之善,在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
而先谕教,则化易成;开于道术,智谊之旨,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在,左右而已.
胡粤之人,生而同声,欲不异,及长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有虽死不,相为,
教习使.臣故曰选,左右,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
天下定矣.: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政者正也,正己正人,风清气正.
《原文》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179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180,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注释】
179.告讦: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
180.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
【译文】
夏、商、周三王朝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创设了教育、辅导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斩首级、割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头天当上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廷,把有远见卓识的人说成妖言惑众,他把杀人看做割草一样。难道说这仅仅是胡亥天性凶残恶毒吗?主要是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的缘故。
《原文》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181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182。”此时务也。【注释】
181.谕教:晓谕教诲。“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胡三省注引颜师古曰:“谕,晓告也。”
182.一人:特指天子;庆,《诗传》云:“善也”;兆,万亿,兆民指广大民众。出自《尚书·吕刑》
【译文】
民间谚语说:“不要学习做官的办法,只要观察以往成功的事情。”又说:“前车覆,后车诫。”夏、商、周三朝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的统治,看它们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却不加以学习,这是不效法圣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却不注意避免,这样,汉朝廷又将面临覆灭的危险。存与亡的变化规律、治与乱的关键要旨便在这里了。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当童心未失时就进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晓仁义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职责。至于使太子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亲随的职责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完全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不同,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即使经过多次翻译都无法相互理解,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到对方那里去生活,这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太子必定为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以保证天下安定了。《周书》上说:“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南华经呀 发表于 2025-5-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保傅》教化思想发微——贾谊礼治体系中的圣王之道

贾谊《新书·保傅》篇所载三代礼制,实为汉代儒者建构理想政治的重要蓝本。其文以"先谕教化易成"为纲,通过天子四时礼仪的微观叙事,揭示出"道术-义指-服习"的三重教化逻辑,此中深意值得细究。

一、时序礼仪中的天人教化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观象授时之需,实为"明有敬"的教化实践。《周礼·春官》郑玄注云:"天子当春分拜日于东门之外,秋分拜月于西门之外。"贾生将此纳入保傅体系,意在通过仪式化的时空秩序,使储君体认"敬天法祖"的政教根本。这种将自然时序转化为道德教化的设计,与《礼记·月令》"毋变天之道"的思想一脉相承。

二、养老礼中的孝道养成
"坐国老执酱亲馈"的仪式,实为《礼记·王制》"养国老于上庠"的具体化。郑玄注谓"酱者,百味之将",天子亲执酱馈,象征以孝道统御万民。贾谊特别强调此仪"明有孝"的功能,凸显其"化民成俗"的教化策略。这种将饮食礼仪提升为政治伦理的做法,正是荀子"礼者,养也"思想的发展。

三、车马乐仪中的制度教化
"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的记载,本于《周礼·夏官》"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贾生通过车马仪节与乐章的配合,构建"明有度"的行为范式。考《采荠》为《诗经·小雅》逸篇,《肆夏》见《周礼·钟师》,二者节奏殊异,恰可训练储君"张弛有度"的政治素养。这种将音乐节奏转化为政治节奏的智慧,实为礼乐教化之精微。

四、四圣维之的教化体系
篇末"四圣维之"之说,当指师、保、傅、疑四职构成的教化网络。《大戴礼记·保傅》言"四辅既备,王者据以立事",贾谊将此系统发展为"服习贯在左右"的浸润式教育。其要义在于通过日常仪轨的反复实践(服习),使储君在"不觉其难"中达成"道术知义"的教化效果。

要之,贾谊所述三代礼制,实为汉儒重构的理想教化范式。其以时序礼仪涵养敬天意识,以养老礼培育孝道伦理,以车马乐仪规范行为节度,最终形成"左右皆正人"的教化环境。这种将政治伦理具象化为日常仪节的思想,正是汉代"以礼为教"政治哲学的典型体现,对后世帝王教育影响至深。班固《汉书·贾谊传》赞其"通达国体",观此保傅之论,信非虚言。
胡姚 发表于 2025-5-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保傅》教化思想发微——贾谊礼教观刍议

贾谊《新书·保傅》篇所载三代礼制,实为汉代礼教重建之重要理论资源。其文以"先谕教化易成"为核心,通过天子四时礼仪的符号化叙述,构建了一套贯通天人之道的教化体系。今就卷三十四所述"朝日夕月""入学尊老""车马仪度"三重维度,略陈管见。

一、时序礼仪:敬天法祖的宇宙观照
"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为观象授时之需,实乃《礼记·祭义》"因物之精,制为之极"的具体实践。贾生特标"明有敬也",暗合《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的教化逻辑。此种将自然秩序伦理化的表述,既承续了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传统,亦为汉初"改正朔、易服色"提供了礼制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日月祭祀已非单纯的自然崇拜,而是通过仪式化的"敬",将宇宙运行法则转化为政治伦理规范。

二、养老之礼:孝道伦理的制度化呈现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亲馈"的仪节,实为《周礼·地官》"以乡三物教万民"的延伸发展。贾谊将"明有孝"与"明有敬"并置,揭示了孝道教育的双重功能:在空间维度上,太学作为教化中心,通过天子亲馈的示范行为,使孝道突破家庭伦理范畴;在时间维度上,春秋二季的定期仪式,形成"时教必有正业"(《学记》)的教化节律。此种将人伦日用提升为国家典礼的表述,正体现了荀子"礼者,养也"的治理智慧。

三、车马仪制:礼乐文明的符号系统
"行以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的记载,尤见贾谊对礼乐教化的深刻理解。郑玄注《周礼·春官》谓"《采荠》道路之乐,《肆夏》登降之节",贾生以车马仪度"明有度",实乃将《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的理论具象化。鸾铃应节、行步合乐的设计,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符号,恰如《大戴礼记》所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通过日常行为的艺术化规训,达成"教化已明,习俗已成"的治理效果。

四圣维之的教化体系
篇末"四圣维之"之语,当与《新书·容经》"明君在位可畏,施舍可爱"相参看。贾谊构建的教化系统,实以"圣王"为枢纽,将天道、祖制、礼法、乐教四维统合为有机整体。这种将政治权威道德化、道德规范仪式化的思路,既是对秦代"以法为教"的批判,也为董仲舒"罢黜百家"提供了理论先声。

要之,贾谊通过三代礼制的理想化叙述,完成了"教化-礼制-治术"的理论闭环。其以仪式为教化载体、以君王为教化主体的思想,在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展开。然需辨明者,此种将伦理政治化的倾向,虽有助于社会整合,亦隐含将道德异化为统治工具的危机。读《保傅》篇,当于礼文度数之外,更观其"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人文关怀,斯为得之。

(全文798字)
冯反珏 发表于 2025-5-1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保傅》篇诠解:论三代礼制中的教化本源与圣王之道

贾谊《新书》卷三十四《保傅》篇所载"三代之礼"章,实为汉代儒者重构上古礼乐文明之重要文献。其文虽简,然内涵深广,今试为析论:

一、时空秩序中的天道敬畏
"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之制,非徒仪式而已。《礼记·祭义》云:"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贾生此说实本《周礼·春官》"朝日夕月"之制,将时空秩序纳入人君修德体系。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乃天子"与天地参"之具体实践,通过周期性礼仪强化"敬天"意识,此即《大戴礼记》所谓"明有敬也"之深意。此种时空伦理观,实为三代政治神学之核心。

二、养老礼中的孝道教化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亲馈"之仪,当与《礼记·王制》"养国老于东序"互参。郑玄注:"国老,卿大夫致仕者。"天子亲执酱馈(《周礼·天官》膳夫职"酱用百有二十瓮"),乃以最卑者之礼事最尊者,此即"明有孝"之精义。值得注意的是,此礼行于学宫,暗示孝道与政教之结合。《白虎通义》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贾谊所述,实为汉代太学养老礼之理论张本。

三、车马乐仪中的王度象征
"行以鸾和,步中《采荠》,趋中《肆夏》"三句,需综合《周礼·夏官》"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春官》"乐师教行乐"之文解读。鸾和在衡(铃),《采荠》为行步之节,《肆夏》为疾趋之乐(郑玄注《周礼·春官》),三者构成由器物到声教的完整礼仪系统。贾谊特标"明有度"者,盖谓人君动静皆须合于法度,此即《荀子·乐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之旨。

四、仁政视野中的生命伦理
"其于禽兽"句虽阙,然参《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可知,此当论人君仁德之推及万物。贾谊《新书·礼篇》云"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正可互证。此种生命观,实将儒家仁政思想延伸至宇宙伦理层面。

要之,此章以四事构建"敬天-孝亲-守度-爱物"的圣王教化体系,与《保傅》篇主旨"太子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相呼应。贾谊通过重构三代礼制,实为汉廷提供"以礼为教"的治国范式。清人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谓:"保傅之职,所以辅导人君成其德也。"斯言得之。今人读此,当思礼制背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的教化本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