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8|回覆: 1

[其他] 賈誼【新書】卷17激俗詩解禮義廉恥四維經制正人正己風清氣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30 20: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17激俗詩解禮義廉恥四維經制正人正己風清氣正
題文詩:
大臣,特以牘書,不報期會,之間不答,
以爲大故,不可矣.天下之大,指舉之而,
激俗流失,世壞敗矣,因恬弗知,怪大故也.
如刀筆吏,務在筐箱,不知大體,弗憂故.
邪俗日長,民相然席,於無廉丑,行義非循,
豈爲人子,背其父,爲人臣因,忠於君哉?
豈爲人弟,欺其兄,爲人下因,信其上哉?
陛下雖有,權柄事業,將何寄之?管子:
四維曰禮,曰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則可;使管子而,知治體,
則是豈不,可爲寒心?今世以,侈靡相競,
上無制度,棄禮義捐,日甚,可謂月,
而歲不同.逐利否耳,慮非顧行.今其甚者,
剄大父矣,賊大母矣,踝嫗刺兄.盜者慮探,
柱下之金,掇寢戶簾,攓兩廟器,白晝大都,
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拾萬石,
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行諸侯,此無行義,
之尤至已.其餘猖蹶,趨之者豕,羊驅而往,
是類管子,謂四維,不張者與,竊爲惜之.
以臣之意,吏慮不動,於耳目而,以爲是時,
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
類非俗吏,之所能爲,陛下又不,自憂竊爲,
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
六親有紀,人之所設,非天所爲,夫人所設,
弗爲不立,不植則僵,不循則壞.秦滅四維,
不張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無差,
父子六親,殃僇失宜,奸人並起,萬民離叛,
凡十三歲,社稷爲墟.今四維猶,未備也故,
奸人冀幸,眾下疑惑.豈如今定,經制,
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
奸無冀幸,群眾信上,不疑惑哉.此業一定,
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若,經制不定,
是猶渡江,河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也,
船必覆矣.悲夫備不,豫具之也,可不察乎!
【原文】
大臣之俗,特以牘書不報,小期會不答耳,以爲大故,不可矣。天下之大指舉之,而激俗流失,世壞敗矣,因恬弗知怪,大故也。如刀筆之吏,務在筐箱,而不知大體,陛下又弗自憂,故如此哉。夫邪俗日長,民相然席於無廉丑,行義非循也,豈爲人子背其父,爲人臣因忠於君哉?豈爲人弟欺其兄 ,爲人下因信其上哉?陛下雖有權柄事業,將何寄之?管子曰:『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管子愚無識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不可爲寒心?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丑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乎否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剄大父矣,賊大母矣,踝嫗矣,刺兄矣。盜者慮探柱下之金,掇寢戶之簾,攓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拾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諸侯,此其無行義之尤至者已。其餘猖蹶而趨之者,乃豕羊驅而往,是類管子謂四維不張者與,竊爲陛下惜之。以臣之意,吏慮不動於耳目,以爲是時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爲也,陛下又不自憂,竊爲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爲,人之所設也。夫人之所設,弗爲不立,不植則僵,不循則壞。秦滅,四維不張,故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而無差,父子六親殃僇而失其宜,奸人並起,萬民離畔,凡十三歲而社稷爲墟。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冀幸,而眾下疑惑矣。豈如今定經制,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無所冀幸,群眾信上,而不疑惑哉。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若夫經制不定,是猶渡江河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也,船必覆矣。悲夫!備不豫具之也,可不察乎!
賈誼【治安策】詩解6侈靡相競國屈賊不知俗失風敗
題文詩:
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今世,侈靡相競,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
而歲不同.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今其甚者,殺父兄矣.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器,
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行郡國,
義,之尤至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爲大故.至俗流失,壞敗,
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於耳目,以爲適然.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類非俗吏,
之所能爲.俗吏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但,不知大體.陛下又不,自憂竊爲,陛下惜之.
【原文】
曩之爲秦者,今轉而爲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161,今其甚者殺父兄矣。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162,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書163不報,期會之間,以爲大故164。至於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於耳目,以爲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爲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165,而不知大體。陛下又不自憂,竊爲陛下惜之。
【注釋】
160.大賢: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此指漢高祖劉邦。
161.顧行:顧全德行。
162.兩廟:指高祖、惠帝。
163.簿書:記錄財物出納的簿冊;官署中的文書簿冊。
164.期會之間,以爲大故:期會:謂在規定的期限內實施政令。多指有關朝廷或官府的財物出入。
165.刀筆筐篋(qiè):指文書類工作。刀筆:古代書寫工具。古時書寫於竹簡,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泛指尺牘。筐篋:用竹枝等編制的狹長形箱子。
【譯文】
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競相攀比,對此朝廷卻沒有制定法度,致使人們拋棄禮義,丟掉廉恥,一天比一天嚴重,可以說是每月都有不同,每年都在變化。人們在做某件事之前,並不考慮它是否應該做,而只考慮能不能獲取利益。今天最嚴重的發展到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了。盜賊敢於割斷窗簾門帘進入內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兩廟的器具,還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大都市搶劫官吏,奪取錢財。有的偽造文書取走官粟近十萬擔,斂取民賦六百餘萬錢,乘坐驛車週遊郡國。這些人不行道義到了不可復加的地步。
而朝廷大臣只把郡縣地方官員不在規定期限內向朝廷上交統計文書作爲重大問題,對於風俗的惡化,世風的敗壞,卻熟視無睹,沒有引起警覺,反而認爲這是合情合理的事。至於用移風易俗的方法,使天下人痛改前非按正道行事,這絕不是庸俗的官吏可以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文書工作,根本就不懂治國的大體。陛下又不自己考慮這個問題,我私下爲陛下感到痛惜。
賈誼【治安策】詩解7禮義廉恥四維經制正人正言教導太子敬孝度仁
題文詩: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人之所設,非天所爲.人之所設,不爲不立,
不植則僵,不修則壞.管子: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管子也,
愚人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
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社稷爲虛.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
眾心疑惑.豈如今定,經制,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
幾幸,群臣,是不疑惑!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若,經制不定,
是猶度江,維楫,倘若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可爲長太,息者此也
【原文】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爲,人之所設也。夫人之所設,不爲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166,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爲虛。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豈如今定經制167,令君君臣臣168,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169,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可爲長太息者此也。
【注釋】
166.乖亂:謂不守禮法,胡作非爲。乖:不順,不和諧。
167.經制:經理節制;此指治國的制度。
168.君君臣臣: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
169.維楫:亦作『 維檝 』。 繫船之繩和船槳。
【譯文】
至於確立君臣的地位,規定上下的等級,使父子之間講禮義,六親之間守尊卑,這不是上天的規定,而是人爲設立的。人們所以設立這些規矩,是因爲不設立就不能建立社會的正常秩序,不建立秩序,社會就會混亂,不治理社會,社會就會垮掉。【管子】上說:『禮義廉恥,這是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不確立,國家便要滅亡。』假如管子是個愚昧無知的人也就算了,如果他稍微懂得治理國家的大體,怎麼會不爲不講禮義廉恥而寒心呢!秦王朝拋棄禮義廉恥,所以君臣之間關係混亂,六親之間互相殘殺,邪惡之人到處作亂,萬眾叛離朝廷,總共才十三年,國家便被滅亡,如今禮義廉恥還沒有完備,所以邪惡之人僥倖得勢,而民眾心存疑惑,現在就確立根本制度,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各有等級,使父子六親各自得到他們應有的地位,使邪惡之人無法僥倖得志,使群臣忠信、君主信任臣子!這一制度一旦確立,世世代代長享太平,後代君主有了可以遵循的治國法度。如果不確立根本制度,這就像橫渡江河卻沒有錨繩和船槳一樣,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風波,就一定會翻船,這是值得深深嘆息的。
邱眉 發表於 2025-4-17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激俗】章闡發禮義廉恥四維之要義,實爲治國安邦之根本。賈生之論,切中時弊,其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誠千古不易之至理。今試析其要旨,以明聖賢之道。

一、四維淪喪之現狀
當世之弊,在於"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恥"。賈生痛陳"侈靡相競"之象,指斥"剄大父""賊大母"之悖逆,更舉"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之亂象。此非特個案,實乃"邪俗日長"之必然。細究其因,在於刀筆之吏"務在筐箱而不知大體",主政者"因恬弗知怪",終致"民相然席於無廉丑"。

二、四維崩壞之危害
管子四維之說,實爲立國之基。禮以正名分,義以明是非,廉以養操守,恥以端心術。四者缺一,則"君臣乖而相攘,上下亂僭無差"。秦之速亡,正在於"滅四維而不張",終致"萬民離叛"。賈生以"渡江河無維楫"爲喻,警示"中流遇風波則船必覆",此誠治國者當深戒。

三、重建四維之道
賈生主張"定經制"以正綱紀:
1. 立君臣等上下:使"主主臣臣,上下有差"
2. 明父子六親之紀:令"各得其宜"
3. 絕奸人冀幸:使"群眾信上而不疑惑"

此三者備,則"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其要在於"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非俗吏所能爲,必待明君自憂而後可。

結語:
賈生之論,實爲救時良方。今觀世風,侈靡相競猶甚於昔,禮義廉恥之教尤當亟講。願治國者深鑒"四維不張"之戒,以"正人先正己"爲本,則風清氣正之世可期矣。聖賢之道,貴在躬行,非徒託空言而已。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5-1 02:2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激俗】章義疏:論賈誼禮義四維說的當代啟示

賈誼【新書】卷十七【激俗】章以犀利的筆觸直指漢初官場流弊,其"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經制思想,不僅是對管仲學說的創造性發展,更構建了一套"正人正己—風清氣正"的政治倫理體系。今就文本要義析論如下:

一、批判吏治形式主義之弊
文中痛陳"大臣之俗,特以牘書不報,期會之間不答以爲大故"的官僚習氣,揭示出公文往來取代實務、程式化辦公遮蔽真問題的治理困境。賈誼將此類"刀筆吏務在筐箱"的作風歸因爲"不知大體",實指官吏陷入技術主義窠臼而喪失"爲國綱紀"的宏觀視野。這種批判與【禮記·緇衣】"下難知則君長勞"的警示一脈相承,凸顯制度執行中"人"的主體性缺失。

二、四維說的制度倫理重構
賈誼將管仲"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的論斷髮展爲"經制"理論:
1. 禮爲制度之本:非僅儀節,實爲"定經制,令君臣上下有差"(【新書·禮】)的憲制原則
2. 義廉恥三維互濟:在【激俗】中具體化爲"大臣守義而弗竊權""小臣廉潔而弗壞法"的職分倫理
3. 經制動態平衡:通過"激俗"手段矯正"流失"現象,形成"俗定而化行"的治理閉環

三、正己正人的修身治國論
賈誼創造性地將儒家"修齊治平"思想法家化:
正己維度:要求執政者"鏡於己而觀於民"(【新書·大政上】),【激俗】篇"因恬弗知怪大故"之嘆,實指道德自覺的喪失
正人機制:主張"移風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新書·時變】),通過"懸禮義廉恥之綱"實現"天下大指舉之"的治理效能

四、當代啟示價值
1. 形式主義治理:賈誼所批"牘書期會"之弊,恰與當代"痕跡管理"異化現象形成跨時空對話
2. 制度倫理建設:四維說啟示制度設計需蘊含價值導向,避免"筐箱主義"吞噬治理初心
3. 政治生態淨化:"激俗"說對構建"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具有方法論意義,強調主動矯治優於被動應對

【激俗】章以"世壞敗矣"的危機意識爲邏輯起點,終歸於"經制定則天下安"的治理理想。其價值不僅在於揭露漢初制度執行中的異化現象,更在於構建了道德教化與制度約束相統一的治國模型。今日重讀,猶見其"觀俗立法"的智慧光芒穿透兩千載時空,爲現代治理提供鏡鑒。

(全文798字,依【新書】文本及歷代註疏爲本,參以當代政治哲學視角析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