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4|回復: 2

[其他] 贾谊【新书】卷12权重诗解诸侯之势足以专制力足行逆虽令冠处勿谓无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3-28 19: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贾谊【新书】卷12权重诗解诸侯之势足以专制力足行逆虽令冠处勿谓无敢
题文诗:
诸侯,足以专制,力足行逆,虽令冠处,
勿谓无敢.势不足以,专制力不,足以行逆,
虽生夏育,有仇雠怨,犹之无伤.然天下当,
今恬然者,遇诸侯之,俱少也后,不至数岁,
诸侯偕冠,陛下且已,然见之矣.岂不苦哉!
力当能为,而不为者,乱宿祸,高拱不忧,
其纷也宜,甚可谓不,且不仁.秦日夜,
苦心竭力,以除六国,忧今陛下,力制天下,
颐指如意,高拱故成,六国之祸,难以言.
苟身无事,但为祸未,在所制也.乱媒日长,
,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
使不宁制,可谓仁乎?臣闻圣主,言问其臣,
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毕愚忠.唯陛下幸.
文帝于是,从谊计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北界泰山,西至高阳,而得大县,四十余城;
徒城阳王,喜淮南王,以抚其民.众建诸侯,
上少其力,尾大不掉,藩大必削,不得不削.
【原文】
诸侯势足以专制,力足以行逆,虽令冠处女,勿谓无敢。势不足以专制,力不足以行逆,虽生夏育,有仇雠之怨,犹之无伤也。然天下当今恬然者,遇诸侯之俱少也。后不至数岁,诸侯偕冠,陛下且见之矣。岂不苦哉!力当能为而不为,畜乱宿祸,高拱而不忧,其纷也宜也,甚可谓不知且不仁。夫秦日夜深惟,苦心竭力,以除六国之忧。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而,故成六国之祸,难以言知矣。苟身常无意,但为祸未,在所制也。乱媒日长,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使曹勃不宁制,可谓仁乎?
注释
夏育:周时著名勇士, 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乌获 、 任鄙 之力焉而死, 成荆 、孟賁 、王庆忌 、夏育之勇焉而死。』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或云夏育 , 卫人,力举千钧。』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 夏育 、杜囬,筋力之圣也。』后作为勇士的代称。
【汉书·贾谊传第十八】
【原文】
   今淮南地远者或数千里,越两诸侯(1),而县(悬)属于汉。其吏民繇(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2),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臣之愚计,愿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3);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4)。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5),淮阳包陈以南健之江(6),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扞(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无)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7)。当今恬然,适遇诸侯之皆少,数岁之后,陛下且见之矣。夫秦日夜苦心劳力以除六国之祸,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8),高拱以成六国之祸(9),难以言智。苟身亡(无)事,畜(蓄)乱宿祸,孰(熟)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10),故使人臣得毕其愚忠。唯陛下财(裁)幸。
  (1)两诸侯:指梁王、淮阳王。(2)自悉而补:【新书·属远篇】作『自悉以补行』。谓自尽其家财,以贴补行旅费用。(3)列城:谓县。东郡:郡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4)睢阳:县名。在今河南商丘县南。(5)新郪((qī):县名。在今安徽太和县北。河:黄河。(6)民:县名。今河南淮阳。揵(jiàn):接也。江:长江。(7)此二世之利:【新书】作此世世之利。吴恂以为『二世』乃『世:』之误倒。(8)颐指如意:以面颊表情示意指使他人,则所欲皆如意。(9)高拱:两手高拱,意谓无所作为。(10)言问:问也。言,犹问。不自造事:谓不自作主张。 (11)裁幸:裁择其言为幸。

  文帝于是从谊计,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1),得大县四十余城;徒城阳王喜为淮南王,抚其民。  (1)高阳:小邑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吕服 發表於 2025-6-27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权重》诸侯之势辨微
贾生《新书·权重》章所言"诸侯之势足以专制,力足行逆,虽令冠处,勿谓无敢",实为西汉政治哲学之精髓。此论非徒警示封建之弊,更暗合《周易》"履霜坚冰至"之微言大义。今试析其三层深意:

一、势位与悖逆之辩证
贾谊以"势足专制"与"力足行逆"为因果链,揭示《韩非子·难势》"势位之足恃"理论之反面。诸侯当其势成,纵有"冠处"之礼制约束(《礼记·冠义》"敬冠事所以重礼"),亦难阻其僭越之心。此与《春秋》载晋文公请隧、楚庄王问鼎事相印证,足见权力失衡必生祸端。

二、实力与威慑之阈值
"势不足专制,力不足行逆"二句,实为临界点之界定。贾生暗用《孟子·公孙丑》"以力假仁者霸"之说,指出当诸侯实力未达阈值,虽有夏育之勇(《史记·范雎传》载秦力士)、仇雠之怨,亦如蚍蜉撼树。此即《老子》"柔弱胜刚强"之政治演绎,强调中央须始终保持实力代差。

三"恬然"假象之警醒
末句"天下恬然者,遇诸侯之俱少也",直指汉初同姓诸侯暂未坐大之表象。贾生此论实承《荀子·王制》"权谋倾覆之人退"之忧,预言若放任"推恩令"前之诸侯格局,必重蹈周室衰微覆辙。其洞察之深,较晁错《削藩策》更早触及封建制根本矛盾。

要之,贾谊此章非仅就事论事,实构建"势-力-乱"三维政治模型。其以"冠处"喻礼制之脆弱,以"夏育"喻个体之渺小,皆凸显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强干弱枝"(《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之法则。今日读之,犹见其"鉴秦之失,矫枉过正"(《汉书·贾谊传赞》)之良苦用心。学者当结合《新书》之《藩强》《益壤》诸篇并观,方得西汉治国智慧之全貌。

(全文798字)
江步 發表於 2025-6-30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新书·权重》诸侯之势辨微
贾生《新书·权重》章,实为汉初政治格局之深刻警策。其言"诸侯之势足以专制,力足行逆,虽令冠处,勿谓无敢",非徒论封建之弊,实乃权力制衡之要义。今试析其理,以明先贤之智。

一、势位与权力之辩证
贾谊所言之"势",乃政治资本之总和,包含地缘、兵力、财赋三要素。当诸侯拥千里之疆、带甲十万、府库充盈时,其"势"自然形成对中央的离心力。所谓"冠处"(指表面遵礼),恰如吴楚七国之乱前"称疾不朝"之态,非不敢反,实待时而动。此与《韩非子·难势》"桀为天子能制天下"之说暗合,皆言客观权势凌驾于名义尊卑之上。

二、力不足者之政治生态
"势不足以专制,力不足以行逆"者,纵有夏育之勇(古之猛士)、睚眦之怨,亦难撼秩序。贾谊此论揭示权力博弈的临界点:当地方势力未达阈值时,个体仇恨不足为患。然需警惕者,乃"诸侯之俱少"的暂时平衡。文帝时诸侯多幼弱,故天下"恬然",此非常态。

三、历史语境与制度设计
贾生之论直指汉初郡国并行制隐患。高祖分封同姓,本欲"磐石之宗",然血缘渐疏则势位生变。其《治安策》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正是对"势足专制"的破解。后武帝推恩削藩,实为贾谊理论之实践。

四、当代启示
此章对组织管理颇具镜鉴意义:任何次级权力中心若资源过盛,必生僭越之念。现代管理中"事业部制"与"集权控制"之平衡,亦当参酌"势""力"之辨。

贾生之智,在于洞悉权力本质非在名分而在实势。其警示超越时代,直指所有层级制体系的核心矛盾。读《权重》篇,当思"防微杜渐"四字,此乃国学政治智慧之精髓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