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0|回復: 2

[其他] 屈原【楚辞·卜居】诗解悃款朴忠超然高举保真正言不讳廉洁正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3-21 19: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屈原【楚辞·卜居诗解款朴忠超然高举保真正言不讳廉洁正直
题文诗: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楚王.竭知尽忠,
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往见太卜,
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决之.詹尹乃端,
策拂龟曰:将何以教?屈原:吾宁悃悃,
款款朴忠?将送往劳,来斯无穷?宁诛锄草,
茅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
讳危身乎?将从俗富,贵媮生乎?宁超然高,
举保真乎?将哫訾栗,喔咿儒儿,事妇人乎?
宁廉洁正,直自清乎?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驹乎?将汜汜若,
水中凫乎?与波上下,偷全吾躯?宁与骐骥,
亢轭乎?抑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
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孰吉孰凶?
何去何从?世浊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谁,知吾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不足,智有不明;
数有不逮,神有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不能知事.屈子真情,君子慎独,
正道直行,义薄云天,浩然正气,宁死不屈.

【原文】
屈原既放[1],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2],而蔽鄣于谗[3]。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往见太卜郑詹尹曰[4]:『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5]。』詹尹乃端策拂龟[6],曰:『君将何以教之[7]?』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8]?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9]?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10]?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11]?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2]?将哫訾栗斯[13],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14]?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15],如脂如韦[16],以洁楹乎[17]?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18]?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19]?宁与骐骥亢轭乎[20]?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21]?将与鸡鹜争食乎[22]?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23];黄钟毁弃[24],瓦釜雷鸣[25];谗人高张[26],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27],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28],神有所不通[29]。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30]。』【注释】

[1]既:已经。放:放逐。
[2]竭:尽。知:同『智』,智慧,才干。
[3]蔽鄣:遮蔽,阻挠。谗:指谗佞之人。
[4]太卜:官名,周时属春官,为卜筮官之长。郑詹尹:太卜的姓名。
[5]因:通过,凭借,依靠。决:分辨,判断。
[6]端:摆正,摆放整齐。策:古代卜筮用的蓍(shī)草。龟:龟甲,古代用作占卜的工具。
[7]教:告诉。
[8]宁:宁可,宁愿。悃悃(kǔn)款款:忠诚勤勉的样子。朴:本性,本质。
[9]将送往劳:迎来送往,指到处周旋逢迎。来:归服,这里指退隐山林。
[10]游:游说。大人:指达官贵人。
[11]媮(tōu)生:苟且求活,无所作为地生活。
[12]超然:形容远走高飞、遗世独立的样子。高举:远离尘嚣,这里指退隐山林。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3]哫訾(zú zī):以言献媚。栗斯:阿谀奉承之态。栗:恭谨,恭敬。斯:语助词。
[14]喔咿(wō yī):献媚强笑的样子。儒儿:强颜欢笑的样子。
[15]突梯:圆滑的样子。滑稽(gǔ jī):指善于巧言谄媚。
[16]脂:油脂。韦:本指熟牛皮,这里意为『柔软』。
[17]楹:房屋的柱子。
[18]汜汜:漂浮、浮行的样子。凫(fú):野鸭。
[19]偷:苟且偷生。
[20]亢轭(kàng è):并驱齐驾。
[21]黄鹄(hú):天鹅,这里喻指高才贤士。
[22]鸡鹜(wù):鸡和鸭,这里喻指小人或平庸的人。
[23]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4]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5]瓦釜: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6]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27]吁嗟(xū jiē):感慨,叹息。默默:形容无话可说的样子。
[28]数:数理,卦数。不逮:比不上,不及。
[29]神:神明。
[30]知事:一作『知此事』,当从之。

【译文】
屈原已经遭受放逐,三年没能再见到楚怀王。他竭尽智慧效忠国家,却因小人的谗言谤语而受到冤蔽。他心烦意乱,不知应该怎么办。于是去拜访太卜郑詹尹问卜,屈原说:『我对有些事疑惑不解,希望通过您的占卜帮助我分析判断。』郑詹尹就摆好占卜用的蓍草,拂去龟甲上的灰尘,问道:『不知您想问什么事?』屈原说:『我应该诚恳朴实、忠心耿耿呢,还是迎来送往、巧于逢迎?应该垦荒锄草勤劳耕作呢,还是游说权贵而沽名钓誉?应该毫无隐讳地直言为自己招祸,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而苟且偷生?应该超然世外保持正直操守呢,还是像取媚妇人一样阿谀逢迎、强颜欢笑?应该廉洁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还是圆滑诡诈,像熟牛皮一样油滑适俗?应该像志行高远的千里马呢,还是像浮游不定的野鸭随波逐流而保全自身?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追随劣马亦步亦趋?应该与天鹅比翼高飞呢,还是同鸡鸭在地上争食?上述这些事情,哪个是吉哪个是凶,哪个不能做哪个可以做?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是非不清,薄薄的蝉翼被认为很重,千钧之物却被认为太轻;音响洪亮的黄钟大吕竟遭毁弃,瓦釜陶罐却打得像雷鸣;谗佞小人嚣张跋扈,贤明之士则默默无闻。唉,不说了吧,谁能了解我的廉洁忠贞!』郑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辞谢,说:『一尺有嫌它太短之处,一寸有觉其太长之时;世间万物都有不足之处,智者也有不懂的地方,卦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神灵的法力也有所不至。请您花心思实行您的主张,龟甲和蓍草实在不能料知此事。』

【解读】

『卜』,卜问;『居』,居处。『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本篇相传为屈原所作,但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近现代一些楚辞研究者认为该篇是『伪作』。这篇文章采用了散文式的叙述手法,通过提出十几个问题来卜问处世方法,表达了屈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美善、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iceyue 發表於 2025-7-9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卜居》中屈原的悃款朴忠与超然高举

《卜居》一篇,实乃屈子精神境界之写照。其文虽托占卜之名,实则彰显了诗人"悃款朴忠"之志与"超然高举"之节,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屈原"保真正言不讳"的生命实践之中。

"悃款朴忠"四字,可谓屈子人格之核心。"悃款"者,诚笃恳切之貌;"朴忠"者,质朴忠诚之心。观其"竭知尽忠"而遭谗蔽,"心烦虑乱"而不知所从,非为一己之得失,实乃忧国忧民之至诚。这种忠诚非愚忠,而是建立在对道义清醒认知基础上的自觉选择。屈子之忠,是对楚国宗庙社稷的忠,是对"廉洁正直"价值观的忠,绝非对昏君佞臣的盲从。

"超然高举"则体现了屈子精神的另一维度。当世俗价值与内心准则冲突时,他选择"宁超然高举以保真"。这种超然不是逃避,而是对精神高度的坚守;这种高举不是傲慢,而是对卑劣世态的拒绝。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价值观颠倒中,屈子以龟策为媒介,实则完成了对世俗的审判与自我精神的确认。

尤为可贵者,在于屈子将"悃款朴忠"与"超然高举"统合于"保真正言不讳"的实践中。他的困惑发问,表面求卜,实为宣言——以十六个"宁...乎"的排比句式,构筑起一个士人的精神长城。这种"直言不讳"既是对内的自我剖白,也是对外的价值宣示,更是对"廉洁正直"理想的政治坚持。

《卜居》之妙,在于它展现了屈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辩证法:以最恳切的态度持守最超脱的立场,用最质朴的忠诚践行最高洁的志向。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恰恰构成了中国士人精神传统中最珍贵的品质——在浊世中保持清洁,在困境中坚守理想,此乃《卜居》给予后世最深刻的精神启示。
狐狸糊涂 發表於 2025-7-2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卜居》中的屈原精神与士人风骨诠解

《楚辞·卜居》一篇,实为屈原遭谗见放后的精神自白,其以卜问之形,抒愤懑之志,展露了战国士人在道义与生存困境中的终极抉择。今试从文本肌理与思想内核二端,析其要义。

一、卜问结构下的价值对峙
开篇"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的时空设定,已奠定"士不遇"的悲剧基调。其所列八组十六问,如"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非真疑而问卜,实为以排比诘问构建二元对立的价值坐标系:一端是"悃款朴忠""廉洁正直"的儒家理想人格,一端是"哫訾栗斯""突梯滑稽"的世俗生存法则。这种非此即彼的设问方式,恰凸显屈原对道德绝对性的坚守——士之存世,非在利害权衡,而在是非分明。

二、龟策不决中的主体觉醒
郑詹尹"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的回应,颇具深意。占卜本为决疑,而太卜却拒绝对终极价值作出裁判,此非推诿,实暗喻道德自主性不可假外求。屈原借神职者之口,解构了占卜的形式权威,将选择权复归于士人本心。这种"反占卜"的书写策略,彰显了战国士人理性精神的觉醒——当世俗标准溃散时,惟"保真"之心可为圭臬。

三、高举之志与文本张力
篇中"超然高举"四字,乃屈原精神之凝练。其"高举"非遁世逍遥,而是以清洁之志对抗污浊现实的积极姿态。值得注意的是,全文在激昂设问后,以"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的孤傲意象作结,形成情感张力。这种未决而决的修辞,暗示真正的"卜居"不在龟蓍,而在以诗明志——楚辞文体本身,已成为其精神栖居之所。

结语
《卜居》之价值,在于揭示了先秦士人面临价值崩解时的回应方式:当现实与理想龃龉,屈原选择以文本建构道德法庭,在语言中确证自我的存在。其"悃款朴忠"非愚忠,而是对士之为士的本质坚守。千载之下,这种"宁赴湘流"也不折节的精神姿态,仍为华夏文化人格提供着重要的精神坐标。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