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0|回覆: 2

[道學研究] 符言3原天命【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四)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19 13: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符言3原天命【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四)詩解
題文詩:
不惑禍福,動靜順理;不妄喜怒,賞罰不阿;
欲不過節,養生知足;達性暢情,至情自得,
不求於外,不假於人,禍生非己,雖禍何憂?
福生非我,雖福何侍?閒居而樂,至樂至情,
情深意真.真情無爲.至人情真,至真至本,
內守其本,不尋其末,貴得於內,而制於外.
無禍至福,至福至厚;無喪至利,至大之利.
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唯無禍福,則無損益.
道不利誘,無利無害,至神自安,至道自來,
真情自至,無禍無福,無罪無功,至情自通.
情通虛無,法天以虛,爲身以無,不慮而成,
勞物積.來者不迎,去者不將,至情自得,
得而得,不得不得.真情流轉,精誠常存,
情生萬物,萬物有情,真情無爲,無爲至神,
至神自生,不生而生,不謀事遂,不爲而成,
內無奇福,外無奇禍,上下一情,真情永恆.
正文: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曰:『求不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也。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至,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閒居而樂,無爲而治。』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於不亂之事,爲治者必危,行者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挫。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夫道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常無禍不常有福,常無罪不常有功。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眾枉不失其直,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不爲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爲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爲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故至德言同路(輅)、事同福,上下一心無歧道,旁見者退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     默希子注 :)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禍福;治心術,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貪無用;適情性,即欲不過節;不惑禍福,即動靜順理;不妄喜怒,即賞罰不阿;不貪無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過節,即養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明此四者,可謂大通。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無譎詐之行,人何非我?懷仁恕之情,我無尤人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自修己德不求人譽,不能使禍無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來,信己之不讓也。不能防不測之禍,信命不造不能要。必至之福,來者當受也。禍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窮而不憂;福之來,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禍生非己,雖禍而何憂?福生非我,雖福而何侍也?是故閒居而樂,無爲而治。怡泊優遊而已。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以有者一身之精神,未有者多方之伎術。今廢已有之精神, 祈未得之方術,未得者未至,所得者以忘。不保得一之由,難追兩失之悔。故至人守其本,不尋其末,貴得於內,而制於外也。治未固於不亂,而事爲治者必危;行未免於無非,而急求名者必銼。本固邦寧,行周不辱。故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無禍之福,福之厚矣。無喪之利,利之大矣。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唯無禍福,則無損益。夫不可以勸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道者不可以誘以利,無利則無害,故神自安,道自來也。故嘗無禍不嘗有福,嘗無罪不嘗有功。無禍無福,無罪無功,是謂大通。道曰芒芒昧昧,從天之威,與天同氣,無思慮也,無設儲也。道曰:道君也?芒昧,謂道窈冥不可得見。今但法天以虛,爲身以無,爲心不慮而成,不勞而物積也。來者不迎,去者不將,任其自得。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身應物而無窮,道居中而獨運。故處眾枉不失其直,曲全故大。與天下並流不離其域,至氣流轉,真精常存。不爲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爲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爲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天無心不言,而萬物生人。無爲不謀,而百事遂。內無奇福,外無奇禍,故禍福不生,焉有人賊。凡有福即有禍,今禍福已冥,孰爲人賊害故至德,言同輅,事同福,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退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偏見不足以話俗,正道而可以誘民?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5-14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符言】原天命章闡微

【文子】此章以"原天命"爲樞要,揭示治道之本在於性命雙修。老子云"治心術,理好憎,適情性"三綱,實爲貫通天道人倫之要訣。今試析其精義如次:

一、性命雙修之要義
"原天命"者,非謂宿命論也,乃【中庸】"天命之謂性"之謂。朱子注曰:"天命者,天理之流行而賦於物者。"治心術所以立本,理好憎所以達用,適情性所以致中和。三者環環相扣,猶【大學】格致誠正之功。文中"不惑禍福"四句,正對應此三綱:不惑爲明體,不妄爲達用,不貪爲節文,不過爲中節。此與【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說遙相呼應。

二、情性修養之境界
"達性暢情"之說,頗類【樂記】"反情以和其志"之旨。然文子更進一層,提出"至情自得"的修養境界。此情非俗情,乃【莊子】"無情之情",所謂"喜怒通四時"者是也。其"不求於外"三句,暗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之義,而"閒居而樂"則近顏子"陋巷之樂"。值得注意的是"至情自通"說,此通非認知之通,乃生命本體之朗現,猶陽明"良知瑩徹"之謂。

三、禍福損益之辯證
"無禍至福"章句,深得【老子】"禍兮福所倚"三昧。其"益之而損"四句,實發前人所未發。王弼注【易】云"益而不已必決",僅言其象;文子則直指本體,謂唯有超越禍福對待,方能契入"不利不害"的道境。此與【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易簡之理若合符節。

四、虛無應物之妙用
"法天以虛"段,乃全章精要。【淮南子】解此云:"虛無者,道之舍。"文子更強調"不慮而成"的實踐智慧,此即【中庸】"不勉而中"的誠明境界。其"來者不迎"四句,看似消極,實爲【周易】"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正面詮釋。末章"內無奇福"三句,尤見工夫:上下一情者,非強同也,乃【孟子】"同心同理"之謂。

要之,此章以天命爲體,以情性爲用,以虛無爲功夫,構建起完整的道德形上學體系。其價值在於:既承老子"致虛極"的本體論,又開【中庸】"率性"說的先河;既含攝儒家修齊治平的外王精神,又葆有道家返樸歸真的內聖境界。讀此章者,當於"不惑不妄"處見工夫,於"至情自得"處見本體,方不負文子垂訓之深意。
丁里 發表於 2025-7-12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符言】第三篇"原天命"章,乃文子承老子心法之精要,闡發性命雙修之樞機。今試爲析義如下:

一、性命雙修之要義
"原天命"者,溯本窮源之謂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此章以治心術爲體,適情性爲用,實得孔老會通之妙。老子曰"知常曰明",不惑禍福正是明覺天命之體現。心術既治,則喜怒發而皆中節,如【禮記】所謂"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此中自具克己功夫。

二、情性修養之次第
"適情性"之說,與【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爲經"相發明。其"欲不過節"四字,暗合【黃帝內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之旨。文中"達性暢情"至"不假於人"數語,尤見黃老之學"貴生重己"之要義。司馬遷謂老子"以自隱無名爲務",正此中消息。

三、禍福觀之超越
"禍生非己"之論,深得【周易】"樂天知命"精髓。其說與【列子·力命】篇相表里,所謂"窮達付之天命,修短委之形數",然非消極宿命,乃"內守其本"的積極修養。文中"益之而損"數語,分明是【道德經】四十二章"物或損之而益"的註腳。

四、虛靜功夫之妙用
"法天以虛"一段,實爲全章樞要。【管子·心術】云"虛其欲,神將入舍",與此"至神自安"之說同源。其"不迎不將"之態,正是【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的功夫呈現。末句"上下一情",暗合【周易·咸卦】"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治平理想。

此章以"真情"貫串始終,將道家形上之思與修身實踐熔於一爐。其說既承老子"致虛極"之教,又下啟【淮南子】"原道訓"之旨,在黃老學說發展史上,實居承先啟後之關鍵地位。學者若能於此章"不惑禍福"處著眼,"內守其本"處著力,庶幾可窺見道門心法之堂奧。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