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2|回覆: 1

[其他] 江統【徙戎論】詩解5匈奴驍勇若有不虞可爲寒心遣還本域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6 22: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統【徙戎論】詩解5匈奴驍勇若有不虞可爲寒心遣還本域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題文詩: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漢宣之世,
凍餒殘破,國內五裂,後合爲二,呼韓邪遂,
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
建武中,南單于,復來降附,遂令入塞,
居於漠南,數世之後,亦輒叛戾,何熙梁槿,
戎車屢征.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
部眾不從,而殺羌渠.於彌扶羅,求助於漢,
討其賊仍,值世喪亂,遂乘釁作,鹵掠趙魏,
寇至河南.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
呼廚泉而,聽其部落,散居六郡.元帝之,
咸熙際以,一部太強,分爲三率.泰始之初,
又增爲四.於是乃有,劉猛內叛,連結外虜.
近者又有,郝散之變,發於谷遠.今五部眾,
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於西戎.性驍勇,
弓馬便利,倍於氐羌.若有不虞,風塵之慮,
則并州域,可爲寒心.滎陽句驪,本居遼東,
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
徙其餘種.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
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失職,
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
能不爲變!其微弱勢,力不陳耳.夫爲邦者,
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廣,士庶之富,豈須能容,夷虜在內,
然後取足!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
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於計爲長.


【原文5】千秋大計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內五裂,後合爲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建武中,南單于復來降附,遂令入塞,居於漠南,數世之後,亦輒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征。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調其兵,部眾不從,而殺羌渠。由是於彌扶羅求助於漢,以討其賊。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爲三率。泰始之初,又增爲四。於是劉猛內叛,連結外虜。近者郝散之變,發於谷遠。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於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爲寒心。  滎陽句驪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齧,況於夷狄,能不爲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爲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然後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德施永世,於計爲長。【譯文】
并州的胡人,本是兇惡的匈奴人後裔。漢宣帝年間,匈奴內亂,一分爲二,呼韓邪單于勢力衰弱,不能自保,於是遷徙到長城以北,臣服漢朝。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南匈奴單于又來歸附,朝廷就讓他們進入邊關,居住在漠南,幾代以後,也是動輒叛亂,所以何熙、梁槿多次前往征討。漢靈帝中平年間,因爲黃巾軍起義,朝廷徵發匈奴兵,匈奴人拒絕聽從,還殺了羌渠單于。因此於彌扶羅單于求助於漢朝以平叛。匈奴人還乘著天下大亂入寇,擄掠趙、魏之地,一直打到黃河以南。漢獻帝建安年間,又派匈奴右賢王把呼廚泉單于騙到京城軟禁,而任憑其部落散居六郡地區。魏元帝咸熙年間,朝廷認爲匈奴一部太強,就把他們分爲三部。晉武帝泰始初年,又分爲四部。於是有劉猛在國內作亂並連結國外敵人;最近又有郝散之變,在谷遠發生。現在匈奴五部之眾,戶口達到數萬,人口之盛,超過了西戎。但是他們天性驍勇,弓馬嫻熟,卻遠遠超過氐、羌各族。一旦叛亂,并州地區就危險了。
滎陽的句驪族本來居住在遼東塞外,魏王曹芳正始年間中,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他們的叛亂,遷徙他們殘餘的人口。剛遷徙的時侯,不過幾百戶人家,經過子孫的繁衍,現在已經有幾千戶。幾代人之後,一定勢力強大。現在一般百姓失去生機尚且逃亡叛亂,狗和馬吃飽了還相互撕咬,何況是夷狄,豈能不作亂!只是考慮到句驪族的勢力還很弱,我就不細說了。
國家的憂患不在貧困而在於貧富不均,不在人口稀少而在於人民不安定。以我晉朝土地之廣大,人民之富足,難道能容得異族居住在國內,過得舒舒服服嗎?這些人都可以向他們頒發命令,讓他們回到故土,使他們不再想念故鄉,也是華夏少了一個禍患。如果朝廷這樣做,中原和四方都會從中得利,福澤還會惠及千秋萬代。
馬盲 發表於 2025-4-6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徙戎論】第五段疏解:匈奴隱患與長治久安之策

江統此段直指并州匈奴之患,其論述可分三重深意:

一、匈奴歷史積弊考
并州匈奴實爲"桀惡之寇",自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衰弱歸附,至東漢建武年間南匈奴內遷,已埋隱患。考其行跡,呈現"降附-叛戾"循環:中平年間拒征黃巾而殺羌渠單于,建安時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魏晉之際更因部眾強盛屢生叛亂。江統以"劉猛內叛""郝散之變"爲證,揭示"五部之眾,戶至數萬"的現實威脅。其筆法承【漢書·匈奴傳】之史鑑,暗合【春秋】"夷夏之防"大義。

二、夷狄強盛之危
文中對比西戎與匈奴戰力:"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於氐羌",此語非虛。【後漢書】載匈奴"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其機動性確非氐羌可比。更可慮者,滎陽句驪自正始年間百戶遷入,已繁衍至千戶,"數世之後,必至殷熾"的預言,實本於【左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警示。江統以"犬馬肥充,則有噬齧"爲喻,化用【韓非子·說難】"畜烏獲之徒,必爲患害"之理。

三、徙戎安邦之策
"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二句,實爲全文樞要。前者典出【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後者暗合【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江統提出"申諭發遣,還其本域"的解決方案,既"慰羈旅懷土之思",又"釋華夏纖介之憂",體現【尚書】"柔遠能邇"的治邊智慧。末句"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引自【詩經·大雅】,彰顯以德化遠的王道思想。

要而論之,此段以史爲鑒、以理服人,將匈奴問題置於"夷夏之辨"的框架中審視。其憂患意識非徒針對并州一域,實關乎華夏文明存續之大計。今日讀之,猶見其深謀遠慮之功。然徙戎之策雖善,終須輔以德政教化,方合聖王"修文德以來之"的治道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