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6|回復: 1

[其他] 【盐铁论】卷48和亲诗解2大夫:数和亲匈奴先犯约文学:为政以德何忧于彼之不改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8 21: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48和亲诗解2大夫:数和亲匈奴先犯约文学:为政以德何忧于彼之不改
题文诗:

大夫又曰:自春秋时,诸夏之君,会聚相结,

三会之后,乖离相疑,伐战不止;六国从亲,

冠带相接,然未尝有,坚约而况,禽兽国乎!

春秋书曰,存君在楚,诰鼬之会,书鲁定公,

绐夷狄也.匈奴与汉,数和亲而,常先犯约,

贪侵盗驱,长诈谋国.反复无信,百约百叛,

若朱象之,不移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匈奴,

用兵之备,亲之以德,此亦难矣.匈奴不义.

文学对曰:王者中立,听乎天下,德施方外,

绝国殊俗,臻于阙庭.凤凰列树,麒麟郊薮,

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

推其仁恩,皇之诚也.范蠡越出,由余胡长,

皆为霸王,贤佐故政,有不从教,而世无不,

可化之民.诗经有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

故公刘虽,处戎狄地,戎狄化之.太王去豳,

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越裳氏来.其从善如,

影之随形,响之从声.为政要务,以德亲近,

何必忧于,彼之不改?文武兼修,如车两轮,

如鸟两翼,兵备不弃,治国之道,有刚有柔.

情真义深,非刚非柔,能刚能柔,刚柔并济.

  【原文】
    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会聚相结①,三会之后②,乖离相疑,伐战不
止;六国从亲③,冠带相接④,然未尝有坚约。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
君在楚⑤,诰鼬之会书公⑥,绐夷狄也⑦。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贪侵
盗驱,长诈谋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若朱、象之不移⑧,商均之不
化⑨。而欲信其用兵之备,亲之以德,亦难矣。
【注释】
①春秋:时代名。孔子作【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
前481 年),凡十二公,计242 年。世因称此为春秋时代。
②三会:多次会盟。
③从亲:从,即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赵、韩、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④冠带:帽子和腰带,或指吏人,见【文选·张衡·西京赋】李善注。或指士族,见【后汉书·儒林传】。或泛指有礼教之人民,别于夷狄而言,见【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这里指各国信使。
⑤【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何休注:『正月,岁终而复始,执贽存之,故言在。在晋不书,在楚书者,恶襄公久在夷、狄,为臣子危,录之。』存,就是存问,即慰问的意思。
⑥诰鼬(you):即浩油,又作『皋鼬』,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临颍县南。春秋时诸侯曾在此会盟。事见【公羊传·定公四年】。
⑦绐(dai):欺骗。
⑧朱:丹朱,尧的儿子。象:舜的弟弟。
⑨商均:舜的儿子,被禹封于商。
【译文】

大夫说:自从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国君聚会结好,经过多次会盟之后,还是不和而散,互相猜疑,彼此征伐不停;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使者往来频繁,然而还是没有能够坚守信约。更何况那种禽兽般的国家呢!【春秋】上记载了慰问在楚国的鲁襄公,诰鼬之会记载鲁定公出场,是为了欺骗夷、狄。我们和匈奴屡次和亲,都是他们首先撕毁和约,他们贪得无厌,侵扰掠夺,是专搞阴谋诡计的政权。他们反复无常,毫无信用,无数次订和约,无数次背叛,就像丹朱、象一样恶性难移,商均一样不可教化。如果任凭匈奴进行用兵的准备,而还想依靠仁义道德去感化它,这是很困难的。
  【原文】
    文学曰: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德施方外,绝国殊俗,臻于阙庭。凤皇
在列树①,麒麟在郊薮②,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③,推
其仁恩而皇之④,诚也。范蠡出于越⑤,由余长于胡⑥,皆为霸王贤佐。故
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⑦。』
故公刘处戎、狄⑧,戎、狄化之。太王去豳⑨,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而越
裳氏来⑩。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何忧于彼之不改?
【注释】
①凤皇:即凤凰。
②【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凤在列树,麟在郊野。』即此语所本。
③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仁』作『人』,太玄书室本作『势』。
④【淮南子·泰族篇】:『非户辩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此文本之。
⑤范蠡,即陶朱公,见【地广篇】注释。
⑥由余,见【相刺篇】注释。
⑦这是【诗经·大雅·洞】篇文。酌:舀起。行潦:路上的积水。挹(yi):引的意思。
⑧公刘,见【取下篇】注释。
⑨太王,见【备胡篇】注释。豳(bin):古国名,周之先祖公刘所立,故城在今陕西省邠县一带。
⑩越裳氏,见【崇礼篇】注释。
【译文】

   文学说:圣明的君主身在朝廷而统治天下,他的恩德远达国境之外,使相隔很远、风俗不同的国家都来朝拜。凤凰栖身于丛林,麒麟生活在郊泽,万物都蒙受他们的恩泽。这并不是他们亲自去做,而是因为仁义传播,仁德恩惠广为布施,大家真诚地信仰的结果。范蠡生在越国,由余长在胡地,但两人都成了霸主的得力助手。所以世上虽有不顺民心的教令,但没有不可教化的百姓。【诗经】上说:『舀起那路上的积水,灌注到这边来。』所以公刘在戎、狄居住,戎、狄都被他感化了。周太王离开豳这个地方时,那里的百姓都跟着他一块迁移。周公修养仁德,越裳氏前来朝拜。只要施行了仁德,大家就会像影子随形和音响之应声一样跟随着你。主持朝政只要以仁德去亲近别人,还怕它的本性不能改变吗?
兴华 發表於 2025-4-28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和亲》第二段对话所展现的"大夫"与"文学"之争,实为汉代治国方略中"霸道"与"王道"思想碰撞的典型体现。大夫以现实政治经验立论,文学则以儒家理想政治为旨归,二者对匈奴问题的分歧,深刻反映了汉帝国边疆策略的内在张力。

大夫之论,立足于历史经验与政治现实。其举证春秋诸侯会盟"乖离相疑"、六国合纵"未尝有坚约",揭示盟约在利益冲突前的脆弱性。将匈奴比作"禽兽之国""朱象不移",强调其"百约百叛"的习性,实为对建元以来汉匈和亲屡遭背约的沉痛反思。这种以《春秋》"绐夷狄"为据的论述,暗合法家"势"的思想,主张以实力为后盾的防备政策。

文学则秉承《论语》"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政治理想。其以"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开篇,构建了一个德化四夷的礼治秩序图景。所举范蠡、由余之例,意在证明夷夏可通;引《诗》"酌彼行潦"及公刘、太王、周公之事,则彰显德政的感化力量。这种"影随形,响应声"的德化逻辑,实为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延伸,将政治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

二者立论差异实源于不同的政治哲学根基:大夫持"性恶论",以匈奴为不可教化的他者;文学本"性善论",相信"无不可化之民"。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提出"文武兼修如车两轮"的调和论,暗示在坚持德治的前提下并不绝对排斥武备,这与原始儒家"足兵足食"的务实精神一脉相承。

这段对话的当代启示在于:处理民族关系既需警惕理想主义的道德泛化,亦应避免陷入现实主义的对抗思维。文学强调的"为政以德",其深层价值在于确立文明交往的道义制高点;而大夫揭示的"常先犯约"现象,则提醒我们德政需以实力为保障。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仍是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宝贵思想资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