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16|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38備胡詩解2大夫:一舉匈奴震懼中外釋備賢良:立仁修義邇善遠順匈奴難敗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4 18: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38備胡詩解2大夫:一舉匈奴震懼中外釋備賢良:立仁修義邇善遠順匈奴難敗
題文詩:
大夫:往者四夷,俱強並為,寇虐朝鮮,
逾徼,燕東地東,越越東海,略浙江南;
南越內侵,嶺;氐僰冉駹,嶲唐昆明,
之屬,隴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有,
北邊未定.夫一舉則,匈奴震懼,中外釋備,
而何寡也?賢良:古者君子,立仁修義,
以綏民故,邇者習善,遠者順之.是以孔子,
於魯,前仕三月,齊平,後仕三月,
鄭平,而務以德,安近綏遠.當時魯無,
敵國之難,鄰境之患.強臣變節,而忠順故,
季桓,都城大國,畏義合好,齊人來歸,
鄆讙龜陰,之田,為政以德,能,
辟害折衝,所欲不求,自得,百姓所以,
囂囂中外,寧者,咎在匈奴.內無室宇,
之守外無,田疇之積,隨美草甘,水而驅牧,
匈奴不變,業而中國,以騷動矣.風合雲解,
就之則亡,擊之則散,未可一世,而舉使服.

 【原文】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強,並為寇虐:朝鮮逾徼,劫燕之東地;東越越東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內侵,滑服令;氐、僰,冉、駹、嶲唐、昆明之屬,擾隴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邊未定。夫一舉則匈奴震懼,中外釋備,而何寡也?
  【注釋】徼(jiao):邊界。
  『越』字原不重,今據陳遵默校補,蓋古書重字傳寫時往往作『小二』,最易為人遺失也。東越:漢武帝時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當時,東越王余善曾多次侵犯南方諸郡。東海:武帝時郡名,在今江蘇省邳(pi)縣以東,至海邊。
  南越內侵:西漢呂后執政時,南越王曾侵擾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
  滑:同『猾』,擾亂的意思。服令:一作『服嶺』,西漢時地名,在今湖南省長沙市以南。氐(di):西漢時少數民族,居住在甘肅省、青海省地區。僰(bo)、冉,駹(mang)、嶲(xi)唐、昆明:都是我國古代西南部的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四川省、雲南省一帶。隴西:漢代郡名,有今甘肅省東南部地,治狄道,在今臨洮縣東北。巴:漢代郡名,有今四川省東部地,治江州,即今重慶市。蜀:亦漢代郡名,有今四川省中部地,治成都,即今成都市。三垂:指東西南三方的邊境。
  『夫一舉』云云三句原作『夫一舉則匈奴中外震懼,釋備而何寡也』,今據王先謙說校改。
【譯文】大夫說:過去,四方的民族都很強,他們一起危害我們的邊境:朝鮮越過邊境,掠奪遼東一帶;東越越過東海,侵佔浙江南部;南越侵入內陸,打到長沙以南;氐、僰、冉、駹、嶲唐、昆明等藩王,也經常擾亂甘肅和四川一帶。現在東、南、西三面邊境已經平定,只有北方還不安寧。我們一出動就可以使匈奴震怖恐懼,國內戒除防備,還說什麼德盛則備寡呢?
【原文】
  賢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義,以綏其民,故邇者習善,遠者順之。  是以孔子仕於魯,前仕三月及齊平,後仕三月及鄭平,務以德安近而綏遠。當此之時,魯無敵國之難,鄰境之患。強臣變節而忠順,故季桓其都城。大國畏義而合好,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故為政而以德,非獨辟害折衝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囂囂,中外不寧者,咎在匈奴。內無室宇之守,外無田疇之積,隨美草甘水而驅牧,匈奴不變業,而中國以騷動矣。風合而雲解,就之則亡,擊之則散,未可一世而舉也
【注釋】
綏:安撫。
  【史記孔子世家】:『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定公十年春,及齊平。』【索隱】:『及,與也。平,成也。謂與齊和好,故云平。』
  【公羊傳定公十一年】:『冬,及鄭平。』
  季桓:即季桓子。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言於定公,說:『臣無藏甲,大夫無百雉(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準備毀壞孟孫氏、季孫氏、叔孫氏三家的都城。先後毀了叔孫氏的都城郈(hou)和費。又去毀孟孫氏的都城成,結果沒有毀成。事見【史記孔子世家】。
  【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之田。』鄆(yun):在今山東省鄆城縣。讙(huan):在今山東省肥城縣南。龜:山名,在今山東省新泰市西南。『龜陰』,即龜山之北。這些地方都是春秋時魯國地名,以前都被齊國奪去,現又退回,故曰:『來歸』。囂囂:怨恨的聲音。
  咎(jiu):罪責,過失。
  以,通已。
【譯文】
賢良說:古時候,聖明的君主推行仁政,提倡仁義,以此來安撫百姓,所以近處的人變得更好,遠處的人都來歸順。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前三個月使魯國和齊國簽訂了和約,後三個月又使魯國和鄭國恢復了和好,他就是用仁德來安定近處的百姓和安撫遠方的國家的。當時魯國沒有敵對國家的威脅和邊境的憂患。勢力很強的大臣也變得忠順起來,所以季桓子拆毀了他的都城。強大的鄰國為仁義所懾服,來和魯國和好,齊國把所佔領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給魯國。所以,只要施行德政,不僅可以擊敗敵人,避免他們的侵害,而且還能得到原來並不想得到的成果。今天,百姓之所以怨聲載道,國內不得安寧,其過失都在如何對待匈奴。匈奴內無需要守護的房屋,外無種植糧食的田地,他們隨着牧草和水源到處放牧,如果匈奴不改變其游牧生活,內陸就永遠不得安寧。他們像風雲一樣地迅速集合和解散,一靠近,他們就逃跑了,一攻打,他們就雲消霧散,短時間內是不可能降服他們的。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6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三十八【備胡】篇所載大夫與賢良之辯,實為漢廷邊防戰略之縮影。大夫主張以武力震懾匈奴,謂"一舉則匈奴震懼,中外釋備",此乃承襲法家務實之策,着眼於當時"三垂已平,唯北邊未定"之局。其言簡意賅,直指邊患癥結,凸顯漢武以來"以戰止戰"之軍事思想。

賢良則援引孔子"為政以德"之說,強調"立仁修義,邇者習善,遠者順之"之王道理念。其舉魯國"隳都城而齊歸田"之典,暗諷武帝窮兵黷武之弊,可謂深得儒家"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精髓。然其論匈奴"隨美草甘水而驅牧"之特性,實已觸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衝突之本質,較之大夫單純軍事視角更具戰略縱深。

二者之辯,實為王道與霸道、德化與威服的思想交鋒。大夫着眼於即時軍事效應,賢良則立足長治久安,二者立場雖異,然皆反映出漢代士人對邊疆問題的深刻思考。尤其賢良指出"風合雲解"的匈奴特性,已隱約觸及游牧民族"來如風雨,去如絕弦"的軍事特點,其見解之深刻,至今猶具啟示意義。
陸交 發表於 2025-4-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三十八【備胡】篇所載大夫與賢良文學之辯,實為漢廷國防戰略思想之重要文獻。大夫主"威服匈奴"之策,賢良倡"仁義懷遠"之道,二者看似相悖,實則互補,茲析其要義如下:

一、大夫戰略威懾論之現實基礎
大夫所述"四夷俱強"之局,確為武帝時期邊疆實況。朝鮮逾徼、南越內侵、西南夷擾,皆需具體應對。其主張"一舉震懼"非窮兵黷武,乃建立於三點認知:其一,匈奴"襲擾"具有游牧民族季節性特徵,需示以雷霆之力;其二,漢初和親政策證明單方面懷柔難弭邊患;其三,軍事威懾可創造"中外釋備"的和平環境。此論實承晁錯"以蠻夷攻蠻夷"之遺策,具有現實針對性。

二、賢良仁義教化說之文化深意
賢良所倡"立仁修義",源自【春秋】"邇善遠順"之義。其說包含三重維度:在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屈人;在文化策略上,強調通過禮樂教化實現"漸染華風";在軍事哲學上,暗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其言"匈奴難敗"非指軍事不可勝,而是強調單靠武力難以根除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本質。

三、戰略與文化的辯證統一
深究雙方論點,可見漢代邊疆治理的二元結構:大夫着眼於短期危機處置,賢良關注長治久安之道。實則二者在賈誼【治安策】中已有融合,所謂"德可遠施,威可遠加"。歷史證明,漢宣帝時期"霸王道雜之"的邊疆政策,正是這種辯證思維的實踐成果——軍事震懾與仁義教化並舉,終得"匈奴款塞"之效。

要之,此篇辯論揭示了傳統中國處理夷夏關係的核心智慧:武力為仁義之保障,仁義為武力之歸旨。今日觀之,其中蘊含的"剛柔並濟"哲學,對於理解古代中國的天下秩序觀仍具啟示意義。讀者當透過文字表象,把握其"因時制宜"的辯證思維本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