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27|回复: 1

[其他] 《盐铁论》卷29散不足诗解7古者不封不树有丧不歌嫁服布丝送死尽哀今者积土成阁因丧求酒皮衣朱貉奢葬为孝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2-20 17: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29散不足诗解7古者不封不树有丧不歌嫁服布丝送死尽哀今者积土成阁因丧求酒皮衣朱貉奢葬为孝
题文诗:
古者不封,不树返而,虞祭于寝,无坛宇居,

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

其高可隐.而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

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等人者,祠堂屏阁,

垣阙罘罳.古者之时,邻居有丧,舂不相杵,

巷不歌谣.孔子食于,有丧者侧,未尝饱也.

子是日哭,则不歌也.而今之俗,因人之丧,

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办也,歌舞俳优,

连笑伎戏.古者男女,之际尚矣,嫁娶之服,

未之以记.及虞夏后,表布内丝,骨笄象珥,

封君夫人,加锦尚褧.而今富者,皮衣朱貉,

繁露环佩.中等家者,长裙交袆,璧瑞簪珥.

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是故,圣为制节,

非虚加之.而今生不,能致爱敬,死以奢侈,

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

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俗.故黎民相,

慕效至于,发屋卖业.厚葬情假,俭葬情真.

孝子真情,情真义深,真情简朴,朴实无华.

返璞归真,自然而然,报本返始,不忘祖先.
   《原文》

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

  【注释】不封:不堆土为坟。不树:不在墓旁种树。《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虞祭:埋葬之后回家的祭祀。寝:寝庙。死者的庙后有寝,以像生人之居。《礼·月令》:“寝庙毕具。”郑玄注:“凡庙前曰庙,后曰寝。”
  坛宇:古代举行祭祀时用土建筑的高台及庙宇。
  庙堂:供奉祖先的房屋。
  隐:凭依。《礼记·檀弓下》:“延陵季子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既葬而封,。。其高可隐。”郑玄注:“隐,据也,封可手据,谓高四尺。”垣:宫室的围墙。阙:宫室门前两边的望楼。

罘罳(fusi):古代一种屏风。
【译文】古时候,死人埋葬后不堆土为坟,不在墓旁种树,埋完了回到家里祭祀,没有祭祀的土台和房屋,没有庙宇祠堂。到了后来,就堆土成坟。普遍人家的坟有四尺高,可以把手凭依其上。现在,有钱人家堆土的坟像一座小山,种植的树木成林,祖庙有高台亭榭,台阁相连,庙宇成群,又加之以高楼。中等人家的祠堂也像楼房一样,还有围墙、望楼和屏风。

《原文》

  古者,邻有丧,舂不相杵,巷不歌谣。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注释】《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相歌。”郑玄注:“助哀也。谓相送杵声。”相,传送舂米的声音。杵(chu):本指舂米的木棒。这里作动词用,即舂米时的哼唱。语本《论语·述而篇》。
  责辨:“辨”同办,受人委托办理。
  俳(pai)优:指唱戏的人。《史记·绛侯世家》:“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集解》:“如淳曰:'以乐丧家,若俳优。’”
  连笑:一种滑稽戏,如今人之跳加官。伎戏:杂技。
【译文】古时候,邻居有丧事,舂米时不吆唤劳动调子,街上不唱歌。孔子在有丧事的人家附近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他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现在的风俗,有的人借人家有丧事就去求酒、肉,找机会到人家家里坐一会儿,希望受人委托办理丧事。他们大搞唱歌、跳舞、演戏、滑稽表演和杂技。

《原文》

  古者,男女之际尚矣,嫁娶之服,未之以记。及虞、夏之后,盖表布内丝,骨笄象珥,封君夫人,加锦尚褧而已。今富者皮衣朱貉,繁露环佩。中者长裙交袆,璧瑞簪珥。

  【注释】际:结婚。尚:久远。
  笄(ji):簪子。珥(er):耳环。
  封君:战国、秦、汉时受封邑的列侯及公主一类人的称号。见《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夫人:诸侯之妻。见《礼记·曲礼》。汉时列侯之妻也称夫人。见《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褧(jiong):同“䌹”,罩在外面的单衣。尚褧:在锦衣之上再加一件罩衣。露,原作“路”,今从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及孙诒让说校改。繁露:即冕旒,古代贵族戴的垂着和露珠一样的美丽的帽子。环佩:佩玉。
  裾(ju),衣服的大襟。袆(hui),蔽膝,就是佩巾。长裾交袆:长襟的下摆与蔽膝相交接。瑞,原作端,今据陈遵默说校改。璧瑞簪珥:以玉为簪珥。
    【译文】古时候,男女结婚的事由来已久,女嫁男娶的服饰是什么样子,没有记载下来。到了虞舜、夏禹以后,结婚的服装外面穿布的,里面穿丝的,头上戴骨头簪子、象牙耳环,封君夫人也只穿锦衣,外面加上罩衫而已。现在,有钱的人结婚,穿大红的貉皮衣服,冕旒佩玉。中等人家长襟的下摆与蔽膝相交接,头上戴着玉石簪子和耳环。

《原文》

  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注释】张之象本、沈延铨本“发”作“废”。案《野客丛书》二五引仍作“发”,作“废”者明人所改。

【译文】

古时候,对待活着的父母尽心敬爱,父母去世,办丧事尽情哀悼。因此圣人制定了控制的制度,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现在,老人活着时不能尽力孝敬,死后却在奢侈上与人比高低;虽然没有哀悼悲伤的心意,但花很多钱进行厚葬的人,却被称作孝子,在世上得到好的名声,一般的人也认为他们光荣。所以,普通老百姓就羡慕、仿效他们,以致有的人家为办丧事而出卖房屋和产业。
张机及 发表于 2025-4-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散不足》第七篇所论丧葬之礼,实为古今风俗变迁之镜鉴。此篇以"古者不封不树"与"今者积土成阁"对举,揭示礼制由质趋文之流变,其间深蕴儒家"慎终追远"之微义,今试析之。

一、丧葬仪节之异同
古制"反虞祭于寝"体现《礼记》"祭不欲数"之义。郑玄注"寝庙"谓"前庙后寝",乃仿生人居所而设,其制简朴至极。至庶人"坟半仞"(郑玄考为四尺),恰合《檀弓》"其高可隐"之度,此孔颖达所谓"手可凭据"之制。而今之富者"台榭连阁",中者"垣阙罘罳",已悖《周易》"不封不树"之本,更违《周礼》"以爵等为丘封之度"的等差制度。

二、居丧礼仪之沦替
《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的记载,与孔子"哭则不歌"(《论语·述而》)的实践,皆体现"丧容累累"(《檀弓》)的庄敬精神。今俗"因丧求酒"、"歌舞俳优",正犯《孝经》"不敢戏笑"之戒。王肃注《家语》云:"丧者哀戚之事,而责办酒食,是谓逆礼。"此风之炽,实因丧失"临丧必有哀色"(《礼记·杂记》)的诚敬之心。

三、婚丧服饰之奢俭
古婚服"表布内丝"合于《仪礼·士昏礼》"纯衣𫄸袡"之制,郑注谓"示不忘本"。今之"皮衣朱貉"已违《尚书》"黼黻𫄨绣"的服章之序。尤其"厚葬称孝"之风,恰如《吕氏春秋·节丧》所讥"侈靡者以为荣",背离《孝经》"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的本义。班固《白虎通》所谓"孝子恻隐之心"(《崩薨篇》),在今世竟异化为"发屋卖业"的虚文。

四、礼制本真之探赜
文末"厚葬情假,俭葬情真"八字,实为点睛之论。马融注《论语》"礼与其奢也宁俭"云:"奢则骄溢,俭则固陋,俱失其中,而俭愈于奢。"此与《盐铁论》"返璞归真"之倡遥相呼应。王弼《周易注》释"丧礼"谓"称情立文",正可解"孝子真情"之奥义——真情不在器物丰奢,而在"愀然必有凄怆之心"(《礼记·祭义》)。

结语:
桓宽此篇以丧礼为切入点,实则阐发"礼之本"的哲学命题。从"不封不树"到"积土成山"的变迁,折射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的社会病症。其批判锋芒直指"称以为孝"的虚伪性,与孔子"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的主张一脉相承。读此篇当思《礼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的深意,方能领会儒家"缘情制礼"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