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5|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19褒贤诗解1大夫:苏秦张强国威敌文学:不以道进不以道退义得义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10 16: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9褒贤诗解1大夫:苏秦张强国威敌文学:不以道进不以道退义得义亡
题文诗:
大夫:伯夷以廉,尾生,以.
由小器而,亏大体乃,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何功名有?苏秦张仪,
智足强国,勇足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息.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
请交此谓,天下名士.智不足与,谋而权不,
能举当世,民斯为下,举亡,而为有以,
虚而为盈,布衣穿履,深念徐行,若有遗亡,
非立功,成名之士,而亦未免,于世俗也.
文学:苏秦以合,显于赵;张仪以连,
横任于秦,方此之时,非不尊贵,然智士也,
随而忧之,知夫不以,道进者必,不以道退,
不以义得,不以义亡.季孟之权,三桓之富,
不可及也,孔子曰微.为人,权均于君,
富侔于国,亡故,其位弥高,而罪弥重,
禄滋厚而,罪滋多也.夫行者先,全己而后,
求名仕者,先辟害而,后求.故香饵其,
非不美也,龟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
知其害身.乌鹊鱼鳖,食香饵后,狂飞奔走,
逊头屈,无益于死.今有司乃,盗秉国法,
进不顾罪,卒然有急,车驰人趋,无益于死.
所盗不足,偿于臧获,妻子奔亡,无处,
身在深牢,莫知恤视.方此之时,何暇以笑?
【题解】本篇就褒贤问题展开辩论。大夫以『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的苏秦、张仪为贤,并对孔甲乃至当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赵绾、王臧、主父偃、东方朔等进行了批判。文学则与之相反,对苏秦、张仪加以攻击,而对孔甲等全力为之辩护。双方针锋相对,足见斗争之尖锐复杂了。

  【原文】

  大夫曰:伯夷以廉饥,尾生以信死。由小器而亏大体,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何功名之有?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夫智不足与谋,而权不能举当世,民斯为下也,今举亡而为有,虚而为盈,布衣穿履,深念徐行,若有遗亡,非立功成名之士,而亦未免于世俗也
  【注释】【战国策·燕策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至,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
  【论语·宪问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这里指小节、小信。经:缢,用绳子勒死。沟渎:水沟。
  张仪:战国时魏人,曾游说六国,主张连横以归附秦国。
  【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币』上原无『重』字,今据卢文弨说校补。
  【论语·述而篇】:『无而为有,虚而为盈。』
【译文】大夫说:伯夷因为讲廉洁而饿死,尾生因为讲守信而丧命。因为小器量而损伤大体,这是一般百姓的小节小信,死在山沟里也没有人知道。有什么功名呢?苏秦、张仪,智谋足以使国家强盛,勇气足以威震敌国,一怒生事就使诸侯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可平静。各国诸侯的国君,没有不放下架子说好话并用厚礼请求和他们交好,这才是所说的天下名士啊。如果智谋不足以商量大事,而且才能不能担当当代大事,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了。你们本来没有却诈称为有,本来空虚却诈称为充满,穿着布衣破鞋,深思熟虑,慢慢走动,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根本不是立功成名的人,不过是世俗庸人罢了。

  【原文】

  文学曰:苏秦以从显于赵,张仪以横任于秦,方此之时,非不尊贵也,然智士随而忧之,知夫不以道进者必不以道退,不以义得者必不以义亡。季、孟之权,三桓之富,不可及也,孔子为之曰『微』。为人臣,权均于君,富侔于国者,亡。故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夫行者先全己而后求名,仕者先辟害而后求禄。故香饵非不美也,龟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夫为乌鹊鱼鳖,食香饵而后狂飞奔走,逊头屈■,无益于死。今有司盗秉国法,进不顾罪,卒然有急,然后车驰人趋,无益于死。所盗不足偿于臧获,妻子奔亡无处所,身在深牢,莫知恤视。方此之时,何暇得以笑乎?
  【注释】『进』下原无『者』字,据下句例文当有,今补。
  为,通『谓』。这是引用孔子的话『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原文见【论语·季氏篇】。鸾(luan):鸟名,古称似凤,五彩而多青色,凤凰属,『鸾凤』,鸾鸟和凤凰。逊头屈遰(di):缩头躲避。
  卒然:忽然;卒同『猝』。
  臧获:古时由于犯罪而被没收财产做了官家奴仆的人。奴曰臧,婢曰获。
【译文】
文学说:苏秦用合纵的策略在赵国出了名,张仪使用连横的办法被秦国重用,在当时,不是不尊贵,然而明智的人随着替他们忧虑,知道那种不以道义取得的尊贵,是不会有合于道义的结果的。鲁国季孙、孟孙的权势,三桓的财富,那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孔子说他们『衰败了』。做为臣子,权势和君主一样,财富与国君相等,必然灭亡。所以,这种人职位越高而罪过也越重,俸禄愈厚而罪孽也愈多。出外追逐名利的人,先要保全自己,然后再去追求名声,做官的人,先要躲避祸害,然后再去追求俸禄。所以,香甜的食饵不是不美,但龟和龙闻到就深藏起来,鸾鸟和凤凰看见就远走高飞,因为它们知道香饵是害身的东西。而乌鹊鱼鳖,吃了香饵就狂飞奔走,缩头逃跑,还是不免一死。今天官吏窃取国家要职,只想升官不考虑罪过,一旦有意外变化,再想乘车逃跑,徒步快走,也不免一死。所盗窃的全部东西也不足以抵偿官府的没收,妻子儿女逃亡在外无安身之处,自己身在监牢之中,也没有人关照。在这个时候,哪里还有闲功夫笑一笑呢?
阿弥佗佛 發表於 2025-6-24 19:05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十九《褒贤》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政治哲学中"功利"与"道义"价值取向的深刻交锋。今就所引文本析义如下:

大夫之论,以苏秦、张仪为典范,推崇其"智足强国,勇足威敌"的事功精神。此说承袭法家实用主义传统,认为伯夷、尾生之流拘泥小节而"亏大体",乃"匹夫匹妇之为谅"的狭隘表现。其核心在于强调政治效能优先于道德完满,将国家强盛作为衡量贤能的首要标准。此种观点实与桑弘羊等御史大夫所持"富国强兵"的盐铁政策相呼应,折射出汉武帝时期积极进取的治国方略。

文学之士则秉持儒家"义利之辨"的立场,主张"不以道进,不以道退"的士人操守。其以伯夷、叔齐"义得义亡"为典范,暗讽纵横家之流虽成就霸业却背离道义。此说源自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伦理观,强调道德主体性应超越现实功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慨叹,恰可与此形成互文。

二者分歧实为战国"王道""霸道"之争的延续。大夫着眼于国家层面的集体利益,其评价体系具有鲜明的结果导向;文学则坚守个体道德完整性,体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价值坚守。值得注意的是,桓宽在《盐铁论》中虽以文学言论为主,却保留大夫观点的完整性,这种对话体的书写方式本身即暗含"和而不同"的深意。

要之,此段辩论揭示了汉代政治思想中永恒的两难:治国者当以实效为先,抑或以德性为本?苏秦佩六国相印的荣耀与伯夷采薇首阳的孤高,恰构成中国政治文化中"外王"与"内圣"的张力。读此篇者,当于两种价值取向间保持辩证思考,方得古人立言之真谛。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6-29 01:47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十九《褒贤》首章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政治哲学中功利与道义之张力体现。今就双方论点析义如下:

一、大夫论:功业为大体,小节不足拘
大夫以伯夷、尾生为例,谓其"由小器而亏大体",此乃承袭法家实用主义传统。《商君书·修权》云"民信其赏则事功成",正与大夫"何功名有"之诘相呼应。其推崇苏秦、张仪"智足强国,勇足威敌",实以《战国策》所载纵横家功业为据,体现汉廷应对匈奴之需的务实倾向。然其将道德实践贬为"匹夫匹妇之为谅",恰暴露出法家"去仁义而任法术"(《韩非子·奸劫弑臣》)的理论缺陷。

二、文学论:道义为进退,生死系于仁
文学主张"不以道进不以道退,义得义亡",本于孔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士节观。其批评纵横家"权时之宜"(桓宽《盐铁论·论儒》),暗合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经学立场。司马迁评伯夷"积仁洁行"(《史记·伯夷列传》),恰为文学派提供史鉴——个体道德实践实为维系世道人心的根本。

三、思想史脉络中的辩证
此争辩可追溯至孟子"王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与《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千年之辩。大夫所见乃汉武开边政策下"非常之功"的诉求,文学所言则为儒家"守死善道"的价值坚守。二者看似对立,实如《周易》泰卦所示"内阳而外阴",治国既需文学所言"义"为精神根基,亦需大夫所重"功"为现实支撑。

要之,此章所呈非简单是非之辩,乃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经权之辨"的生动体现。读《盐铁论》者,当于大夫、文学之激烈论难间,见汉代政治思想之宏阔气象,亦为今人平衡道德理想与现实功业提供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