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9|回復: 4

[其他] 【盐铁论】卷17贫富诗解1大夫:积浸废著息耗致富岂必赖民文学:古者思义充位不为权利充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9 16: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7贫富诗解1大夫:积浸废著息耗致富岂必赖民文学:古者思义充位不为权利充私
题文诗:
大夫曰余,结发束脩,年十三时,幸得宿卫,

给事辇毂,之下以至,卿大夫位,获禄受赐,

六十余岁.车马衣服,之用妻子,仆养之费,

量入为出,俭节以居,奉禄赏赐,一二筹策,

积浸以致,富成业故,分土若一,贤者能守;

分财若一,智者能筹.白圭废著,子贡也之,

三至千金,岂必赖民?运之六寸,转之息耗,

取之贵贱,之间焉耳!文学曰古,事业不二,

利禄不兼,然后诸业,不相远贫,富不相悬.

夫乘爵禄,以谦让者,名不胜举;因权势以,

求利者入,不可胜数.今食湖池,或管山海,

刍尧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

子贡虽以,布衣致之,孔子非之,况以势位,

求之者乎?故古大夫,思其仁义,以充其位,

不为权利,以充其私.官者不商,商者不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义不取,非正不得.

【题解】本篇就贫富问题进行辩论。由于双方都是属于剥削阶级的成员,因而也就不可能弄清楚『贫富相悬』的根本原因,只能围绕着如何实现或维护『致富成业』这一问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原文】

  大夫曰: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车马衣服之用,妻子仆养之费,量入为出,俭节以居之,奉禄赏赐,一二筹策之,积浸以致富成业。故分土若一,贤者能守之;分财若一,智者能筹之。』夫白圭之废著,子贡之三至千金,岂必赖之民哉?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耳!

  【注释】结发:即束发。古代少年用绳子把头发结扎起来,即指少年时期。束脩:送给老师的报酬。(古时称干肉为脩)。这里是初上学的意思。
  宿卫:皇宫中值宿禁卫。
  辇毂(nian gu)皇帝乘坐的车子。
  【管子·国蓄篇】:『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若一,一个样。

白圭:战国时魏人,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采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经商,掌握时机,运用智谋。废著:即贱买贵卖。
  运之六寸:指运用算法而言。六寸,古标法。【汉书·律历志】:『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息耗:就是盈虚的意思。【汉书·董仲舒传】:『察天下之息耗。』颜师古注:『息,生也;耗,虚也。』

【译文】大夫说:我少年时上学,十三岁时,幸运地得到侍卫皇上的职位,在京师供职,后来一直做到公卿大夫的官位,得到俸禄和赏赐,如今有六十多年了。我自己车马衣服的费用,一家老小和奴婢的开支,量入为出,节俭地过日子,把俸禄和赏赐一点一点地计划安排,逐渐积蓄起来发家致富。所以,分地是一样大小,只有能干的人才能保守得住;分财是一样多少,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安排使用好。白圭从事买贱卖贵的经营,子贡赚钱谋利,三度积财千金,难道一定要取之于民吗?不过靠运用心计,盘算盈亏,利用物价涨落来牟取大利而已。

  【原文】

  文学曰:古者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后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夫乘爵禄以谦让者,名不可胜举也;因权势以求利者,入不可胜数也。食湖池,管山海,刍尧者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子贡以布衣致之,而孔子非之,况以势位求之者乎?故古者大夫思其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也。



  【注释】

      刍荛(ch*rao):指割草打柴的人。
     【论语·先进篇】:『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文学说:古代人不从事两种职业,经常谋利就不能做官享禄,这样,各行各业差别就不大,贫富就不会悬殊。那些高官厚禄又能谦让的人,名声就一天天高起来了;利用权势去谋利的人,财富就一天天多起来了。如今,太不一样了,有人独占湖池,垄断山海,连拾柴割草的人也不能得到一点好处,行商坐贾的人也不能和他们争钱财。子贡以普通人身份经商致富,孔子还责备他,何况利用权势地位去追求财利呢?所以,古时候当官的只想到施行仁义来保住他的官位,不是为了权力来满足他的欲望。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4-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贫富》第十七章析义

大夫之言,以“积浸废著”为富国之本,谓智者筹策、贤者守业,白圭、子贡皆以商贾之术致千金,非必取于民。此论承袭管仲“轻重之术”,主张国家当通权变、操息耗,以调贵贱而足国用。然其弊在混淆公私之界——官吏既掌山海之利,复争商贾之途,则民何以堪?

文学则恪守儒家义利之辨,申明“事业不二,利禄不兼”。古之仕者,以仁义充位,不因权势牟私利。子贡虽富,孔子犹警其“货殖”;况以官营商,与民争利,岂非背弃“君子忧道不忧贫”之训?其言深契《大学》“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之旨,揭橥“官商分立”乃社会公平之本。

要之,双方交锋实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大夫重实效而轻伦理,文学崇道义以制功利。然汉代盐铁专卖之弊,恰印证文学之忧——权力一旦资本化,则“谦让者寡,求利者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终致怨讟,可为此章注脚。

(全文498字)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贫富》析义:论经济伦理与为政之道

《盐铁论》第十七卷"贫富"章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思想之重要文献。双方就财富积累之道展开论争,大夫主张智术经营,文学强调义利之辨,二者立论各有渊源,兹析其要义如下:

一、大夫之"智术致富论"
大夫自述"结发束脩年十三"至"卿大夫之位"的仕途经历,提出"量入为出,俭节以居"的理财原则。其核心论据有三:
1. 财富分配后的管理能力差异:"分土若一,贤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筹",强调智术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2. 援引白圭"废著"(贱买贵卖)与子贡三致千金之典,论证"运之六寸,转之息耗"的商业智慧,否定必须依赖民力的传统观念。
3. 提出"取之贵贱之间"的市场规律认识,体现汉代新兴的商业意识。

二、文学之"义利之辨"
文学则立足儒家经济伦理,其说可概括为三点:
1. 古制原则:"事业不二,利禄不兼",强调社会分工的伦理意义,反对权力与商业的勾结。
2. 批判现实:"食湖池,管山海"指斥权贵垄断资源,使"刍尧不能与之争泽,商贾不能与之争利"。
3. 树立典范:以孔子非议子贡为例,主张"思其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提出"官者不商,商者不官"的政治伦理准则。

三、思想史意义
此辩论折射出汉代两大思潮:
1. 大夫之说反映法家"轻重之术"与新兴商人阶层的结合,代表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制思想。
2. 文学之论承袭孔子"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的儒家传统,延续孟子"王何必曰利"(《梁惠王上》)的义利观。

四、当代启示
1. 大夫所言揭示经济活动中智术与管理的重要性,其"积浸致富"说与现代资本积累理论暗合。
2. 文学强调的"权利不充私"原则,对防范权力寻租仍有警示意义。
3. 二者之争实为效率与公平、市场与伦理的永恒命题,汉代学人之思至今不失其鉴照价值。

要之,此章辩论虽未触及阶级本质,然于经济伦理与为政之道之探讨,已臻相当深度。大夫重术而文学重道,二者相激,正显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之丰富性。明乎此,则知《盐铁论》之价值,非仅史料而已,实为治国理政之思想宝库也。
汤勺 發表於 2025-4-7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贫富》章句析义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思想之重要文献。大夫言致富之道,文学论义利之辨,二者立场迥异,然皆反映当时社会思想之冲突。今就文本要义析论如下:

一、大夫之经济实践观
大夫自述"结发束脩"至"卿大夫位"的仕途经历,强调"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其致富逻辑有三:
1. 资本积累:"积浸以致富成业"体现渐进式财富观,符合《管子》"智者能收"的理财思想
2. 商业智慧:引白圭"废著"(贱买贵卖)与子贡三致千金之典,揭示"运之六寸"(商业计算)的微观操作
3. 资源分配:提出"分土若一,贤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筹"的差异论,暗合《史记·货殖列传》"富无经业"之说

二、文学之伦理经济观
文学以古制为据,构建"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的理想模型,其要义有三层:
1. 制度约束:主张"官者不商,商者不官"的职业伦理,源自周代"工商食官"传统
2. 道德批判:指斥"因权势以求利"现象,以子贡"布衣致之"仍遭孔子非议为例,强化《论语》"义利之辨"
3. 社会均衡:追求"诸业不相远,贫富不相悬"的均平理想,体现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伦理

三、思想史意义
此辩论实为两种经济思想的交锋:
1. 大夫代表的新兴商业资本主张,与《盐铁论·力耕》篇"富在术数"说相呼应
2. 文学秉持的儒家伦理经济学,延续孟子"何必曰利"的德性传统
3. 双方对"盐铁官营"的立场差异,折射出汉代国家资本与民间经济的深刻矛盾

要之,此章虽言贫富,实关王道。大夫所言乃经济理性之发用,文学所持为道德理性之伸张。二者相激相荡,恰构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之张力结构,其影响绵延至今。读此篇当知:古人论经济必关联伦理,言货殖不忘及仁义,此中华商道之特质也。
余出 發表於 2025-4-19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贫富》篇义理探微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思想之重要文献。大夫所述"积浸致富"之理,乃承袭《管子》轻重之术,其言"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实指运用筹算之术把握物价涨落。白圭"废著"之法(《史记·货殖列传》作"废居"),子贡三致千金,皆属"与时转货"的商贾智慧。此中暗合《周易》"变通趋时"之理,然过分强调智术运作,确有"与民争利"之嫌。

文学所倡"思义充位"之说,本于《礼记·儒行》"见利不亏其义"之训。其引古制"利禄不兼",实指周代"士不通货殖"(《白虎通义·商贾》)之制。所谓"官者不商",在汉代语境中直指盐铁官营之弊。孔子责子贡"不受命而货殖"(《论语·先进》),正可见儒家"义利之辨"的深层矛盾——君子当以"义"为利(《大学》),非谓绝利,乃谓不以势位夺民利。

二者分歧实为两种经济伦理的碰撞:大夫持"工具理性",强调财富增殖的技术性;文学守"价值理性",注重分配正义。然细察之,大夫"量入为出"之说暗合《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之法,文学亦未全否商贾流通之效,可见汉代经济思想已呈现儒法交融态势。今日观之,其辩论核心仍在"政府调控"与"市场伦理"的平衡,具有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