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0|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15未通诗解2御史:什籍一义先公后己文学:乐岁寡取凶年必赋民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9 16: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5未通诗解2御史:什籍一义先公后己文学:乐岁寡取凶年必赋民饥
题文诗:
御史又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耕,

什而籍一.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先帝,

哀怜百姓,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

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堕民,不务田作,

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

而欲获盐,铁何过乎?文学对曰:什一而籍,

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馑己不,

独衍民衍,己不独馑.故曰什一,天下中正.

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

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以口赋,

更徭之役,率一人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

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

然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

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

论语有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民富而后,

国乃富强.凶年让利,民得休息,休养生息.


【原文】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堕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注释】率:大概。
  堕民:懒惰的人。堕,古通『惰』,懒。

 【译文】御史说:古时候,整治田地,百步为一亩,人们按照井田制进行耕作,交税十分之一。养成先公而后私的品德,这是百姓大臣的职责。武帝怜悯百姓的穷愁苦痛,衣食不足,于是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大概收税三十分之一。懒惰的人不从事耕作,挨饿受冻,那是理所当然的。不耕地就想播种,不播种就想收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难道这也是盐、铁官营的过错吗?


【原文】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注释】勤:古通『堇』(馑),少,缺乏。
  衍:多,富有。
  语本【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中正:公平合理。
  『狼戾』原作『粱粝』,明初本、华氏本、正嘉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狼戾』,今据改正。【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即此文所本。粱粝、狼戾,古音近假借。狼戾,乱七八糟,交横,形容粮食多。
  『后』字原无,今据下文例补。
  这是【论语·颜渊篇】文。

 【译文】文学说:什分抽一这种籍税,是借助于百姓的力量。丰年歉年,好歹都和百姓一同享受。百姓穷困,君主不会独自富足;百姓富足,君主不会独自穷困。所以说:『什一这种税收制度,是天下最公正的。』现在虽然是三十而税一,但那是以田亩的多少为标准。丰年本可多取,却只三十取一;凶年农民饭都吃不饱,但还是要按三十取一的标准征收,不得短缺。再加上人口税,服徭役,大约一个人耕作,就得交纳一半的收成。农民把全部粮食都匀出来了还不够,有的人只好借贷来凑够数字。所以百姓拼命耕作,还是摆脱不了挨饿受冻的困境。筑城墙的先要原地打好基础,然后再考虑高度;抚养百姓的先要使百姓的家业打好底,然后再考虑生活宽裕。【论语】上说:『百姓用度都够了,君主怎么会不够呢?』
广义成在 發表於 2025-7-1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十五"未通"篇所载御史与文学之辩,实为汉代经济政策之要义所在。御史所持"什一而税"之说,乃承《孟子·滕文公》"什一而藉"之古制,然其论有三重深意:

一者,税制本原。文学所言"什一者,天下之中正",实本《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什一而藉"之制。井田什一之税,非徒取民之财,实含"与民共之"的治理智慧。《周礼·地官》载"载师任地",郑玄注"什一而税谓之彻",正是此义。御史谓武帝改亩制而三十税一,表面轻徭薄赋,然以顷亩出税,未察年成丰耗,反失"中正"之义。

二者,治道先后。文学引《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深得孔门治国要旨。《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与此相通。御史所论"先公后己"虽合《尚书·周官》"以公灭私"之训,然忽略《孟子》"制民之产"的前提。文学以"筑城先厚其基"为喻,正合《老子》"高以下为基"的哲学,揭示富民乃强国之本。

三者,政策实效。汉代口赋、更徭之制,使农民"中分其功",此即《汉书·食货志》所载"力役三十倍于古"之弊。文学指陈"凶年必求足"的积弊,恰印证《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的预算原则。盐铁专卖虽增国用,然未解《荀子·富国》所言"下贫则上贫"的根本困局。

要之,此辩实为王道与霸道之辨的缩影。御史所持乃《商君书》"利出一孔"的集权思想,文学则本《孟子》"仁政必自经界始"的民本主张。二者立场之异,正反映汉宣帝时期"霸王道杂之"的治理困境。读此篇当与《史记·平准书》互参,方见汉代经济政策之全貌。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9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未通》第十五卷论赋税之道析义

(首段立论)
《盐铁论》此章所载御史与文学之辩,实关王政根本。御史所持"三十税一"之说,表面轻徭薄赋,然细究其制,乃以固定顷亩出税,未察年景丰凶。文学则深明《孟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之旨,揭示什一税制"丰耗与共"的精微。二者看似税率之争,实则牵涉治国理念之异。

(制度沿革考辨)
考井田什一之法,非徒税率设定,实含共同体精神。《周礼·载师》郑注:"什一者,天下之中正",盖取其与民共济之意。御史称武帝扩亩减税为德政,然忽略"以顷亩出税"之弊。汉代田税虽降为三十税一,但据《汉书·食货志》,其时已有"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之实,此正是文学所讥"乐岁寡取,凶年必赋"的制度缺陷。

(经济伦理阐微)
文学引《论语》"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深得孔门治国要义。其言"筑城先厚其基"之喻,本于《尚书》"民惟邦本"之训。御史谓"不耕欲获"为惰民之过,却未察"口赋更徭"使农夫"中分其功"的体制之弊。汉代算赋、更赋叠加,恰如董仲舒《限民名田疏》所言"力役三十倍于古",此方为"饥寒及己"的真正根源。

(经义现实观照)
细绎文本,可见文学之论暗合《春秋》"凶年修礼"的治国智慧。《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凶年不修旧"的训诫,正与"凶年必赋"形成鲜明对比。而御史所持"先公后己"之说,已异化为刻板教条,背离《孟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警世之义。二者之争,折射出理想王制与现实行政的深刻矛盾。

(结论)
通观此章,文学之议实得三代治道真传。其"畜民先厚其业"的主张,既本于《周易》"裒多益寡"的损益之道,又暗通《管子》"仓廪实知礼节"的经世之策。盐铁之议虽在赋税,其义则关乎王政根本——唯有建立"丰耗与共"的赋税伦理,方可达致《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治国境界。此中深意,尤值今人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