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6|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18毁学诗解2大夫:学以辅德疏爵分禄文学:德薄位高不知机之是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9 16: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8毁学诗解2大夫:学以辅德疏爵分禄文学:德薄位高不知机之是发
题文诗:
大夫:学者所以,防固;礼者所以,
文鄙行故,学以辅德,礼以文质.言思可道,
行思可乐.恶言不出,于口邪行,不及于己.
动作应礼,从容中道.礼以行之,以出之.
是以终日,言无口过;终身行无,冤尤今人,
主张官立,朝以治民,疏爵分禄,以褒贤而,
等之:悬门腐鼠,何辞鄙背,悖于所闻.
文学:圣主设官,以授任之,能者处之;
分禄任贤,能者受之.义贵无高,义取无多.
故舜受尧,之天下也,大公不避,周之三公;
苟非其人,箪食豆羹,犹为赖民.德薄位高,
力小任重,鲜不及故.夫泰山鸱,啄腐鼠于,
穷泽幽谷,之中非有,害于人也.今之有司,
盗主财,而食之于,刑法之旁,岂殊不知,
机之是发,又以吓人,其患恶得,若泰山鸱?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善恶有报,黜陟幽明.

  【原文】

  大夫曰:学者所以防固辞,礼者所以文鄙行也。故学以辅德,礼以文质。言思可道,行思可乐。恶言不出于口,邪行不及于己。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故礼以行之,孙以出之。是以终日言,无口过;终身行,无冤尤。今人主张官立朝以治民,疏爵分禄以褒贤,而曰『悬门腐鼠』,何辞之鄙背而悖于所闻也。   【注释】固辞:鄙陋的语言。
  文:装饰。
  【孝经·圣治章】:『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礼记·祭义篇】:『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
  【论语·卫灵公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孙』同『逊』,谦逊的意思。
  【孝经·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就是此文所本。冤尤:与『怨恶』意义相同。
  语本【论语·泰伯篇】:『出辞令,斯远鄙倍矣。』『背』、『倍』古通。
【译文】大夫说:你们学习是为了防止说鄙陋的话,讲礼是为了掩饰粗鄙的行为。所以学习应对德行有帮助,礼应对人的品质有所修饰。讲话要考虑符合道理,做事要考虑使人高兴。恶言不出口,坏事不去做。行为合乎礼节,不慌不忙,合乎正当的事理。所以,根据礼来办事,用谦逊的态度对人说话。这样,终日说话也不会失言,终生做事也无冤仇。今天皇上设官吏立朝政以治理百姓,分别官爵的等级和划分俸禄的多少以奖励有才能的人,而你们却把这些说成是『悬门腐鼠』,你们说的话怎么这样粗野而违背道理,和我们所听到的完全相反呢?
【原文】
文学曰:圣主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义贵无高,义取无多。故舜受尧之天下,大公不避周之三公;苟非其人,箪食豆羹犹为赖民也。故德薄而位高,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夫泰山鸱啄腐鼠于穷泽幽谷之中,非有害于人也。今之有司,盗主财而食之于刑法之旁,不知机之是发,又以吓人,其患恶得若泰山之鸱乎?
【注释】
箪食豆羹:原意指简单的饭食,这里指微薄的俸禄。赖:通『厉』,有害于的意思。力小原作『力少』。【易经·系辞】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即此文所本。
【译文】
文学说:皇上设官位授职于人,有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划分俸禄给贤者,有才能的人才可以享受。由义而得贵,不嫌官位高,取之以义,不嫌傣禄多。所以舜接受了尧的天下,姜太公接受了周朝三公那样的高位,假如不是他们那样的人,即使俸禄很少也是有害于民的人。所以道德浅薄却做上了大官,能力不大却担任了要职,这种人很少是没有祸难的。泰山的猫头鹰吃腐鼠只是在深泽幽谷之中,对人并没有什么害处。今天的官员,盗窃国君的财产,逍遥于刑法之外,殊不知盗窃国家财产,是会受到刑法的制裁的。还去恐吓别人,后患之大难道泰山上的猫头鹰能比得上吗?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8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十八《毁学》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关涉为学之本与仕宦之道。大夫之论,以学礼为修身之基,谓"学以辅德,礼以文质",此诚儒家正脉。其强调言行合道、动静中礼,乃承《论语》"非礼勿言动"之教,与《中庸》"从容中道"之旨相契,可谓得孔门真传。

然文学之驳议尤具深意。其引舜受尧禅、太公居周之典,阐明"义贵无高,义取无多"之理,直指爵禄当与德能相配之要义。"德薄位高,力小任重"之诫,实本《周易》"鼎折足"之象,暗合《尚书》"位弗期骄"之训。至若以"泰山鸱啄腐鼠"喻贪位者,更见《庄子》"鸱得腐鼠"之寓,其斥有司"盗主财而食于刑法之旁",犹《大学》言"聚敛之臣,不如盗臣"之痛切。

二者之辩,实乃德位关系之永恒命题。大夫重学之修饰功能,文学则申明德能乃授受之本。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结语,既合《周易》"负且乘"之戒,亦与《荀子》"能小而事大"之警若合符节。此中深意,足为今之汲汲于位者鉴。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28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毁学》篇义理疏解
——兼论大夫与文学之辩的德位之辨

《盐铁论》卷十八《毁学》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上儒法思想交锋之缩影。大夫主张"学以辅德,礼以文质",强调学问之功用在于辅助德行,礼制之用在于修饰本质;而文学则针砭"德薄位高"之弊,直指权贵德不配位之患。二者立论虽有差异,然皆围绕"德"与"位"这一儒家核心命题展开,值得深入辨析。

一、大夫之论:学问礼法乃成德之器
大夫所言"学者所以防固辞,礼者所以文鄙行",本于荀子"化性起伪"之说。《荀子·性恶》云:"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此"伪"非虚伪之谓,乃指人为之教化。大夫承此脉络,将学问视为破除固陋之工具,礼制作为修饰粗鄙之手段,其要义在于"学以辅德,礼以文质"。此论暗合《论语·宪问》"文之以礼乐"之说,强调外在规范对内在德性的塑造功能。

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二句,实化用《孝经·卿大夫章》"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之义。大夫意在说明:学问能使人之言行皆合于道,此即《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具体实践。此种将学问工具化的倾向,与法家"以吏为师"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了西汉中期儒法合流之趋势。

二、文学之驳:德位相称方为治本
文学派反击"德薄位高"之论,直指当时权贵阶层之弊病。《周易·系辞下》有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文学之议正是对此经义的发挥。其所谓"不知机之是发",典出《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暗讽当权者昧于时势而妄居高位。

此批评实针对桑弘羊等理财之臣。晁错《论贵粟疏》曾言:"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然盐铁官营政策推行既久,主事者往往以聚敛为能,忽略"义利之辨"这一儒家根本命题。文学派秉持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教,其批判实为对武帝以来功利主义政策的反思。

三、德位之辨的深层意蕴
这场辩论触及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尚书·说命》云:"爵罔及恶德,惟其贤。"《礼记·大学》更明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夫强调学问礼法对德行的辅助作用,侧重外在规范;文学则坚持德行对权位的根本制约,侧重内在修养。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前者言成德之方,后者明用人之道。

汉代经学家郑玄注《周礼》时提出"德位相称"之说,恰可为此章作注。学问礼法若无德行为本,则如无根之木;德行若无学问滋养,终难达于明德至善。盐铁会议上这场辩论,不仅关乎具体政策之争,更是对"内圣外王"理想如何落实于现实的深刻思考。

结语
《毁学》篇所载论辩,展现了西汉中期知识分子对德位关系的多维思考。大夫之言侧重制度建构,文学之论强调道德约束,二者共同构成汉代政治文化中"儒法互济"的思想景观。今日观之,其"德厚者位尊,能强者职大"(《韩诗外传》卷七)的智慧,仍不失为审视权力伦理的重要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